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分天下”说,是临时编的,还是早有定见?

  1

  有一些东西,如果太熟,我们往往会将其视作“当然的存在”,而忘了去探究它的“所以然”。

  偶然想到一个,便觉十分有趣,仿佛换了一个角度看世界。

  历史上的那些事,也是如此。

  我们从小到大,背了许多“历史知识”,当我们把历史当作一种知识来背诵时,就已经失去了探究它的能力与意愿,如同我们学会了1+1=2,拿来熟记便是,殊不知1+1为什么等于2,却是数学界最难解的几个世界级问题之一!陈景润没解开,陈景润已经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回到历史界,如果对“历史知识”有一种下刀解剖的勇气,说不定你也将成为史学界的陈景润。

  好了,绕了一个大圈子,让我们回到文章本身吧。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伟大的军师,他提出的最著名的战略方策,便是“三分天下”说。三分天下者,魏蜀吴也。对这个“知识点”,大家都记得很牢。可你想过没有,诸葛亮“躬耕于陇亩”,在襄阳山中种田时,信息闭塞,他是如何得出这样高明的创见的?

  假如刘备不逃到荆州,假如刘备到了荆州而没有到隆中来拜访诸葛孔明,历史上还会有“三分天下”说吗?

  如果没有三分天下这个高明的战略指导,还会有三分天下的史实,还有三国吗?

  

  2

  襄阳多山,诸葛亮住在山沟沟里,不就是过去常说的“隐居”吗?隐居者徜徉于山水之间,自视为世外之人,不问俗世之事,那什么劳什子的“天下大势”,与他何干?孔明先生躬耕陇亩,关心下一季的收成就够啦!然而,诸葛亮稔熟汉末天下人物与时代发展之大势,说明他平常即寄心于此;他自比管仲、乐毅,更表明,在山中种田的诸葛先生,并不是真正的隐者,他是一条暂时蛰伏、待机飞腾的卧龙!

  真隐者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你要找他,不仅找不到介绍人,就连他的影子都摸不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是刘备来荆州不久,就有人向他隆重推荐了诸葛孔明,刘备信了,直接上山来找,如果手里拿着写好的收信地址,按着街道社区、门牌号码,一下子找到了诸葛亮的“洞穴”。

  

  刘皇叔没打电话预约,突然到访,前两次先生都不在。先生忙得很,他干嘛去了?不是下地干活去了,而是访客去了。

  诸葛亮所访之客,当然不会是白丁,而是当时流离于襄阳一带的名士和名流们。

  诸葛亮既“寄心”于时势,他也须“寄耳目”于山外,及时了解当时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而最近一件大事,就是曹兵南下和著名的刘皇叔窜逃到荆州。诸葛亮早已获悉此情,并且一定早做过“沙盘推演”(至少在他第一次得知刘备兄弟来访之后),所以骤对刘备时,马上能如吐家珍地说出“天下三分”这一大篇文章。

  3

  在山中种田的诸葛亮,信息灵的很。这与他“种田隐居”挑了个好地方有关。

  在那个乱世,大量北方士人南逃,荆州聚集了大量人才。这是荆州的区位优势决定的:当北方大乱时,居于长江中游的荆州,相对较为安定,而且它在地理上与北方相接(今河南南部),相比于更远的湖南、江西等荒蛮之地,又较为富庶,故在荆州驻足,成为许多南来士族的选择。

  侨民多了,消息也多,荆州成为东汉末年全国范围内一个重要的“信息高地”。

  诸葛在此,通过与当地及外来士人的积极沟通,及时了解并分析军国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诸葛氏原也是北方的世家大族,各方关系与人脉广泛,诸葛亮的几个亲戚,就分别在曹营和江东任职,平日兄弟叔侄间必有书信往来,可以交流一些重要的内幕消息。

  诸葛亮本为高才,他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汇总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就能做出他自己的判断了。

  

  4

  我唯一感到疑惑的是,“天下三分”到底是诸葛亮一个人的独家创见,还是当时有不少人都持有相似的见解?

  想来诸葛亮在与二三好友纵论天下大势时,必然会将他的“三分论”说出来(如果不是专门为刘备准备的话)。“三分论”的基础是,刘备要在三分之中占一分,然而当时刘备势力极弱,被曹兵一路追杀,狼狈奔逃,宛如一条流浪之犬。对诸葛亮的高见,不知众友以为如何?如果我能到现场亲耳聆听他们的争论,就太有福气了!

  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诸葛亮是什么时候提出“三分天下”说的?即刘备来荆州之前,还是之后?

  如果刘备南来之前,诸葛亮即持此见,那孔明先生真乃妖人了!因为他能够预见到刘备逃到荆州。如果刘备不来荆州,则谈不到孙刘联合,更谈不到赤壁之战,大破曹军……下面的事,更别提了。

  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来荆州之前,他的“沙盘推演”得出的结论,可能不是三分天下。

  是什么?没有记载,无从得知。但从诸葛亮这么大名气,又与荆州近在咫尺,却无人来请他出山来看,大概他原先的高见,未必高人一筹,能得到众人的佩服。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诸葛亮原先以刘表为一分,提出了三分天下说,可是没有什么野心的刘表并不欣赏,当时曹兵没有南下,时局条件也不具备,所以诸葛亮老版或1.0版本的三分天下说,在刘表那里不吃香。

  一度,诸葛亮也是蛮抑郁和失意的吧!

  5

  最后只有一个人成为孤愤的卧龙先生的知己,与之畅论,遂订一生之盟,携手开创他们的事业。

  这位志同道合的“孤友”是谁呢?

  就是那位诸葛亮说他注定要在未来的天下分一瓢羹的刘备刘皇叔。这世上,唯有他二人相互引为知己!快哉,千古奇友!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刘备在茅庐里听诸葛亮纵论天下,其实已是旧闻,诸葛亮不过根据“刘表已死”“曹操来了”“刘备也来了”这个新情况,对原有的三分说进行了升级,如今是2.0版本的“新三分”了。

  在新的版本里,刘备取代了刘表,但荆州还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孙刘联合仍是根本,聪明的诸葛亮根据最新时局,对他的伟大战略进行了及时修订,从而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主公刘备。

  以上,只是一种假说。诸君以为是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