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这些谋士,为什么最后是司马懿赢呢?

  喜欢三国,不仅因为三国有武将们驰骋沙场的雄姿,也有谋士们智计超人的策划。

  荀彧、郭嘉、诸葛亮、周瑜、贾诩、庞统、陆逊等谋士纷纷登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可三国最后的结局,却是在司马懿的带领下,代魏吞蜀并吴,一统天下。为什么会是司马懿赢呢?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懿是“诸生之家”出身,诸生在汉代多指郡县学官的子弟。

  汉末,每郡学生多至千人,一般人家的子弟都有成为诸生的资格。因此,诸生之家并非是一种高贵的身份,在当时很普遍。

  那么,司马懿这么一个相对普通家族出身的人,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挖到的?

  随着东汉末年清议的兴起,出现了批复抗愤,处士横议的局面。士人之间的互相品题、标榜成为一时风气。普通人一旦为名士所赞赏,便身价倍增。

  在这种士大夫互相品题的人际网络中,基于同乡关系的结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如郭泰所评人物以本籍太原为多,而荀彧多引荐颍川集团。

  河内郡的情况也不例外,汉末河内最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是杨俊,他对于品评、提携同郡人士不遗余力,司马懿最初知名,就是靠杨俊的援引。

  这就是司马懿的从0到1,依靠乡里社会的人际网络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乡谊对汉末士人的影响这么大,那么乡里秩序是怎么构造的?

  要知道,古代一个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古人的活动范围一般就是方圆5公里,即便市里有牛人,我听说过他,他也不认识我啊!那时没有高考(科举),我再牛也报国无门。

  没关系,你们可以通过乡饮酒礼可以认识。

  据《礼记·乡饮酒礼》可知,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来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辟之士。

  据此推测,少年司马懿很可能就是在乡饮酒礼上与杨俊认识的。

  多年以后,60岁的司马懿身为曹魏重臣,领魏明帝曹睿之旨,出征辽东。在出征之前,司马懿荣归故里,与父老乡亲宴饮累日。

  这一次乡饮酒礼,显示了司马懿对乡里秩序的尊重,不敢以富贵骄人。

  虽然朝廷的等级是尚爵(看谁官大),但乡里的秩序是尚齿(看谁年龄大)。

  构成乡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年齿的先后,这是儒家政治理想的重要侧面,就算司马懿是大官,见到了年龄大、辈分高的乡亲,该叫大爷还是得叫大爷。

  不过,这一次乡饮酒礼非常特殊,并不是地方社会自发举行的,而是魏明帝曹睿下旨诏办的,并且还赐给了司马懿酒。这酒,有可能是葡萄酒。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后,葡萄酒在中国史书中便有了记载,如《汉书》记载说:

  “作蒲桃(葡萄),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可见,葡萄酒是西汉时期张骞从西域带进来的。

  据出土的佉(qū)卢文字记载,在西域古城尼雅的兴盛时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曹丕本人很喜欢喝葡萄酒。在给朋友的信中,曹丕大谈自己对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详见《与吴监书》)

  曹丕和曹植争储的时候,司马懿是站在曹丕这一边的,曹丕为了拉拢司马懿,或许请他喝过葡萄酒。

  而关于司马懿活得久的原因,民间有着这样一种传闻……

  

  这么说,曹操看了都想“打人”!周瑜看了气“活”过来!诸葛亮看了想哭!让司马懿成为三国终极大赢家的秘密武器竟是“尼雅葡萄酒”?!!!

  除了美酒,来自新疆西域的葡萄,就连曹丕也要追着请他吃呢~

  

  尼雅葡萄酒正是传承西域三十六之一,迄今有文字记录的中国乃至东方葡萄酒文明发源地的尼雅古国!

  在尼雅古城,葡萄酒曾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为人们所珍视和收藏,民间百姓以葡萄酒为税收上缴国库,供王室贵族们享用。

  社会发展到现在,尼雅葡萄酒进入了寻常人家,成为人人可以享用的美酒。在古代只是曹丕和司马懿少数人能喝到,现在我们和吴秀波都能喝到。

  其实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吴秀波,他们拥有和尼雅葡萄酒一样的品质——厚积薄发,韵味悠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