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历史文人轶事: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落日楼头那一抹隐隐而去的斜阳余晖,恰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断鸿声里那一声秋末的当空长啸,成了对一个帝国的吊歌,更是他久久郁积于胸的愤怒的爆发。千里莽莽征程路,原来向往的是弓刀事业,却阴错阳差地换成了纸笔文章。

当年的红衣少年,遥岑远目,登高望远,指画山河。雄心壮志犹如山头红日喷薄欲出。那位英气雄发的少年不是别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义军溃散的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年少的辛弃疾把一生的豪情壮志都许给了他的国家,可他的国家却没有给他精忠报国的机会。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在他壮志在怀的时候,宋朝帝国正像一幢颓然欲倾的大厦,一个帝国的背景在夕阳中隐去。如今的郁孤台下的流水依旧悠悠,谁又知道那是一位将军的一襟辛酸泪?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他常常一面尽情享受着山水田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破阵子》就强烈地表达他这种异常复杂的情感。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词人用一个“梦”字,表达出渴望为国效力、冲锋陷阵的豪情志向,可是梦醒之后,头发花白,词人壮志难酬,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抒发了词人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忧愁,怀才不遇的悲愤,豪放之中又带有一丝细腻。

在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他对主战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朝廷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辛弃疾晚年曾一度被起用,出任镇江,但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享年67岁。晚年时他因文韬武略施展不出,词风也发生了变化,由豪放过渡到了婉约风格。

如《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子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当时的作者自己不受重用,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词人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他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辛弃疾的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是,他的词不是用墨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今天我们读他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在一次次地表白,一遍遍地哭诉……

夕阳下,凭栏远眺的身影,凝重一回历史,丰润数不尽的时光。

< END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