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外(shàng)贸(xīn)协(bìng)会(kuáng)”的看脸世界,古人如何看?

  

脸面

  意味着

  工作、爱人、机会、待遇。。。

  现在我们会经常的说一句话

  “这个看脸的世界”

  这句话有些自嘲

  但是也直接说出来了

  当代社会的一种现象

  试问当今有几人不是

  “外貌协会”的呢

  但是

  古人就不看脸说话了吗

  未必吧

  那古人又是如何应对

  “这个看脸的世界”

  皇族也要

  化妆

  

  据说在明朝皇族见人,

  也是要化妆的。

  《茶香室续钞》援引明朝文献说:原以为皇帝的帽子,都用珠宝,但不用翠。可是也见过藩王家里有喜事,王爷头上簪花两枝的,还都是翠做的,即所谓翠花。一问内侍,才知道皇帝在后宫中也簪花。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说,他到都城,和太监们聊天,谈到皇帝上朝前一定要在脸和脖子上扑粉,这样显得更加严肃。扑粉和严肃沾得上边吗?人家没解释。也许,是因为朱元璋长得不好看,子孙们试图洗白,也未可知。

  做将军的,

  脸也是非常重要的。

  若是长得不给力,

  上阵杀敌,

  可能效果就要打折扣。

  

  《教坊记》和《乐府杂录》都说到了脸的故事,综合一下。

  是这样的:南北朝北齐的时候,皇帝高欢之孙、兰陵王高长恭“性格胆勇”,上阵杀敌,总是最先突入敌阵。就一样不好,长得有点娘,脸孔女里女气的,这多影响打仗的效果啊。高长恭想了个办法,做了个大面具,临阵戴在脸上,这回真是威风八面,百战百胜。

  这就是面具的开始——后来,在一些需要雄壮之气的音乐里,就出现了面具人。比如击鼓,唐朝宫廷里的鼓手,都戴着面具,拎着鼓槌出场。

  不过也真有不在乎自己脸黑的。

  这位是名人,王安石。有一天他哥们儿吕惠卿跟他说:“你脸上长黑斑了啊,告诉你个偏方,用芫荽洗洗,就能洗掉。”王安石说:“我脸长得黑而已,不是黑斑。”吕惠卿道:“芫荽也能把黑洗掉。”王安石笑了:“我黑是天生的啊,芫荽有啥用呢?”

  男人脸黑点儿不是大问题,

  要是坑坑洼洼就有点儿麻烦。

  古人把出了水痘在脸上留下的疤痕叫“痘疤”,文雅一点的名字叫“天黥”。明朝有个文人叫徐渭,给一幅人物画像写赞,画上这位是天黥。脸长成了这样还得夸,真够难为徐渭的。徐渭还真有辙,直接写道:瓜啊瓠子啊又白又肥,只能做腌菜;松柏树干多鳞片,却是栋梁。看您的长相,必须得不是瓜瓠,是松柏……有这么夸人的吗?

  

  你看,在古代,男人都要如此的看重脸面。那女人就更加不用说了。没有最在乎,只有更在乎啊!

  在《庄子·天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说的是西施因为患有心绞痛,所以时常捂住胸口皱紧眉头,西施家隔壁的一个妇女可能长得不是很出众,属于把照片贴门上可以辟邪,贴床头可以避孕的那种。这位长相不是很出众的妇女看西施心绞痛发作的样子有一种惹人怜爱的美感,而且时常还有各种抱着这样或那样心思的男人前来慰问,于是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整日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结果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

  这就是著名的“东施效颦”的故事,这个故事当然是庄子自己杜撰的,据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道理,但我总觉得当时的东施内心一定是感觉到了世界对她的深深深恶意。

  

  史

  料

  

  还有,据《清代档案史料从编》记载,雍正有一个喜欢给官员的颜值打分的爱好,如给太原府同知米士铭的评语是“黑赤红脸,胖子,相貌好,中上”。 给户部江南司主事朱叔权的评语是“相貌微寒,恐福量不及些”。

  也许是受到自己老爸的影响乾隆也是个十足的外貌协会VIP会员,和珅受到乾隆器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和珅长得帅,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枚鲜嫩多汁的小鲜肉。当然如果有整容的技术,也许纪晓岚就能早早打败和珅了。

  

  乾隆十七年,朝廷规定那些没能考中进士的举人,由吏部根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说是想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其实就是以貌取人,还美其名曰“大挑”。

  综上所述,果然看脸已经不是当代的特色,这明晃晃就是从古至今的一种传统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审视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但是,小编觉得还是应该不忘本心,不忘初心。老子都有说过:天下皆知美而为美,斯不美己。可见美丑是相对的概念,美的内容也不仅仅只包括长相,更重要的是内涵,行为和品德。

-END-

  文字:洋洋兔

  排版:洋洋兔

  图片: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