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批太监的命运是怎样的?

  宣统皇帝遣散最后一批太监的时候,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因为这帮太监既不如以前听话,也不如以前好打发,还干起了顺手牵羊的勾当。溥仪去查,便索性一把火把库烧了,落个死无对证,一了百了。这就是有名的建福宫大火,起火时间是1923年6月26日晚9点多钟,这个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有所体现。

  

  溥仪就给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着部队进入紫禁城。然后召集太监,宣布遣散令,并警告太监们,所有人不得携带任何物品,违抗者立即枪毙。每位太监发遣散费三到五块,这比起他们私藏和盗窃的宝贝,真是无比的坑爹。于是念完圣旨,太监们一个个情绪都很激动,满地打滚,嚎啕大哭,有的说主子恩情不舍离开,有的说出去没去处是要了亲命,有的则开始骂娘。然而除了最后留下的五宫各二十名太监,该离开的,还是得离开。于是,多数太监的出路就成了问题。

  首先是原先在外面有产业的,在外面存了不知道多少银元。这类人就当上了爷,如先前出去的小德张,在天津和北京都置办了庞大的产业,又收纳了许多小太监伺候自己。而普通中层太监,则要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所谋虑。

  先前有个“太监养老义会”,一般设在寺庙里,和现在的敬老院差不多。太监在会里交上二十两白银(后为一百个左右的银元),年老后就可以在义会所属的寺庙里养老,吃住都不花钱。太监年轻的时候就为身后事谋划,所以早就在养老会的寺院拜了师傅,到时候直接去当和尚就可以了。但“有些老太监,连这几个钱都拿不出来,出宫后只有流浪各处,冻死、饿死了”(《清宫太监回忆录》老太监张修德、孙耀庭、田壁臣)

  

  那可真是太惨了,本来就是最需要保障的人,却交不起社保,便在外头要饭,伺候人一辈子,死了都没人管。

  太监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德性的都有。本来管控严格的时候就有少物件的,管控不严,更是能偷就偷。民国时期的报纸对宣统皇帝十分和蔼可亲,颇有同仇敌忾的样子。曾有一《小公报》,发了一篇名为《请宣统注意》的新闻:

  近来前门外八埠一代有一郭什么亭,任意挥霍,非常阔绰。每日必到苏香阁德顺等小班摆酒打牌,各界非常注意。昨经侦探界调查,郭乃清室宫内一个小伙计,月薪不过数元,然其终日挥霍之款,不知从何而来,应与盗宝案有关。

  这个郭什么亭(我特么也不知道叫郭什么亭),便是当年“金狮子剥皮”的案犯。这对金狮子是宁寿门外的铜狮子,外表是一层金子,由于清宫侍卫撤销,没人看管,这对金狮子就光剩下铜胆了。对于遣散太监,社会也很关心,有人写文章为遣散的太监谋出路,名叫《安插太监趣谈——废物利用》,刊发在《京报》上。

  主要是提了五个扯淡的建议:

  ①派充女子学校差役;(扯淡)

  ②派充女子工厂及妇婴医院听差;(又扯淡)

  ③派充济良所差役;(拯救失足妇女?)

  ④荐入女子澡堂充当差役;(哥屋恩滚!)

  ⑤年老者可荐入妻妾众多之家充当听差。(虽然和后宫很像,但是你你你……)

  事实上这五个建议也不全扯淡,那就是真的有很多太监去各雇佣佣人的人家去当了仆从。而且他们做活真的比那些普通差役干得好,服务也很到位,估计是在宫里锻炼和听受的多,能给人“服务的很舒服”的感觉。齐白石家的看门人,就是清宫的一个太监,名叫尹春如。在很多名人的文章中,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都喊他“老尹”。

  总之,太监再神秘,再不同,也只是一个职业。当这个行业凋零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追寻自己的出路。贪渎的人摇身一变,成了大户和投资者,过上了更加富足的日子;努力的人继续寻找机遇,有了自己的事业;颓废的人花光了积蓄,过得不如从前,他们痛骂改革者,怀念从前的时光。更多的人,因为先前缴纳了足够的养老金,在年老的时候,过着无忧也没什么盼头的生活,心想比饿死强太多。

  改革总会这样,他们的出路,与这些年来被改革的人群对比,又是何等的相似!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