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之读、断、解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乐府《敕勒歌》,是中国文学经典,迄今仍是儿童的启蒙读物。

  关于《敕勒歌》的诞生和它的类属,《乐府广题》说得很清楚:“北齐神武(高欢——笔者)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这个题解要点有五:一、说《敕勒歌》为“北齐乐府”、“北齐民歌”,都不准确。《敕勒歌》原为鲜卑语民族的歌曲,是“易为齐言”的。现在流传的汉语《敕勒歌》,是翻译作品。二、把《敕勒歌》归为“优美的抒情歌曲”、“田园牧歌”、“音画”之类,和历史上的“吴歌”、“西曲”混淆,也是错误的。持此论者,不了解《敕勒歌》的本质、效应及出现的时代背景。实际上,《敕勒歌》是一首鼓舞士气的战歌,是典型的粗犷、豪放的历史上的“北歌”。它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力拔山兮气盖世”、“大风起兮云飞扬”一样,同为黄钟大吕。三、《敕勒歌》有唱有“和”,可断定其为多声部的合唱、重唱或者轮唱。四、从其内容和章法布局上来看,《敕勒歌》是分节歌,共二节。五、句式长短不齐,乃语言转换所致。

  对于《敕勒歌》的第一节,人们没有什么分歧。第二节,流行的读和解是:青青的天穹之下,在一望无际的平川上,长风吹来,牧草低伏,因而显现出了原来被牧草掩藏着的牛羊。还有的解释说:牧者逍遥自在地躺在牧场上,牛羊在阵风吹动的牧草中时隐时现。这些解读,都将《敕勒歌》中的“见”作为“现”的通假字、读作“现”音并释作“现”义。

  此处“见”为“现”,可能是错误:世界上谁见过牧场掩没了羊群?谁见过牧草高过了牛群?谁都没见过。能够高过牛羊的是栽种的庄稼。既然如此,何来牛羊从牧草中再“现”?退一步说,即便有的牧草老枯时能够长到掩没牛羊的高度,牧人大概也不会到老枯的牧草中去放牧。

  “见”不读“现”,“见”也不作“显现”或本义“看见”解。那么,它读什么?怎样解?

  “见”,在乐府《敕勒歌》中,是“间”的通假字。“见”读作“间”音,解作“间”义,即“间杂”、“相间”之类的意思。例如《礼记·祭文》:“燔燎羶芗,见以萧光(厨房里烧柴的火光中间杂着各种正在煎炒的菜肴——笔者)。”此处的“见”,就是“间”的通假字。“风吹、草低、见牛羊”之“见”,亦是如上之“间”,该句意思就是:无边的草原上,长风吹拂、牧草低(“低”此处为动词——笔者)生、间杂着白色羊群和黄色牛群,宛如绣在绿毯上的图案。在这里,“风吹”、“草低”、“牛羊”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且都是在“天苍苍”之下“野茫茫”之上,所以,其断点应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三者并非因果关系,不是因为“风吹”来所以才“草低”(“低”此处为形容词——笔者)了、不是因为“草低”了才显现出“牛羊”来。

  ————————

  2016-3-1《中国社会科学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