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杀刘虞犯众怒,袁绍错失把持献帝机会——袁绍(十五)

  话说袁绍平定了臧洪的对立和反抗,攻破了东武阳城,擒住了臧洪,臧洪慷慨赴死,袁绍无奈之下只好处死了臧洪。

  而在这期间,袁绍的宿敌公孙瓒在幽州和他的领导大司马刘虞发生了火拼,最终公孙瓒取得了胜利并在朝廷派使节前来加封刘虞官位时,胁迫使节修改诏书,将刘虞处死,借口就是袁绍之前曾经想要将刘虞另立为新君。(详见刘虞主动发难,反被公孙瓒击败被俘,终被杀,旧部联合袁绍对抗公孙瓒——公孙瓒(六)

  要说刘虞是个对部下和军民都十分仁义的人,因此,对于刘虞被公孙瓒冤杀,刘虞的部下们可不干了。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同时以鲜于辅、鲜于银、齐周等人为首,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他们号召刘虞的拥护者们,包括汉人和胡人,集合了几万人马,并且和刘虞的儿子刘和的力量联合在一起,与公孙瓒所派遣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展开大战,结果大败了公孙瓒军,斩杀了渔阳太守邹丹。

  

  过后不久,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进一步进攻公孙瓒,袁绍也派出了自己麾下的大将麴义一起组成了联军,联军合兵共十万之众,在鲍丘和公孙瓒展开会战。

  要说麴义真乃是袁绍麾下数一数二的大将,简直就是公孙瓒的克星,这一战又是将公孙瓒打得大败,光斩首就多达二万多人。

  公孙瓒慌忙退到了河北雄县西北的易京,坚守。面对公孙瓒的守城防御,擅长强弩骑兵的麴义无法发挥出自己平原战的优势,对公孙瓒的这座城池是久攻不下。

  结果两军相持了一年多,直到麴义等人的联军把军粮全部吃完。士卒们吃不饱饭已经不能再继续作战了,麴义不得已只好率军撤退。于是公孙瓒抓住机会,使出他的看家本事,再次趁联军撤退之机打开城门率军追击,这次终于击败了麴义,缴获了很多的战利品。

  兴平二年(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了曹阳,后面李傕率军在穷追不舍。这时,沮授提醒袁绍应该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他说:“将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而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天下的州郡牧守都以兴义兵为名,而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现将军已经掌握了冀州,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能抵御!”袁绍觉得有道理。

  

  但是沮授的意见遭到郭图、淳于琼的反对,他们说:“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当前英雄各据州郡,士众数以万计,这时就是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天子迎到自己身边,那么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服从命令就失去权力,不服从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好办法。”(不过,对于郭图在这件事上的立场,《后汉书》和《三国志》上的记载不同,《后汉书》上说郭图是表示反对的,《三国志》则记载说郭图是提倡将汉献帝迎来并定都邺城的)

  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劝告:“迎天子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是符合当前需要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面对这两方面的意见,袁绍有点懵圈了,不知道谁说的更有道理,该听谁的才好。最终袁绍出于汉献帝是董卓所立的原因,而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结果失去了这个把持皇帝的机会。

  与此同时,曹操则果断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当汉献帝终于回到故都洛阳后,曹操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他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把汉献帝转移到许昌,在许昌建立新都城,从而把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且从后来新建立的许昌新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作决定也从来没有请示过汉献帝,就算形式上请示一下,汉献帝也不敢有什么反对意见。可见袁绍在这件事上没能听沮授劝告,也就体现出他目光短浅,虑事不深的缺点。

  

  另外,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非常宠爱后妻刘氏,对刘氏所生的袁尚也顺带特别偏爱,有意以袁尚为嗣,因此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只留了袁尚在自己身边。沮授又劝诫他说:“年纪相当应选择以贤者为嗣,如果德行又相当要通过占卜来决定,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将军如果不能改变这个决定,祸乱恐怕就要因此事而起了。”袁绍则说:“我是准备让几个儿子各据一州,考察他们的才能。”

  袁谭到达青州后,发现青州的控制的地区已经被公孙瓒压缩了不少,于是向北驱赶公孙瓒派遣的田楷,又向东攻打孔融,在青州地区展示了袁氏的兵威。当时当地百姓没有管理和统治的主人,因此欣然拥戴了袁谭的统治,于是,整个青州都纳入到了袁氏手中。当时袁谭只是作为都督之职,之后,则由曹操将其升为了青州刺史。

  上一篇:

  吕布偷兖州被曹操翻盘,拒绝施救援惹臧洪反袁——袁绍(十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