甲午海战后,清朝唯一善战的武将刘锦棠,死在了赴任途中!

甲午海战后,中国突然发现能带兵的人都去世了,盘点来盘点去,发现正在新疆担任巡抚的刘锦棠,既有实战经验,又很有韬略,于是急忙将他调回,赶往甲午的陆战战场。遗憾的是,这位能征善战的新疆巡抚还没有赶到战场就病死了,年仅50岁。

(左宗棠)

很多人知道收复新疆的人是左宗棠,但是实际操盘收复新疆军事的却是刘锦棠。

刘锦棠是地地道道的湘军将领,出生于1844,湖南湘乡人。父亲刘厚荣、叔父刘松山,都是湘军中的军官。刘锦棠10岁时,其父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丧生。成年后,投入叔父所在的湘军,随同叔父镇压太平军和捻军。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等地回民相继暴乱,屠杀老幼妇孺,屡败清军。1867年(同治六年),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兵镇压回回乱匪。

1869年6月,清军兵锋直指甘肃义军的重要基地金积堡。左宗棠以刘松山(刘锦棠叔父)老湘军为主力,对金积堡地区发起猛烈进攻。由于回民乱匪军积极防御作战,清军粮运不继,进展缓慢。1870年2月14日,老湘军统领刘松山被乱匪击毙,清军士气大挫。

为了应付危局,左宗棠起用当时任老湘军营务总理的刘锦棠代理统领。并提出了“坚守”与“退屯”两种方案供其选择。刘锦棠审时度势,认为“坚守”、“退屯”均不可取,力主继续进攻。他向左宗棠建议说:“吾军深入乏食,不力战,贼即乘我,灵州旦暮失,大局不可支矣” ,“必戳力致死,而后军可全。”这一意见得到了左宗棠的赞同。

(刘锦棠)

清廷根据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推荐,命刘锦棠接统他叔父留下的老湘军,这一年他才26岁。马化龙在刘锦棠的猛攻之下投降,刘锦棠也因战功而得到了云骑尉的世职。一年多以后,他又攻占西宁、肃州(今酒泉),被派署理甘肃西宁道。

为了激励士气,刘锦棠召集部将鼓动说:我军功在垂成之际,不幸将亡师败。各位都是跟随我叔父多年的老将,难道忍心就此罢兵吗!统一将领们的思想后,他又将刘松山的灵柩放在军营之中,激发起大家的复仇之心,继续向金积堡地区进攻,次年初迫降乱匪匪首马化龙,占领金积堡。

此后,刘锦棠作为左宗棠主力,平定西北区域的同治回乱和平定新疆乱局里的阿古柏继承人伯克胡里势力,实现了新疆的统一。

(刘锦棠)

如何治理新疆,刘锦棠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新疆设立巡抚,驻乌鲁木齐,受陕甘总督节制。下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三道,分别辖治哈密至乌苏的天山山脉一带、焉耆至乌什的天山南麓一带、喀什噶尔至和田的昆仑山北麓一带;伊犁仍设将军,只管伊犁塔城边防,不再总统全疆军务。

清政府批准了这一方案。刘锦棠奉旨委任了各道、府、厅、州、县的各级官吏之后,于1884年被朝廷简派为第一任新疆巡抚,第二年迁入省会迪化(乌鲁木齐)视事。

在此期间,他改革新疆原军府制,在建省过程中,将征兵逐步改为防军,规划,建设了全疆的边防,为巩固西北边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刘锦棠)

这时的刘锦棠已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对升官晋爵不感兴趣,伊犁收复以后,多次以祖母老病和自己患脚疾为由,申请开缺回乡,但是,当一听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袭击谅山,威胁广西、云南的消息后,“不禁积愤填胸”,乃于1884年8月21日上了一道《请率师与法夷决战折》,“请旨率师东下,与之决战,以纡积愤”,并且表示,“臣之脚疾虽迄未痊,而当国家有急,当奋不顾身。”他在奏折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只要坚决抵抗,无论陆战、海战,都有取胜把握,要求准其自募6000人东下赴越,抗击法寇。可惜清廷妥协方针已定,拒绝了刘锦棠的请求。9月13日,刘锦棠又上奏请战,再次要求奔赴抗法前线,并且说明并非邀功请赏,只是为了报效国家。清廷又未准允。

1894年4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清廷突然想起这位智勇双全的战将,7月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前往湘乡传旨,令其召集旧部速赴辽东。为了抗击日寇,刘锦棠抱病启程,刚到湘乡县城,忽患中风,左体偏瘫,8月去世。

(每日汉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