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眼中:唯一能与世界争锋的中国人,甚至说:中国不行,但此人厉害

  近代中日两国的关系也是忽近忽远,但是在这段忽近忽远的交涉中,却成就了一番“私人感情”。

  不管时局如何动荡,两国之间的交锋,首先体现在外交方面。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实力一般的小国派出了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多少可以让自己的国家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在外交方面人才的选择才是关键因素。那么,今天笔者要重点介绍的则是两位改变自己国家命运的“外交官”: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向来轻视中国,觉得这样一个大国却在腐败的统治者手中日益堕落,这也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在他的轻视范围内却排除了李鸿章大人,他认为,李鸿章的才华无人能及。

  事实上,刚刚走上官道的李鸿章也是“新人”一个,不懂圆滑事故,也不知左右逢源。有时候因为说错话,得罪了不是少人。要不是因为自身有点本事,怕是早就被其他党派的人挤兑掉了。

  李鸿章原本是地方的一名二等官员。清末,反抗四起,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危难四起的状态。此时,好运降到了李鸿章身上,时机凑巧,李大人被派去镇压起义军,后来打了胜战到了京城,皇帝亲自迎接,这才迎来了李鸿章人生的巅峰时刻,曾国藩亦是如此。

  

  后来,侵略军到达中国。慈禧为了安抚外国军的情绪,不想惹是非、不想打战,便派了李鸿章前去谈判。李鸿章哪知道什么国际礼节啊,不过是在即将谈判之前学了九年一毛而已,到了谈判地点,看见面包牛奶,不知什么物种,出尽了洋相。然而,这些所谓的“洋相”与“无知”都得益于清朝统治者洋洋得意的政策:闭关锁国。

  李鸿章在访问俄国的时候,俄国的财政大臣这样评价他:“或许在中国,他是众人仰望的、尊敬的“文明人”,然而在我们眼里,他不过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这样的话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令人愤怒的,俄国人怎会了解中国的文化,怎会知道中国的四书五经,不过是拿着所谓的国际礼仪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甚至有俄国人说,中国与东洋人差远了。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的李鸿章,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与日本签订条约的那天,中方出面的是李鸿章,而日方则是伊藤博文。看着纸上写着赔款几千两白银,李鸿章心痛不已,为国家心痛也为百姓难过。于是,他低声下气的恳求对方能否减少赔款额,甚至为了减少赔款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君若减少赔款,吾等愿意做汝之养子,为其养老送终。”一把年纪的李鸿章为了让朝廷减少负担,已经顾不上颜面了。

  看到这样低声下气的李鸿章,曾经十分欣赏他的伊藤博文也是错愕不已。他回复道:“想当年李大人您是何等的威严霸气,如今为了一些银两就放下了身段,真是命运不济啊。当年对抗朝鲜那一战,也是您李大人最先发起的。谈不拢条约就开打,如今呢?”

  听了这话的李鸿章也只是低下头,不再说什么。

  

  伊藤博文继续补充道:“我曾预言,如果中国不进行内政改革,十年,只需要十年的时间,我国必将超过大清朝。李大人,您说我们做到了吗?”

  李鸿章摇了摇头,叹气道:“并不是我不想啊,中国的制度远比你你想的复杂多了。国家大、人口多,想要每个人都只做一件事,而且是伤及利益之事,这太困难了。”李鸿章说的也在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想要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说革命,实在是比登天还难。伊藤博文握着李鸿章的手说:“的确。假使我生在中国,或许还不会有李大人这番成就。”

  最后,伊藤博文甚至视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人之所以心心相惜,是因为二人命运相当。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业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在此种变化中,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

  伊藤博文的改革也是充满了阻隔,幕府军的猖狂是改革中最大的阻碍,改革派也是在伊藤博文的带领下一再坚持,其中受了多少苦多少委屈无人而知。好在日本封建思想并不是根深蒂固、国家不大,革命起来也比中国顺畅的多,这才有了维新之后的再次崛起。

  所以,在伊藤博文的眼里,就算整个中国堕落了、瓦解了,李鸿章也是他心中值得学习尊敬的老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