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声音|聂鲁达、米沃什、谷川俊太郎读自己的诗

  1、“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巴勃罗·聂鲁达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 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与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繁体的“聶”字是由三只耳朵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以下是巴勃罗·聂鲁达亲自朗诵他的诗作《第二十首情诗》。

  

  2、“爱意味着学会注视你自己。”——切斯瓦夫·米沃什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1911年6月30日,切斯瓦夫·米沃什生于立陶宛维尔诺。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1945年,苏军攻占了柏林,德国投降,米沃什目睹波兰新政府追捕听命于流亡政府的“国家军”战士。他被怀疑是共产党的同情者,以及对立陶宛人和白俄罗斯人抱有好感。后在老友普特拉门特的帮助下,米沃什被任命为波兰驻美使馆的文化专员,常驻美国。他在美国写了很多小诗,它们的内容似乎都在有意背离着官方的教条。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

  米沃什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漂泊、动荡、凶险、屠杀与在时间中的遗忘,当然,还有贯穿于他的诗歌写作中的拯救。米沃什的全部诗作可以看成是一首挽歌,一首关于时间的挽歌。当面对时间和时间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杀和死亡,米沃什感到惶恐、困惑、悲伤,甚至无能为力。但他没有忘记、也不曾放弃他诗人的职责。他试图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同时也在他的诗中包含了对人性、历史和真理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

  回复v667收听切斯瓦夫·米沃什亲自朗诵的他的诗作《礼物》。

  3、“一闭上眼,世界便远远离去,只有你的温柔之重,在永远试探着我。”——谷川俊太郎

  谷川俊太郎(Shuntarou Tanikawa 1931)是日本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毕业于东京都立丰多摩高校。父亲谷川彻三是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十一岁(1952年6月)出版了处女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并以此诗集被称为昭和时期的宇宙诗人。之后相继出版了《62首十四行诗》、《关于爱》等七十余部诗集。“生命”、“生活”和“人性”是谷川俊太郎抒写的主题。他的诗作,语言简练、干净、纯粹,尤其是近年的禅意与空灵,透出一种感性的东方智慧。在战后崛起的日本当代诗人当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日本现代诗歌旗手。

  2005年,谷川俊太郎在北京与格非等中国作家同时获得第二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从而成为荣膺该奖的首位外国作家,他的获奖作品是由中国诗人田原选编、翻译的《谷川俊太郎诗选》。 谷川俊太郎的作品在中国诗歌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对中国当代诗人有重要的影响。

  回复v668收听谷川俊太郎亲自朗诵他的诗作《浄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