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 | 司马懿神机妙算,四千里远征灭辽东!

作者:佑陵 | 编辑:Q先森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2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三国鼎足局面确立。三国之中,曹魏国力优势显著,但内部存在着隐患——公孙家族割据的辽东。

公孙家族反复叛降于魏吴之间

曹操在击败乌桓之后考虑到辽东地远,加之军力受损严重并未乘机讨伐辽东。当时辽东的统治者公孙康也很识时务的斩杀袁氏兄弟向曹操纳了投名状。但随着各方面局势的变化,尤其是随着诸葛亮北伐失败和曹魏南征孙吴的功败垂成,辽东的公孙家族也渐渐不安起来。

辽东本来是幽州的一个郡

公元204年公孙度死后,接替其出任辽东太守的是其子公孙康,而公孙康死后成为辽东地区统治者的却是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公孙家族随着公孙恭继承辽东太守开始分裂。

公元22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发动政变夺取了叔叔公孙恭的辽东太守之位。辽东的内乱让一直想插手辽东的魏国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时魏国侍中刘晔认为辽东从汉末就开始割据,而通往辽东的陆路被险峻的山岭阻隔,又有波涛汹涌的大海,今天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讨伐,以后这个家族世代传袭就更难征伐了。

魏文帝却否定了刘晔的建议。因为就在这年曹休南征孙权失利,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在这种形势下魏国不可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远征。

魏国没有征讨辽东,而辽东的公孙渊却蠢蠢欲动。公元222年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胜刘备。公元228年,陆逊率败曹休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胜利。这两次胜利之后,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立孙吴政权。

孙权

作为辽东的统治者公孙渊知道魏国迟早会解决辽东问题的,而要对抗强大的魏国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盟友。公孙渊的目标投向了地处江东的孙吴政权。而孙吴政权多一个牵制魏国的力量自然求之不得,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公孙渊的举动没有瞒住魏国。公元232年,魏明帝命令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众军从海道进攻辽东,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进兵辽东。在这时散骑常侍蒋济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蒋济认为凡是没有企图吞并魏国的地方豪强,都不算叛变的臣子,不应该轻易兴兵讨伐。讨伐而不能制服,等于驱使他们成为叛贼。

蒋济认为虎狼当道,不问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除。现在辽东之地,世代归顺,每年都向上交纳税赋推举孝廉,既没有失职的地方也没有不缴纳贡物的事情。我们并无征讨的理由,况且即便是得到了辽东也不能为国家带来好处。如果没有成功反结怨失信。魏明帝并没有听取蒋济的建议,命令大军全力东征,但这次征伐却无功而返。

汉末三国汉人军队

233年2月,公孙渊派校尉宿舒奉表向吴国称臣,孙权大喜过望。得到辽东,首先可以威胁魏国的侧翼,减轻吴国的军事压力,其次辽东出产的战马是地处江东的孙吴政权最缺乏的战略资源。孙权随即派张弥率军万人,持金宝珍货,九锡备物,渡海授公孙渊为燕王。孙权想不到的是,公孙渊反悔了。

公孙渊认为吴国太遥远了难以依靠,他又贪图吴国带来的财物,遂反叛吴国。六月,公孙渊派兵斩杀了张弥,吞没其兵资货物,再次向魏国称臣。魏国也认识到无法在短时间里解决辽东问题,也顺坡下驴,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再次确认其对辽东的统治权。

曹魏征辽东再败北,司马懿献策

然而随着时局势演变,辽东公孙政权危机浮现。首先是三国争霸的总体局势发生了变化。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蜀汉攻势至此告一段落。同年,孙权征合肥也以失败告终,魏国的南部防线基本上稳定了。公孙渊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孙权为了报复公孙渊,联络高句丽袭击辽东。此时魏国雪上加霜,再次将讨伐辽东提上日程。

三国鼎立

237年7月,魏明帝任命毌丘俭为幽州刺史,率领幽州诸军及鲜卑、乌桓军屯驻与辽南,准备武力征讨,同时征调公孙渊到洛阳。公孙渊当然明白魏明帝的企图,他拒不奉诏,同时起兵反抗。

双方在辽隧爆发激烈战斗(今辽宁鞍山附近)。恰好辽东地区下大雨,十多天不停,劳师远征的魏军形势严峻,毌丘俭作战失利,魏明帝只得下诏退兵。第二次征讨辽东之战又失利了。公孙渊在胜利之后得意忘形,自立为燕王并设立百官。

毌丘俭

魏明帝召回在南方领兵的司马懿,向他询问征讨辽东的方略。魏明帝首先问司马懿,公孙渊会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策。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是下策。”

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一定会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当问需要多少兵力的时候,司马懿回答道需兵四万。当时许多大臣认为四万人出征保障后勤极为困难。司马懿反驳道,征讨辽东需行军四千里,这种长距离行军虽说是企图奇兵取胜,但也需要有足够的实力,不能只考虑军费。

司马懿

司马懿远征灭辽东

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正式启程讨伐辽东。在司马懿临行时亲友相送,司马懿感慨作歌: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毕力遐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公孙渊得知司马懿进兵的消息后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为了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公孙渊又向吴国称臣,并请求吴国进行北伐,以缓解辽东的压力。辽东的使者来到吴国时,吴人纷纷要求杀了他们为张弥报仇。但孙权听取了大臣羊衜的建议厚待辽东,并派秘使前往辽东。

得知公孙渊向吴国称臣后,魏明帝也颇为担忧。他问蒋济,孙权会派兵救辽东吗?蒋济认为孙权不会为辽东而出兵北伐的,现在孙权大张声势无非是为了欺瞒辽使和迷惑我方。但我们也要做好准备,辽东的登陆地点沓渚(今辽宁旅顺),据公孙渊的老巢襄平很远,但如果我军在辽东久攻不下,孙权很有可能派兵从海上来袭击我们。

魏明帝曹叡

这时司马懿的大军经碣石到达了辽东。公孙渊立刻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数万前来迎击。辽东军以辽隧为核心组织起一个南北六七十里的防线来阻挡魏军。司马懿看到这个情况立刻改变行动方案,决定以一部兵力多树旗帜佯攻辽隧防线,自己率主力绕过辽隧防线偷渡辽水突袭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当时很多将领对于司马懿的方案不了解。司马懿就向众将解释道,敌军坚营高垒,如果我们进攻势必会师老兵疲,这样正中敌军下怀。现在敌军主力都留在这个防线上,老巢一定兵力空虚。他们看到我军去攻击老巢,一定会折返与我军交战,这样我们就能趁机大破敌军。

果然如其所料,当卑衍看到司马懿出现在自己后方时,连夜撤出了辽隧防线赶往襄平。司马懿看到辽东军惊慌赶来,立刻命令魏军发起进攻。魏军三战三捷大破辽东军。卑衍只得率军退守襄平。司马懿命令魏军挖掘堑壕对襄平进行围困。

这时正值七月,辽东大雨不停。这场大雨却令魏军喜忧参半。喜的是,魏军的粮船可以通过辽河直接运到城下,使大军不必担心后勤问题。忧的是,大雨一月不止,即便是平地都水深数尺,对于魏军的士气打击极大,三军将士都纷纷请求移营。

司马懿却下令军中敢有言移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司马懿立刻将其斩首示众,军中才稳定下来。司马懿还下达命令,禁止诸将擅自出击,并允许城中的守军出城樵采。

这时军中的司马陈珪就向司马懿问道,从前进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停,半月之内就克坚城,斩孟达。现在怎么打的这么迟缓。司马懿回答道,孟达兵少但粮多,我军兵多却粮少,我军只能进攻,况我军当时兵力四倍于孟达,即便只有一半的胜算也得进攻,因为我们要与粮食竞争。

反复叛变于蜀魏之间的孟达

现在的情况是敌军人数是敌众我寡,但粮食方面却是敌饥我饱,况且现在的雨那么大,我军根本无法进行合围,如果现在我军还不让其出城樵采那不是逼他们逃跑吗?我军从洛阳出师,不担心敌人进攻,就担心敌人逃跑。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要让敌人安心的待在城中,不让其逃离。

雨停之后魏军立刻对襄平进行合围。魏军起土山,挖地道,昼夜不停的发起进攻。城中很快就弹尽粮绝,随之而来的是人人相食的惨剧。在这种情况下辽东军的将官也开始发生动摇,杨祚向魏军投降。

八月,公孙渊在无可奈何之下派自己的相国王建和御史大夫柳甫谈判,向魏军提出先撤围后投降的请求。司马懿斩杀使者、拒绝了公孙渊的请求。公孙渊只得再次派人向魏军谈判,并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入魏军。司马懿还是拒绝了公孙渊的条件,开出自己的条件,让公孙渊在死亡还是投降上做选择。公孙渊看到这个情况彻底绝望了。

公孙渊

这时魏军加紧了进攻,8月23日魏军攻入襄平,公孙渊和自己的儿子公孙修只得率数百骑突围,但还是被魏军斩杀于梁水。司马懿进城之后,对辽东公卿以下七千多军民进行了屠杀,并将其尸体做成了京观,以炫耀胜利。辽东48年的割据状态就此终结。

整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短短七个月,若算上来回的时间刚刚为一年零一个月。由此足见司马懿计算之精准。这一战中司马懿从决策到具体实施无一不显现出优秀统帅的风采,在最后的决战中,司马懿对于人性的把握实在是令人叹服。

征辽东成为司马懿军事涯中最出彩的一次,司马懿及其家族在曹魏的地位声望随着这场大胜而水涨船高。魏明帝死后,司马懿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家族牢牢地掌控了曹魏政权,最后由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完成了晋魏易代。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