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棣以弱胜强,不到四年就夺取皇位,朱允炆犯了两大错误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病逝于应天,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太子朱标次子朱允炆继承大统,改年号建文,建文帝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消除各地藩王,他这么做不无道理,因为朱元璋把众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他们各自为王,这对明朝的长久稳定是隐患,但也正是建文帝的这一举动,导致了藩王作乱提前上演,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这么做其实是逼藩王造反,但他不怕,因为各地藩王此时并未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实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也不过30万兵力,将领只有张玉、朱能等人,相比之下,建文帝兵多将广,朱元璋给他留下了耿炳文、郭英等开国将领,还有超过100万的兵力,按照纸面上的实力,几个藩王联合起来恐怕也不是他的对手。

  朱棣的弱不单体现在军事实力上,从法理来说,他也处于劣势,朱允炆是太祖皇帝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朱棣你再有能耐,即使你是皇帝的叔叔,也要严守君臣之道,而且朱允炆并非大逆不道,还很勤政,朱棣就更师出无名,最后只能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发动战争,并不能让天下人信服。

  

  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朱棣仅用不到四年的时间,攻下了帝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之后下落不明,朱棣成功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帝位。我们不禁要问,朱棣在如此劣势之下,如何实现逆袭,难道仅仅因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笔者不以为然,其实战争的胜负手不在朱棣,而是朱允炆,整个战争过程中,朱棣很少犯错,而朱允炆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建文帝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太过仁慈,不可否有人,仁慈之人一定是好人,但对于帝王来说,这一套只能选择性的用在盛世,如若身处乱世,仁慈就会误事,年轻的建文帝似乎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竟然把仁慈用到了敌人身上,举两个例子:

  

  “靖难之役”之前,朱棣三个儿子都在南京做人质,建文帝既然决定要削藩,这可是让藩王就范的一张王牌,但他太过仁慈,禁不住朱棣装疯卖傻装可怜的那一套,终于还是同意遣回朱棣的三个儿子,这样一来,朱棣起兵就没了后顾之忧,朱允炆则失去了最好的把柄。

  还有就是战争刚开始,朱棣南下并不顺利,甚至险象环生,朱允炆在这时下了一道命令,称“毋使朕负杀叔父名”,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杀死燕王,这道命令使前线将士不敢轻举妄动,丧失了多次战机,朱棣却没有领他的情,而且越战越勇。

  

  建文帝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用人失误,上文我们说到,朱元璋去世前虽然杀了很多开国功臣,但并没有杀尽,也许就是为了防止燕王叛乱,此时耿炳文、郭英虽然年事已高,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但指挥千军万马完全不在话下,朱允炆偏偏启用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为大将军,结果在与朱棣对阵中,多次被击败,损失数十万兵力,导致攻守形势逆转。

  李景隆多次失败后被夺职召回,文武百官皆请求诛杀李景隆以振军威,建文帝一概不听,不但没有给与任何惩罚,还力排众议、大加宽慰,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靖难之役”建文帝并不是输给了朱棣,而是输给了自己,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用人战略上的失误,最后导致江山易主,如果朱允炆继续坐江山,他不一定会比朱棣做得差,最后笔者不得不说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远传位能力出众的四子朱棣,要说朱棣不是嫡长子,那朱允炆还不是嫡长孙呢,传位朱棣就可以避免这场战争,老百姓也可以多出四年休养生息的时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