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里史外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

  

  本文转载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18期。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市平凉二中曹友,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予以删除。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在安史之乱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而在唐中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为何在唐宋之际南移?其南移的原因又有哪些?先从下面这道试题开始

  

  经济重心的变迁是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事件。“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 在我国封建社会随前期,经济重心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

  关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人教版必修2第三课只出现了一句:“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因此该知识点在高考复习中容易被忽视,从而造成学生高考知识的硬伤。本文就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问题作一探讨。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集中于关中地区,该地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关中平原,这里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植被覆盖茂密,气候温暖,降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黄河流经该地区,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西汉时期在关中修筑了白渠、六辅渠等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引黄灌溉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耦犁和耧车)和技术(二牛抬杠) 最早使用于该地区;关中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技术优势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 了条件,也为关中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关中自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造,大王、王季在歧,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地重,重为邪……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取富,什居其六。”

  

  而同一时期的江南地区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谨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亦记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窥赢蛤,食物常足。故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可见,当时两湖地区人口稀少,生产落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理想的都城所在地,秦汉、隋唐都选择在此建都,关中地区遂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这进一步巩固了关中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关中地区经济和政治中心地位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关中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随着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对粮食和住房的需求猛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导致自然环境逐渐恶化,至唐末,关中地区植被覆盖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水患灾害频发,洪水过后留下的枯河床和岸堤上的沙质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 形成绵延不绝的沙丘和沙垄,吞噬了农田,一些沙滩地区因长期排水不良而引起了土壤盐碱化,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而疏松的黄土最易遭水土流失及风蚀之害,耕地肥力因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到了唐代,关中的土质已明显下降,陕州地区已是“土瘠民贫”了。

  关中地区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位也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地区,从秦汉至隋唐,关中地区遭遇数次战乱,尤其是唐安史之乱,战祸几乎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争,长安、洛阳毁于战祸,对北方造成极大的危害,黄淮地区几乎成了荒原,造成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正如《旧唐书·曲环传》所载:“ 编户转徙,庐井半空”“人多逃窜他邑以避祸。”北方居民大规模南迁,使北方经济遭到最为严重的破坏。

  由于长期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北民南迁等因素,南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北方经济逐渐衰落,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史载“唐朝廷的财赋收入和粮食供应不得不全力依靠南方。唐宪宗时宰相权德舆说 “天下大计仰与东南”,南方成了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到达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农耕经济的衰退使关中地区逐渐丧失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的说法,这说明唐末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宋时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东京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大都会。北宋末年, 金兵南下,大肆掠夺,使北方经济再次毁于战乱,北方居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南迁,使北方劳动力大为减少;为阻止金兵南下,南宋建炎二年,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人海,形成“黄泛区”,使北方农业生产陷入瘫痪。靖康之变,北宋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南移,客观上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末年,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重心,南宋光宗时,范成大《吴郡志》卷50引“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20多年后,陆游于宋理宗时撰《常州奔牛闸记》,《渭南文集》卷20称:“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综上,北方长期的战乱,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及人口的大量迁移,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最终使北方丧失经济重心的地位;而南方社会稳定,自然环境优越,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促进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政治中心的南移客观上加速了经重心南移 。

  经济重心变化给我们的启示: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要注重保护环境,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迁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变迁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编辑 | 责任编辑:程程程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