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是伊斯兰文明的高光时代。当时的它,称雄中东,一手埋葬古波斯文明,并将欧洲十字军打的屁滚尿流;在中亚,坦罗斯一战,阿拉伯人一手阻断了华夏文明向中亚渗透的可能;而在近东,它还取代了号称罗马文明嫡系传人的东罗马帝国,把东正教的核心圣城、亚欧大陆最重要的地缘中枢——君士坦丁堡纳为己有,并改了一个伊斯兰味儿十足的名字——伊斯坦布尔。
但从近代开始,伊斯兰文明却走起了下坡路,遭到基督教文明强势碾压。时至今日,当中华等当年也同样受西方凌辱的传统地缘文明开始稳住阵脚,并踏上复兴之路时,中东伊斯兰世界依然烽火遍地,中兴之路依旧漫长难及。
当年威震八方的伊斯兰,为什么走到近代后,却被基督教文明强势反超?
通常的观点,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及新航线的开辟,打破了中东在传统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垄断区位,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开发,更让欧洲基督教势力实力大涨。
在分布全球的殖民贸易体系支撑下,西方世界物质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终于突破了临界点,引爆工业革命,由此西方实现了对伊斯兰文明的全面压制。
这种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却也有一个问题:
从历史上看,靠海外贸易爆发的,并非仅限于欧洲。甚至在该领域,伊斯兰完全当得上欧洲人的祖师爷。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几乎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并从中大发横财。就当是情况看,伊斯兰世界不管是文明的规模抑或发展水平,都是西方基督教世界拍马难及的!就算之后由于新大陆的开辟,基督教文明的生存空间大大拓展,不过起码在工业革命爆发前,考虑到新大陆的开发水平仍然相对有限,而且所得资源转运回欧洲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故其对亚欧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尚不算太过明显,伊斯兰文明依然又搬回局面的可能。
再说了,伊斯兰世界以中东、近东、北非为核心,跟欧洲地缘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近代早期的伊斯兰世界带头大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欧洲基督教世界大范围接壤,西方的新事物,它第一时间就可察知。基于这种格局,即便伊斯兰文明在工业化转型的起步阶段落后半拍,但依托自家庞大身躯,和中世纪时积攒下来的丰厚底蕴,起码在工业革命爆发前,它依然有能力反超西方。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情况是,伊斯兰非但未能逆袭,反倒眼瞅着基督教世界一马绝尘,把自个儿远远抛下。
这是为何?
是伊斯兰世界闭塞饱受,抑或内耗太多,妨碍了其之转型升级?
的确,伊斯兰文明是比较封闭;奥斯曼土耳其与伊朗萨法维这个两个伊斯兰大帝国之间也在当时动辄爆发战争,可中世纪的欧洲,其之封闭保守比伊斯兰更甚,欧洲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比伊斯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欧洲人就可以突破这些桎梏,实现文明的迭代与转型!
从欧洲的案例可知:单单将伊斯兰在这场竞争中的落败,归咎于其之封闭保守,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在云石君看来,伊斯兰世界之所以在近代化、工业化转型中大幅落后,主要是其文明体系的利益驱使模式存在先天性缺陷。而这背后,又反映出中东地缘环境方面的天然局限。
不管是中世纪的伊斯兰文明,抑或大航海时代的基督教文明,此二者都对海外商业贸易存在着高度依赖。当然,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也有许多欧洲移民漂洋过海,前往殖民地大搞开发,不过他们在新大陆创造出的新财富,还是得借海上贸易的形势回流欧洲。
财富创造的方式相对一致,但在对财富的分配利用方面,欧洲跟伊斯兰世界却有着天壤之别:
所谓财富使用,简单点说无非就是两种:一是消费,二是投资。
消费这个很简单,无论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找到钱后都免不了得享乐;不过在投资方面,欧洲跟伊斯兰却存在方向性差异:欧洲更倾向于将海外攫取的利益,投入到本土的工农业开发,提高本土生产能力和效率,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增量;至于伊斯兰世界,则是把钱拿来扩军备战,寄望于对外拓土开疆,以斩获更多的利益。
为什么欧洲和伊斯兰会存在这种区别?这就涉及到二者迥异的地理环境:
首先说气候:欧洲气候相对温和,降雨丰沛,相对适宜人居。尽管在古典时期,欧洲的开发主要集中于气候更加舒适的南欧,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欧、东欧、中欧就没有开发价值了——只是当时人类落后的文明发展水平,决定了尚不足支撑对这些板块大规模开发。但当人类迈入近代,经过千年的资源和技术积累,基督教文明已经具备了对欧洲北半部大规模开发的能力,而海上贸易收获的资源与财富,也为这种高投入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这种情况下,本土开发就跟海外贸易一起,共同成为欧洲资本积累和财富创造的主要途径。
可伊斯兰大不相同。伊斯兰世界的本部核心区——中东,那是出了名的干旱少雨,该板块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戈壁和荒漠,开发潜力天然受限——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淡水匮乏这一条,就能将中东乃至北非的开发潜力给封死!
当然,也不是啥地方都没水。至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核心板块——以伊斯坦布尔为核心的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降雨量还是在及格线以上的。可问题是,这两个半岛多为山地高原,工农业开发受制于地形,其价值依然严重受限。
先天禀赋的缺陷,直接限制了伊斯兰文明的工业化的转型空间。虽然伊斯兰文明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聚敛大量财富,但它却因本土的自然条件限制,无法将其投入本土开发和产生,而只能投入军事,通过对外扩张与财富掠夺,来实现财富的继续增长。
但问题是,军事扩张终有它的极限。随着本部与被征服地区之间地缘距离的增加,征服难度与战争开销持续攀升,所得收益却越降越低。当这种此消彼长到一定程度,伊斯兰帝国的这种横向拓展也就走到了尽头。
而欧洲就不同了。凭借本土开发跟海外贸易的交织促进,西方文明的体量和发展水平都不断提高,当这种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质变便就产生,这便是工业革命。欧洲也借着工业革命,实现了由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华丽转身。
而再看伊斯兰,昔日的海外贸易收益早已触顶,甚至由于欧洲新航路的开发和其对原有份额的争夺,而急剧萎缩。而中东本土,又由于地理禀赋的限制,难以大规模开发,文明发展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天长日久之下,伊斯兰终于被昔日不被自己放在眼里的欧洲人迎头赶上,并在工业革命爆发后,被欧洲彻底反超。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现在,就轮到基督教世界反过来力压伊斯兰了。考虑到中东自然环境并没有出现重大改变,现有的人类技术水平,也还未强大到可以大规模低成本的将海水淡化的程度,这就决定了,中东的地缘实力无法忽的质级提升,而栖身于此的伊斯兰文明,被西方文明压制的格局,至今也就无法彻底改变。
所以说,地缘环境与时代环境的交织,共同铸就了伊斯兰文明在近现代被欧洲碾压的命运!
当然,看到这里,有些读者或许又会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既然西方世界已经碾压伊斯兰世界,那它为啥不趁这个机会,把这个跟自己争斗千年的死对头给彻底铲除呢?
答案是:非不欲尔,实不能尔!虽然西方文明已经占据绝对上风,但想要在文明体系层面,将伊斯兰彻底摧毁,它仍有些力不从心。要是霸王硬上弓,不仅不会得偿所愿,反倒会让西方自身陷入巨大的危机,甚至动摇到西方文明的生存根基!
为什么会这样?,云石君在下一节《地缘政治73:西方文明为何不能取代伊斯兰?》一节中,继续为大家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72章——解码伊斯兰之第7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云石地缘政治系列全部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