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及传承明晰的青铜礼器,绕不过兮甲盘,这是南宋宫廷旧藏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保存至今的西周传国重器。自宋代面世,宋、元、清、民国四朝的金石书籍中,录有兮甲盘的重要出版著录多达二十余种,近现代各家相关著述论文更不胜枚举。盘铭一百三十三字,铸存史料涉西周与猃狁的战争、兮甲管理成周畿辅、对南淮夷的商贸等,丰富详实,可媲美《尚书》一篇。王国维对其赞誉有加,对比近五百字的毛公鼎铭,称“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
兮甲盘高11.7厘米,直径47厘米,敞口浅腹,弧底,下原有圈足。外置双附耳,耳与盘壁有细柱支撑。将见于2017年西泠拍卖南宋宫廷旧藏西周重器国宝兮甲盘专拍。整器造型图案简约,耳内外两侧,装饰连续鳞纹。腹身口沿下外壁,装饰兽体交连纹一周。两种纹饰皆属兽体变形纹,流行于西周中、晚期。盘是盛水器,用于宴飨之前的沃盥礼。《礼记·内则》云:“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青铜盘自商早期的湖北盘龙城遗址出现,直到战国末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延续千余年。礼器中,盘与盉或匜搭配使用。盉盘流行于西周中期前段,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战国,多见盘匜组合。
兮甲盘最早记录于南宋的《绍兴内府古器评》,属宫廷藏器。作者张抡生卒年不详,活跃于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居知阁门事。书中命名“周伯吉父匜盘”,“铭一百三十三字”,节录王年、月相、受赏、器主并加以释论。北宋晚期著名的《宣和博古图》不见此物,可知徽宗时代兮甲盘尚未收入大内。
除《古器评》一书,两宋古籍再无论及,可知宝器一直深藏宫中,唯身居高位者方可一睹。南宋覆灭,兮甲盘流入民间,为元代书法名家鲜于枢所得。他在《困学斋杂录》中自述:“周伯吉父盘铭一百三十字,行台李顺甫鬻于市。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炉。予见之乃以归予。”稍晚的陆友在《研北杂志》同样记录这一事:“李顺父有周伯吉父盘,铭一百三十字。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盘。鲜于伯机验为古物,乃以归之。”鲜于枢卒于大德六年(1302),距宋亡仅二十余载。两段文字皆表明,至迟在元代初年,兮甲盘已因人为致使底足缺失。
此后,盘收进保定官府,清代中叶,为陈介祺所得。在陈介祺的《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记:“足损……出保易官库。”《簠斋金文题识》并言:“下半已缺。一百三十三字。字类石鼓,宣王时物也。鲁誓事文。出保阳官库……”同时代的吴式芬《攈古录金文》一书最早录入兮甲盘全铭,释读全文后写:“未观其器,不知足有缺否……陈寿卿说三足并坐俱缺,即困学斋器也。”在他另一部《攈古录》中,详细记载“直隶清河道库藏器,山东潍县陈氏得之都市,器高三寸五分,口径一尺三寸五分,下半缺。”陈介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此后十年一直供职翰林院。吴式芬在咸丰三年(1853)已有《攈古录》初稿,咸丰六年(1856)病逝。由此可知陈介祺在道光末咸丰初这十年间购买此物。
自陈介祺制盘铭拓片,晚清民国的金石图册多有收录。民国三十年(1941),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刊器物黑白照片,是目前所知建国前唯一的影像数据。自此,兮甲盘下落不明,陈梦家在建国初撰写《西周铜器断代》时,已称其“不知所在”。有传说此盘存于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有一带足完整器,铭文亦有差别,显是伪造之物。如今兮甲盘重现于世,实乃大幸之至。
兮甲盘铭文中揭示了其历史身世。典籍对此盘有“伯吉父匜盘”“兮田盘”“兮伯盘”“兮白吉父盘”“兮甲盘”等名,称谓差异源于先秦姓、氏、名、字的使用。在秦汉以前,姓和氏为两个概念,《资治通鉴外纪》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有言:“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名乃自用,字多是对名的补充解释,互为表里,故又叫“表字”。作为贵族的兮甲,兮是氏,甲是名,字伯吉父。
王国维《兮甲盘跋》认为:“甲”是天干的开始,而“吉”也有开始的意思,如月朔为吉月,一月前八天是初吉。铭文前半段,对周王称自己名,作“兮甲”,后半段记自己做器,故称字“兮伯吉父”。“兮田”则是金文中“田”“甲”二字相似导致隶定之误。王氏进一步推测,“兮伯吉父”便是《诗经·小雅·六月》中“文武吉甫”“吉甫宴喜”中的“吉甫”。《诗经·大雅》的《崧高》和《烝民》皆有“吉甫作诵”句,《毛传》开始于字前加“尹”,尹是官职之名,《今本竹书纪年》也录有“尹吉甫帅师伐猃狁。”综合文献资料,可知尹吉甫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历史地位举足轻重。
同时,铭文开篇王年、月相、日干支三者齐备,王国维依据《长术》,推周宣王五年三月乙丑为朔,庚寅为廿六日,正与既死霸相吻合。对兮甲盘干支日的推算,学者历来各执一词,但年月的认定基本一致。中国历史上,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始有确切纪年,十四年后,周宣王继位。兮甲盘所述的“五年”就是公元前八二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