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嵇康为何自身以死相抗,却又让儿子投身司马氏集团?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即使对于看惯杀人行刑场面的洛阳百姓来说,也是如此。

景元四年(263 年)的一个夏日,在京师洛阳东面的马市刑场,洛阳百姓牵衣顿足,为他送行。此前,三千太学生曾联名上书,请求以他为师,想借此豁免他的死刑。他们渴望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曹魏权臣大将军司马昭能爱惜名士,刀下留人。

嵇康行刑当天,洛阳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录下了这个悲壮的时刻:临刑时,嵇康神色坦然,他顾看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要来一架古琴,在众士子的注目下开始拨弄琴弦,弹奏《广陵散》。铮铮的琴声,慷慨的曲调,铺天盖地。曲终之时,他略有遗憾地感叹:“《广陵散》从今要断绝了!”

相传,嵇康曾夜宿洛阳西南的华阳亭,一位神秘过客将这首神曲《广陵散》授予嵇康,并且叮嘱嵇康绝不能传于他人。神曲似乎找到了它真正心仪的主人。

古书上说,嵇康为人“肃肃如松下风”,酒醉时倾倒若“玉山之将崩”。因才华出众,嵇康年少时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名士,他虽然官拜中散大夫,却无心政治,而寄情于山水之间。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

在距洛阳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嵇康常常来此悠游盘桓,抚琴长啸。与他一道交游来往的有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等六位名士,他们无一例外名闻京师。因为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的一片竹林聚会,人称“竹林七贤”。

对于他们,竹林仿佛是一片净土,七贤在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他们褒衣博带,宽袍大袖,酒酣耳热之时,或袒胸露背,或脱帽弃帻,不拘礼法。

竹林七贤的共同爱好是饮酒,酒几乎成为竹林名士最重要的生活特征

史载 , 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 阮 籍 喝 酒 可 以 大 醉六十日不醒。不过,喝酒故事最多的还是刘伶。有记载,刘伶饮酒一旦来了兴致,会在家中脱衣裸体,放达自乐。登门拜访的人讥笑他有失体统,刘伶不以为然,醉眼朦胧地说道:“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裆里来?

范曾《竹林七贤》

为什么魏晋时饮酒之风如此盛行呢?这其中既有对生命强烈的留恋,也有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

正始元年(240 年),少主曹芳即位,他的叔叔曹爽与元老司马懿一道辅政。曹氏与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正始十年(249 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机,起兵政变,并控制了京都。

在随后的大规模政治清洗中,前后被杀者多达数千人,天下震动。从此以后,司马氏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残酷政治斗争带来的死亡恐惧,深深地笼罩着名士阶层。一些知识分子有意避开复杂的政治斗争,去竹林寻找一方净土韬光养晦。

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代表人物。嵇康为曹魏宗亲,娶长乐亭公主为妻;山涛则与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表兄弟;而阮籍则是曹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七贤的出身志向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只有竹林这片净土,可以稍稍遮蔽腥风血雨。

随着曹氏、司马氏两大集团斗争日趋白热化,士人已经无法置身事外。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继续支持曹魏皇室,一是转而投靠司马氏

此时,司马氏集团势力如日中天,甚至凌轹王室。尽管如此,“性直狭中”的嵇康却依然选择了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

  

据《晋书》记载,嵇康是一位打铁高手。每至红炉高烧、烈焰飞腾,慷慨的琴声便与嵇康的铮铮铁骨相互碰撞,回荡在竹林里。

这一天,嵇康正抡着大锤打铁,钟会来了。这位曹魏谋士虽已是司马昭的宠臣,但他仍想结交这位竹林名士。

然而嵇康根本不理睬这位朝廷红人,独自抡锤打铁,旁若无人,把钟会晾在一边。两人沉默僵持良久,只听见铿铿锵锵的打铁声。直到钟会忍不住转身要走,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不甘示弱,回敬道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位玄学家的交锋似高手对决,一招之间兔起鹘落,胜负立判。这段对话就此成为经典 , 千年以后似乎还能闻到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气息。

  

竹林七贤 拓片

当时名士们一起研究玄理的活动叫作清谈。嵇康领衔的竹林七贤大多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谈玄高手,他们都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口号。

嵇康认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是人的本性。很明确,这个态度就是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因为司马氏集团推行的是名教。什么叫名教,就是“以名立教”,要立各种各样的符合儒家规范的名,来作为教化。“越名教而任自然”,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现实。

随着司马氏集团加快篡魏步伐,他们开始对天下名士进行招安。迫于形势,昔日参与林下之游的名士,一个个离开竹林,回到了朝廷。

阮籍当起了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依然在酣醉中度日;山涛凭借与司马氏的特殊关系平步青云、仕途坦荡。景元二年(261年),原本担任吏部郎的山涛马上要再次升迁,让谁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呢?山涛想起了昔日竹林的朋友嵇康。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想法,既可以显示司马氏集团对名士的包容,又可以让嵇康体面地走出竹林

  

寒冬过后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山涛的引荐在花瓣的飘落中有了明确的答案。山涛字巨源,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用了最严厉的辞藻,表明自己的拒绝态度和立场。嵇康所绝交的,并非山涛个人,而是山涛所代表的司马氏政治集团。信中所写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更是一种时代的呐喊和抗争。

嵇康这一口号等于是明确提出了和司马氏集团决裂。像商汤造了夏桀的反,周武王是伐纣的,周公是推行圣王这套政治理念的,这样一些圣王的所谓功德在嵇康看来,都是不对的。他“非汤武而薄周孔”,连同孔子一道进行鄙薄。这就等于向司马氏集团所宣扬的东西挑战:我不支持你。所以这个口号对司马氏集团篡夺曹魏政权的意图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一封绝交书让嵇康与当权者彻底决裂了。云台山下的竹林里再也听不到七贤把酒言欢、清谈玄理的声音,只剩下嵇康打铁、弹琴的萧索淡漠。

  

嵇康选择了自我放逐,在自然山水之间,他走得越来越远。无论弹琴作曲、为文作诗,嵇康都堪称大家。他优游从容,游心太玄,引领一代清峻、渊远的玄学风致。

不肯屈身仕进的嵇康,成为洛阳城内众士人追捧的对象这位大名士公然不与司马昭合作的决绝自然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终于,司马昭除去这个“不识抬举”之人的机会到了。吕巽、吕安兄弟是嵇康的朋友,两兄弟反目成仇,吕巽告弟弟不孝,吕安因此入狱。嵇康因曾为他们调停,竟然被牵连进去,最终,司马昭用这个荒诞的理由将嵇康、吕安一并处以死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楼劲

嵇康被杀是因为他反对司马氏篡权,他要从一而终。一个士人要从一而终,他只能忠于一个政权,不能做三姓家奴。嵇康的死是政治问题。

嵇康死后被葬在了自己的出生地安徽石弓山。他的溘然离世让整个士人阶层上下笼罩着深深的哀伤。不久后一个寒冷的夜晚,阮籍在醉酒酣睡中与世长辞,山涛则在朝廷里飞黄腾达。

  

游宴竹林的美好时光

十四年后,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迫于司马氏的威势,不得不到洛阳应郡举,途中,向秀特意绕道山阳嵇康故居凭吊。时已日薄西山,向秀回想起昔日与好友嵇康游宴竹林的美好时光,不禁悲从中来:“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含泪写下《思旧赋》。

竹林时代早已结束,世间再也找不到这样一片净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楼劲

嵇康自己无非是率性而行,他反对司马氏,本来还不会死,司马氏是想让他吃一点苦头,把他关到监狱里。可是,这时有三千位太学生,当时整个太学估计也就这么大,都去为他请愿,要求释放他,这样就让司马氏真正地感觉到,要取代曹魏的阻力是多么的大,嵇康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人物了,所以只好杀了他。

  

嵇绍(253年—304年),为保护晋惠帝被杀,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美其举动“为侍中血”

尽管朝廷上下都在为自己呼号,但嵇康已深知在劫难逃。他做了两个直到今日都让人出乎意料的安排

第一件是,他为孩子写下一篇《家诫》,平日性格孤傲、愤世嫉俗的嵇康,此时教导起孩子来却变得唠唠叨叨, 点点滴滴皆是教孩子们要谨小慎微、遵从礼教。

另一件是,嵇康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更没有交给与他日日相伴的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曾经立誓绝交的山涛。他希望山涛能帮助儿子嵇绍步入仕途,担负起一个士人的责任

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嘱托,他告诉这个孩子不要成为乡愿之徒,要既能与世沉浮,又能坚持气节。嵇绍成为晋朝的忠臣,他以身体护卫晋惠帝,丧身于飞箭之下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华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