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211年八月(金国卫绍王大安三年,成吉思汗在位第六年),的野狐岭之战,是蒙金战争初期起关键作用,决定“蒙起金衰”的一次会战,此役成吉思汗以十万大军痛击了金国四十万大军,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蒙古与金朝,结怨仇甚久金熙宗时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国以反叛罪钉在"木驴"上处死。金世宗时,金不仅要蒙古纳贡,还每3年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
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二月,经过五年的精心准备成吉思汗借为祖先报仇之名,决计攻金。于是蒙古大军在怯绿连河誓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南下,蒙金战争开始。
大金卫绍王以平章政事独吉思忠(独吉千家奴),还有完颜承裕(完颜胡沙)行省事于西北路,率领金国主力向中都北的桓州(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部桓州四郎城))、昌州(沽源九连城)、抚州(内蒙河北交界处张北)运动,并授予西京留守胡沙虎(胡沙虎)行枢密院事,西京也就是现在的大同,打算依托界壕边堡跟蒙古人打防御战。
独吉思忠率领主力抵达北部后,首先加固界壕修筑边塞,他看300公里界壕虽然有城墙,但没有女墙副壁,所以组织军兵调集民夫大修土木工程,打算用这种办法来阻止蒙古军南下,号称"用工七十五万"。但是漫长的防线除了劳民伤财之外就是分散了金朝的兵力,蒙古大军只要集中兵力突破一点这个防线就失去了意义。
金界壕遗址
成吉思汗正是抓住这点分兵两路:三万给三个儿子去打西京(大同)牵制胡沙虎,自己集中七八万的兵力重点突破乌沙堡后发挥机动作战的优势继续迅猛推进又夺乌月营,独吉思忠苦心构筑的300公里界壕就这样泡了汤。
首战失败后,独吉思忠失去了指挥权,改由完颜承裕主持军事。完颜承裕采取主动放弃桓、昌、抚三州的坚固城墙,径直退往野狐岭一线,打算凭借山势来阻挡蒙古军。
野狐岭河北万全北约30公里是坝上与坝下的分界点,同时也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是进出坝上草原的咽喉要道。古人称之为"无穷之门",认为那是没有边际的未知世界,意欲停止开拓的脚步。
八月,金军以胡沙虎主军、完颜兀奴为监军、定薛为前锋、完颜承裕继后,合军30万,外加15万机动部队,一共45万精锐部队,至野狐岭防御。
山势地形虽然能加强军队防御能力,但同时也是分散自己的兵力,将领指挥传达的速度,还有军队互相救援的速度都大打折扣,还是犯了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老错误,成吉思汗发现了完颜承裕布局上的致命缺陷,再次采取重兵一路突破的做法即率中、左二军十万集中迎击于獾儿嘴。
“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县中土豪请以土兵为前锋,以行省兵为声援,承裕畏怯不敢用,但问此去宣德间道而已。土豪嗤之曰:“溪涧曲折,我辈谙知之。行省不知用地利力战,但谋走耳,今败矣。”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兵踵击之。明日,至会河川,承裕兵大溃。承裕仅脱身,走入宣德。大元游兵入居庸关,中都戒严。识者谓金之亡,决于是役。
赞曰:曹刿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兵以气为主,会河堡之役,独吉思忠、承裕沮丧不可复振,金之亡国,兆于此焉。”
《金史》这段记载了当时金兵主帅完颜承裕怯战,不仅不采用他人的计策积极备战,反而早早盘算如何逃跑,战败不足为怪,当年横扫中原的大金此时已经锐气全无。
最后的决战地是浍河堡,围激战了三天后,金兵丧失了最后的抵抗能力,成吉思汗亲率3000精骑突入敌阵,随即数万蒙古军对金兵发起全面总攻,鲜血染红了浍河川,完颜承裕只身逃走,他倒是捡了一条命,只是从此金国的中央机动兵力已不复存在,中原成了蒙古人来去自如的屠宰场。
野狐岭一角
八月间野狐岭大战结束,蒙古军顺势拿下德兴府,而后一直冲到现在的延庆(注意,是冲不是打),居庸关守军直接弃关跑了,蒙古军于是顺利越过居庸关直抵中都。
此战,金军坐失战机,将士离心,招致失败。蒙古军则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充分发挥骑兵优势,采取强击战法,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但蒙古军志在掠掳,得城不守,大军既去,复为金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