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大撤退上演派系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占据一省或数县的大小军阀们各自为政,俨然一个割据的时代。这就产生了种种派系,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中央政府,被称之为中央军,割据数省或一省的,多以地域名为代表派系,如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滇军、粤军、桂军、湘军、陕军等等。有派系,自然就有区别对待。即使到了1949年,仍然如此……

  上海守军派系繁杂

  当解放军于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时,有路可退的军队继续秉承逃跑传统一路南下,而承担起上海防务的守军就麻烦了,因为在他们身后的是大海,他们没办法再退了。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谁是嫡系谁是杂牌往往决定了上船脱险的资格。上海守军虽然拥兵二十余万,但派系繁杂,各不相属,负责上海防务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汤恩伯颇感头痛——如何安排撤退事宜呢?汤恩伯叫来了自己的亲信、时任淞沪警备司令的石觉来商讨去留问题。

  汤恩伯和石觉都毫不犹豫地想到了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刘昌义出自西北军,抗战期间又当过伪军,由这样一个在1949年已经无门无派的人来充当死守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谁都不得罪。就这样,刘昌义的命运被决定了。

  解决了指挥宫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挑选可以撤走的部队。汤恩伯首先确定的是第54军,这支部队属陈诚的嫡系。已经决定撤往舟山的汤恩伯知道东南局势由东南军政长官陈诚负责,那么自己抵达舟山后自然是不希望被陈排挤,于是决定了第54军是第1个可以撤走的部队。

  第2支被决定的部队是第52军。第52军被选中,倒并不是因为他属于何应钦一系,而是因为这个军里有一个源自1924年就成立的黄埔军校教导团。保证教导团历史的延续,就能对蒋介石有所交代,所以第52军必须撤走。

  接下来决定的是第75军——其主要原因是这个军的创始人,也是现任靠山——周品石,此人正担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在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军政要员中,除了陈诚之外,就属他是汤恩伯最不能得罪的人。汤恩伯如果想在舟山东山再起,他的支持必不可少。第99军在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后,实力连一个整师都不到。汤恩伯不想得罪黄埔系的领头人物——胡宗南,加上第99军人数已经不多了,干脆做一个顺水人情。

  汤恩伯又作出了撤走第12军和第21军各一部分的决定。第12军原为东北军,在淮海战役中遭到重创,残部经过整补改编,已经成为一支中央军旁系部队。表面上看,汤恩伯不会去管这样一个看似没有靠山的部队,但实际上这里面包括军长在内的不少干部都出自汤恩伯带过的老部队——第13军。正是这个第13军,成就了汤恩伯“中原王”的地位。至于连根基都没有的东北军第51军和被解放军打的连一个团都凑不齐的第123军,以及担负崇明岛防务的暂编第1军,就成为留守上海掩护主力经由海路撤退的“替死鬼”。

  石觉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队被遗漏在撤退名单里,那就是第37军——属于“太子爷”蒋经国的青年军系统。石觉善意地提醒了一下汤恩伯,但汤恩伯却无动于衷。

  罗泽是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的高才生,是青年军最大规模编制——辖有4个师的第37军军长。新官上任,自然想表现一番,好让蒋经国知道没有看错人。当汤恩伯接管上海防御的指挥权时,罗泽依仗着“太子爷”的靠山,根本不理会汤恩伯这位老资格的上将。不仅如此,罗泽的部队在第一线与解放军拼得最凶,他本人甚至还带着部队打过反冲锋。直到此时,第37军仍然在阵地上顽强抵抗着,他们与解放军的阵地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5月25日12时左右,由石觉出面召开了这次决定各部队生死命运的会议。撤退命令一经发布,可以走的部队纷纷赶向各自的分配码头。

  留在上海的部队没有可以用的码头,而且船只也征募不到,等待他们的要么是战死,要么是投降。刘昌义不想当替死鬼,他带着第51军和第123军残部向解放军投诚。

  根据台湾官方统计,上海守军总计撤出11万2431人。也就是说,20多万守军有一半成功撤走,这同东北和华北守军的几乎全军覆没相比,简直是个奇迹。汤恩伯因此得以继续留在军界,当上了衢州绥靖公署主任。

  失败的成都撤军

  时间一转眼到了1949年年底。此时据守广西的军队为求生存,一路撤退进入越南。而据守四川、云南、西康三省的军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蒋介石给守军下达了死守的命令。

  面对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的人民解放军,以西南三省的薄弱兵力,根本无法抵挡得住。于是四川、云南和西康的地方实力派纷纷派人与解放军取得联系,并走上了起义或投诚的道路。

  在四川,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胡宗南在蒋介石的严令下被迫放弃了撤台的希望。他召集参谋长和重要幕僚讨论后,决定放弃重兵云集的成都。胡宗南将希望放在了西康。为此,他不待撤退计划出台,就急命自己的起家老本——第1军在空军的运输下前往西康站稳脚跟。没想到仅空运过去一个团,就因机场遭到解放军炮击而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但对于胡宗南来说,逃出一个团也是胜利,因为他的老本可以继续延续“香火”了。加微信amamcheng1976, 看类似好文章!

  空运失败了,部队就只能从陆路撤退。虽然胡宗南手下的部队都是中央嫡系,但同样有派别之分。当时在成都的部队属于胡宗南黄埔系的有第5兵团、第7兵团、第18兵团,第15兵团和第20兵团只是临时依附,没有什么靠山。

  一个撤退计划很快就诞生了,内容不出意外的是命令第15兵团和第20兵团殿后,掩护黄埔系的3个兵团向西康撤退。命令发布前,胡宗南和在上海的汤恩伯一样,早早地离开了成都,只不过他是冒着解放军炮兵的威胁,坐着飞机走的。

  第15兵团司令官罗广文和第20兵团司令官陈克非不是傻子,他们俩一合计,当即决定派人找解放军联系,于12月25日开始撤退的当天走上了起义的道路。担负殿后任务的两个兵团突然宣布起义,使得解放军追击和截击部队很顺利地就将胡宗南的三个嫡系兵团包围起来。负责撤退任务的第5兵团司令官李文不甘失败,他妄图组织部队顽抗到底,不想第7兵团和第18兵团见大势已去,先后走上了起义或投诚的道路,剩下一个第5兵团孤掌难鸣,只能在12月27日被迫向解放军投诚。成都撤军以失败告终。

  (据《国家人文历史》胡博/文)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处理] 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