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雨晨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 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爱尔兰岛,被称为“翡翠岛”,这里的人们有一句名言:“若有幸成为爱尔兰人,则任何烦忧都无需挂怀。”爱尔兰苦难的历史确实使很多爱尔兰人感到生而不幸。这一不幸在1845-1852年爆发的爱尔兰大饥荒中到达顶点,这一饥荒直接导致近百万人饿死,爱尔兰人口锐减四分之一,爱尔兰大饥荒也成为爱尔兰历史的分水岭。
关于死亡人数,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根据现有的一些论文和资料,一般普遍认为死亡人数(饿死与染病而死)至少有100 万人,染病而死者约25 万人,海外移民100 万。大饥荒以前爱尔兰人口约800 万—850 万,大饥荒使得爱尔兰损失人口200 万之多,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从“可以吃的石头”到爱尔兰的主食
1169年起,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逐渐受到英格兰的支配。到16世纪,亨利八世加冕为爱尔兰国王,爱尔兰正式并入英格兰。此后,爱尔兰不断发生反抗英国统治的起义,原因在于,信仰新教的英格兰人长期压迫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宗教问题是爱尔兰除粮食问题以外最重要的问题。
△亨利八世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引入西班牙。马铃薯一开始并不为食用燕麦等谷物的欧洲人所接受。最初,欧洲人将马铃薯视作观赏作物,只欣赏其花朵。引进初期,马铃薯不但不为人重视、被称为“可以吃的石头”,甚至其根茎也被法国人视作是“魔鬼的果实”,谣传它可能会引起梅毒、麻风病等。只有在治疗船员坏血病的时候,马铃薯才被作为“良药”发挥功用。
17、18世纪,瑞典的约拿斯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法国也开始推广种植,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削去农民的鼻子”。马铃薯,在欧洲开始普遍推广。
爱尔兰在17世纪中叶就在全岛普及了马铃薯。在爱尔兰,每英亩可以产出六吨左右的土豆,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一吨。土豆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土豆仍有收成。这对于长期受英格兰压迫的爱尔兰农民来说无疑是福音。正因为马铃薯的高产,爱尔兰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1760年150万人,1841年攀升至810万人。同时,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爱尔兰成为英国人的“牧场岛”。为满足英国国内的牛肉需求,大片土地被划为牧场受英国地主控制,爱尔兰人只有小片土地谋生。所以,在这一小片既要养活人又要养活牲畜的土地上,高产的马铃薯是不二选择。
截至1845年,也就是大饥荒开始的这一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两百万英亩。马铃薯成为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口粮与家畜饲料,100万农业工人以及350万小农耕作者都依靠它生存。尽管自引进以来,马铃薯歉收在这个苦难的岛上也发生过二十多次,但是从来没有让爱尔兰人过于失望,然而1845年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同。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画作《吃马铃薯的人》,马铃薯是底层群众的常见食物
一场静悄悄发生的饥荒
1845年的夏天,爱尔兰淫雨霏霏,一种真菌开始悄悄感染马铃薯,这种真菌使得马铃薯霉变、枯萎,幼苗还没有收获便已经腐烂、发黑。几周内,这种“马铃薯枯萎病”自东向西席卷了爱尔兰岛。目睹了这一惨象的彼得·格雷如此记载:
在从科克郡到都柏林的路上,我曾看到这种作物花期正旺,应该会有一个好收成。但8月3日,在我返回的途中,却只看到腐烂的作物覆盖了广阔的田野。在好些地方,穷苦的人们沮丧地坐在他们被毁坏的菜园栅栏边,绞着双手,悲痛万分,因为灾害刚刚夺走他们的食粮。
——彼得·格雷《爱尔兰大饥荒》
1845年的这场灾害毁掉了爱尔兰40%的马铃薯田,爱尔兰人不得不打起精神加紧补种以弥补损失。但当时没有人知道马铃薯枯萎的真正原因在于真菌——爱尔兰人并没有将已经烂在田里感染真菌的上一代马铃薯清除,便开始新一季的种植。在没有农药的年代里,更大规模的感染,更大规模的歉收和更大规模的饥荒,已经在田间注定。1846年这一年温暖多雨,加上病变的马铃薯繁殖,导致马铃薯枯萎病病菌的传播,病菌以极快的速度在爱尔兰境内的马铃薯种植园间传播。马铃薯产量急剧下降。
霜霉病的第一个症状就是叶子上出现棕色斑点。这些斑点不断增多变大,最后,黑色干枯的叶子不断收缩,茎部变得很脆,一碰就断。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所有的植株都死了。地里呈现一片黑色,就像被火烧过一样,马铃薯的生长停止了,其大小只相当于孩子们玩的弹珠或鸽子蛋那么大。这一年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在一些过去产量很高的地区,基本不能收获到无病的成熟马铃薯;在伦敦和其他大城市,马铃薯价格昂贵,成了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查尔斯·特里夫里安《1845、1846和1847年的爱尔兰饥荒史》
此次饥荒较之上一年更加严重,每家每户的储备消耗殆尽,饥饿开始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消灭爱尔兰人,300万—400万人开始吃不上饭,“翡翠之岛”瞬间饿殍遍野,如同人间炼狱。在当时的爱尔兰村庄里已经很少见到有十人以上参加的葬礼了。这一次大饥荒持续到1852年。
从天灾到人祸
在爱尔兰大饥荒中,英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17世纪中期以来,爱尔兰的土地几乎完全为英国地主所霸占,而且多数大地主居住于英格兰,他们只关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因此爱尔兰大多数农业收入被输出到了国外。由于爱尔兰土地兼并严重,大多数爱尔兰农民成了英国土地贵族的佃农。此外,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爱尔兰人在农业无助、工业无望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被挤压的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存活。
同样,英国政府的不作为、援救不力也使爱尔兰人感到绝望和愤怒。在1845年,英国政府就收到了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枯萎的消息,却没有任何作为。虽然饥荒时期美洲向英国出口粮食常以爱尔兰为中转站,但爱尔兰的饥民却没有因此获得任何好处。运粮船在都柏林港口休整后马上开往英国本土,基本没有将一袋粮食发给饥饿的爱尔兰人。
△矗立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爱尔兰大饥荒公园的纪念雕塑
根据土耳其《今日时报》2012年1月的追溯报道,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默西德宣布,他将向爱尔兰饥民捐资一万英镑。不过,维多利亚女王要求苏丹捐资1000英镑即可,因为女王本人不过捐资2000英镑。于是苏丹在捐资1000英镑之后,又“悄悄”将三船粮食运到爱尔兰,援助饥民。此外,1847年,美国印第安乔克托部族也筹集了710美元善款捐助给爱尔兰饥民。这无疑是杯水车薪,根本喂不饱上百万陷入饥荒的难民,整座岛没有因为微薄的国际援助缓过劲儿来。
△爱尔兰出现马铃薯霜霉毒病 达尼埃尔·麦克唐纳/ 绘
更为打击爱尔兰的是英国的法令。由于英国政府认为饥荒在1847年就会结束,所以仍以法令限制爱尔兰粮食进出口。在饥荒最严重的几年里,爱尔兰仍然向英国本土出口粮食。而且,整个饥荒期间,爱尔兰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这种趁火打劫、釜底抽薪、不顾爱尔兰人死活的做法,使得这场自然灾害迅速演变成人祸。大饥荒期间的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这破坏了爱尔兰粮食自由输入英国的权利,使爱尔兰的小麦失去了它在英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从而反过来破坏了爱尔兰的农业经济。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的本意,是保证国内粮价下降,英国国民的购买力增强,工业原料成本亦会下降,从而发展英国的大工业生产。然而在爱尔兰岛遭受饥荒折磨的时间废除《谷物法》,看上去是多么不合时宜。在爱尔兰的英国地主,自《谷物法》废除后,无视爱尔兰的饥荒,多半由种植小麦改为经营畜牧业,大大减弱了爱尔兰抵抗饥荒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饥荒的发展。
《谷物法》是1815 至1846年间英国实行的关税保护法令。它通过强制实施进口关税来保护国内谷物市场免遭外国廉价谷物垄断。在谷物法实施的年代里,爱尔兰的小麦等谷物处于国内垄断地位。
所以,至今很多爱尔兰人相信英国政府的不作为是对爱尔兰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其行径与纳粹屠杀犹太人、奥斯曼帝国灭绝亚美尼亚人如出一辙。
爱尔兰人的“新世界”与“旧世界”
由于饥荒,大量爱尔兰人开始移民,他们奔向世界各地,最主要的去处是美国。在这个“新世界”,爱尔兰人希望得到上帝眷顾。1845年以后的十年间,大约有二百万人移民美国,约占爱尔兰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爱尔兰移民为美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在伊利运河、自由女神像和横穿北美铁路等大型工程的工地上,在芝加哥的工厂、宾夕法尼亚的煤矿和纽约的货运码头上,都能见到爱尔兰农民工的身影。移民促进了美国社会向多元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熔炉”。
△凝结爱尔兰人汗水的自由女神像
当然爱尔兰移民也是痛苦的。“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这句话并不假,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签下卖身契成为“白奴”,在美国的铁路工地上卖命。1861年,很多爱尔兰移民在收到签证官发的居留证的同时,被强制在参军报名表上签字,然后领军服、武器,直接被送去南北战争前线作炮灰。基于此,这一时期爆发了著名的“纽约征兵暴动”事件,这一反对强制征兵的暴乱导致纽约城死亡人数的记录直到9·11事件才被打破。
△反映爱尔兰独立战争的电影《风吹稻浪》宣传海报
在“旧世界”,即爱尔兰本土的居民,还在风起云涌地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从饥荒中觉醒的爱尔兰人性格大变,佃农化身为游击队员,与英国殖民者展开斗争。从1916年复活节起义开始爆发的这场爱尔兰独立战争,造成两千余人死亡。爱尔兰共和军通过策划恐怖袭击试图迫使英国承认其独立,但由于北爱尔兰的归属等问题,爱尔兰又爆发了内战,这场内战造成的伤亡远高于独立战争。爱尔兰人民在“新世界”受折磨,在“旧世界”也要经历炮火洗礼。
尾声
饥荒促成了爱尔兰民族的觉醒和独立,同样在大洋彼岸,爱尔兰人形成自己的文化符号,在多元的美国社会站稳脚跟。
移民美国的第一代爱尔兰人被贴上“凶暴”“酗酒”“犯罪”等标签,在很多美国人眼中这些爱尔兰人甚至不如黑人,很多商家甚至挂出“本店概不雇佣爱尔兰人”的招牌,所以爱尔兰人只能从事危险的体力劳动,比如修建铁路与码头装卸。19世纪下半叶适逢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爱尔兰人迅速垄断了警察、消防这些行业,使得第二代爱尔兰移民能摆脱体力劳动之苦。在美国站稳脚跟的爱尔兰人开始构建自己的社区文化。他们在英国几百年统治下几乎被同化,然而在“新世界”民族意识觉醒,“天主教”成为爱尔兰人的集体标签。2010年,三亿美国人中有5500万爱尔兰后裔,仅次于德裔美国人,肯尼迪、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四位总统都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反观爱尔兰本土,由于大饥荒引起的移民,一百年来爱尔兰人口没有增长。2011年人口普查时,爱尔兰也仅有458万人,与一百年前相比仅多出18万。
大饥荒使得英国与爱尔兰决裂,在爱尔兰人的民族记忆中,被地主无情赶走,在移民过程中被人嘲弄,“全拜英国人所赐”,共和军、英爱战争、北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再看这次饥荒的“主角”马铃薯,在原产地美洲,印加人为了避免病虫害,培育了两百多个品种。但在引进欧洲后,欧洲人为了提高产量,却只引进产量最高的品种,对单一农作物的过度依赖,使得欧洲马铃薯在遭遇病虫害时显得毫无抵抗力。马铃薯疫病因而能短时期内横行爱尔兰全岛。
爱尔兰大饥荒,是一国丧失主权,处于他国殖民统治下的悲惨结果。爱尔兰人不能掌握自己的民族命运,受英国政策支配,最终爆发大饥荒,给爱尔兰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百万人口死于饥饿和疾病,从此流浪国外,深刻地冲击了爱尔兰的民族心理,同时也激发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而这些,都与那株名为马铃薯的植物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