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段子来了

电视剧里汉以后的人拿爵喝酒,是错的

2001年3月10日《新民晚报》“古玩宝斋”栏的《西周后的爵是饮酒器》一文正确地指出,把爵称为斟酒器是不妥的。但该文只说“西周后”的爵是饮酒器,而对夏商时代爵的用途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似乎不够理直气壮。其实,爵既不是斟酒器,也不是饮酒器,而是一种祭祀时用来注酒的礼器。

商周时代有一种祭礼叫做礼,祭法是用一束茅草竖立在圭(玉器)上,把香酒顺着茅草束慢慢灌入,以象征神灵喝酒。春秋初管仲伐楚,指责楚国“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这礼所用的茅草即楚国进贡之物,而行酒之礼所用的注酒器就是爵。

商人好酒,而酒的度数又低,所用的饮酒器如觚、觯等容量都很大。周人禁酒,饮酒器大大减少。但从夏代到西周,一直有爵。爵的形制虽有变化,但其容量一直不大。因为爵并非实用的饮酒器,而是如《说文解字》所言是一种礼器,只是用于象征性地向茅草束注酒而已。至于《说文解字》又说爵的形状像雀,并引申为告戒饮酒者节制和满足云云,则纯粹是许慎的臆测与附会了。

爵始见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春秋以后不见了。究其原因,应是春秋后礼崩乐坏,商周旧礼遭到破坏所致。以爵注酒于茅草束的礼渐废,爵的用途也渐渐不为后人所知。不过祭祀时以酒歆神的做法还是保留下来,只是变为直接把酒洒在地上,没有礼那么繁琐了。

顺便说一句,有些电视剧让汉代以后的人物还拿爵来喝酒,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碑”原先是用来垂放棺木的

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中曾出过一道题:“‘碑’原先是做什么用的?”参赛者答:“用来测太阳的影子。”主持人说:“祝贺你,说对了。”其实这答案是错的。

说“碑”原先用来测太阳的影子,是把碑误解为日晷的指针了。用日晷测日影,只需要一根棒状的指针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碑”。

  

“碑”原先是立在墓口上面的一个木桩或石桩,用来安置绞车、垂放棺木的。等到落葬完毕,碑没有用了,就被埋在坟堆里。木质的碑都腐烂了,所以一直没被发现。20世纪80年代发掘陕西雍县的秦公1号墓,在墓口发现了石碑,从而证实了“碑”原先确实是用来垂放棺木的。大概到了汉代,人们在安放好棺木以后,不再把碑埋到坟堆里,而是让它仍然竖立在坟墓前,并在上面镌刻了死者的名讳,于是就成了墓碑。由于墓碑是从安放绞车的石碑演变而来的,所以,汉代的墓碑都是上尖下方、中间有孔,仍然保持着原来安放绞车用的石碑的形状。汉代以前尚无墓碑,西汉的墓碑是最早的,所以保存至今的数量极少,仅在西安碑林能见到几块。唐代墓碑上部的碑首一般刻成盘龙纹,碑首中央有一小块平面用小篆镌刻着死者的名讳,其形状仍然是上尖下方的,这其实是一块缩小了的石碑。后来墓碑的形状渐渐变成上圆下方的了,篆额的形状也不再是上尖下方的了,说明这时人们已经完全忘记“碑”原先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了。

在一些研究生殖文化或性文化的书中,常常把后世墓碑上圆下方的形状说成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这是缺乏根据的联想,犯了“望形生义”的错误。

  

“锥”不刺骨,是文具

战国秦汉时期,人们主要还是用竹简木牍来写书写信,所以那时文具盒里所放的文具和现在是大不一样的。

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只放文具的小木箱,大小和现在的鞋盒差不多,里边放着12件文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加工制作竹简的工具,如截断竹筒用的铜锯,劈开竹筒、刨平竹片用的铜锛,刮除绒毛、修整竹简用的铜刻刀和铜夹刻刀,钻孔编册用的铜锥等等;另一类是书写文字用的笔,装笔的笔套,还有砍削竹简、改正笔误用的铜削刀。除了毛笔以外,这些文具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盒工匠用的工具。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了一只盛放制作简牍工具的小木盒,里面除了铜锛、铜刻刀、铜夹刻刀外,还有两块砺石。1981年,在浙江绍兴坡塘狮子山发现的战国墓中,与铜锛、铜刻刀、铜削、砺石共出的,还有陶线锤,这是拉线编织简册时用的。由此可见,在战国时代的文具盒里,用于制作简牍的工具,比书写文字的文具要多得多。

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楚墓中,出土了一个小竹筐。里面盛放着一支套在小竹管内的毛笔,一把铜削,一个小竹筒(估计是用来贮放墨块的),还有25支尚未用过的竹简。全部都是文具,没有制作简牍的工具。

在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上,曾经发现过有“出钱六十二,买椠二百”的记录。“椠”是木简的半成品。说明到了汉代,在市场上,竹简木牍已经有作为商品供应的了。这样,文具盒内就只要放文具就行了。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出土了一个小竹笥,里面放着一支套在小竹管内的毛笔,几块墨,一块砚板,一块研石,一把铜削刀和6块无字木牍,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汉代文具。

  

战国时,洛阳人苏秦求官不成,回家受到家人的奚落,于是便夜以继日、发愤学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锥子,原来就是放在案头文具盒里用来编竹简的文具,唾手可得,并不是特意找来扎的大腿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