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洞悉世事的佯狂智者贺知章

  贺知章逝世于744年,那个时候已经是盛唐时期,为什么把他列为初唐诗人呢?是因为他资格老出生早,这位在显庆四年(659年)生于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的长寿之星,活了85周岁,他比沈宋(这两者同岁)晚三年出生,比陈子昂还大两岁。贺知章熬过了几乎所有的初唐诗人,跨越到盛唐,成为李白的伯乐,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在平均年龄四十多岁的唐朝,这几乎活的是神仙寿命。更为过分的是,他在贞观最后一年(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后的10年出生,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十年前离世,在自己的故乡寿终正寝,享受了唐朝最好的光阴,过的也是神仙生活。莫非贺知章的前生拯救了太阳系?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自幼生在人杰地灵的杭州,后来随家人长辈迁移到绍兴,那里有千古留名的兰亭,一直就是江浙一带乃至江南的文化发源之地。在先贤的熏陶之下,贺知章虽不是年少成名,却最终登上文士的巅峰,在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并考取超拔群类科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贺知章有一个最大的爱好是饮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第一个描写的就是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意思是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就像坐船一样前仰后俯,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并不会被井底的凉水惊醒,而是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这个爱好和传统的江南才子并不相称,似乎是专门用来展现他豁达风流的,这种风采也折服了众多世人,李显时期就已经拜相的陆象先曾经对人说:“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贺知章除了诗文秀丽,也善书法,是唐朝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草书和隶书尤其写得好,他的草书真迹《孝经》现存日本。李白曾经给贺知章写过一首送别诗《送贺宾客归越寺》: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在诗中,李白把贺知章比做书圣王羲之。其中镜湖指贺知章的故乡,狂客指贺知章本人,而“黄庭换白鹅”的典故正是来自于王羲之,说是山阴(贺知章成长的浙江绍兴)有一个道士,想要请王羲之为自己写一部道家经典《黄庭经》,他知道王羲之喜欢白鹅,于是就投其所好养了一笼肥美的白鹅,等到王羲之游览道观的时候,抵御不了白鹅的诱惑,写了整部的经书后,“笼鹅而归”。

  贺知章的书法,也多是酒酣兴起之时开写,并且喜欢写大字,写长篇,不是只写个“淡泊明志”的中堂,怎么着也是一幅洋洋洒洒的兰亭序。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贺知章的墨宝,都是备下醇酒美人,等陪他到兴之所至,这才献上纸笔。后世的书法评述大家窦臮窦蒙兄弟对贺知章十分推崇,称他的书法是:“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

  

  中状元之后的贺知章先是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在宰相陆象先的推荐下,升迁为太常博士。在开元十年(722年),时任丽正殿修书使的张说(这是玄宗时期的名相),推荐贺知章进入修书班子,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没有等到修书完成,就升任太常少卿。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这也是贺知章被称为“贺宾客”或是“贺监”的来历。

  贺知章热心奖掖后进,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李白的“谪仙人”就是他的首创,也正因为贺状元的推崇,“长安漂”李白才声名鹊起。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吧,贺知章没有什么政敌、文敌,人缘颇好,从他的称号也能看出他和不同类型的人都能打成一片。他和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号称“饮中八仙”,其中李适之是后来拜相之人;李琎是李唐宗室,因为容貌俊秀,精通音乐而深受叔叔李隆基喜爱;张旭则是著名的书法大家,号称“草圣”、“书圣”。年龄最长的贺知章和他们一起,留连市井,品尝美酒美食,率性真诚的享受生活,是一个老顽童的形象。他和陈子昂、王适、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并不同处一个时代的十人,在五代十国之后被文人称为仙宗十友,又是一个得道真人的境界。他和自己的江南老乡等人合称吴中四士,则是一位翩翩才子。

  晚年的贺知章并不贪恋权位,只是他在80余岁的高龄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和太子李亨亦师亦友,始终不忍抽身。直至在天宝二年,他得了一场大病,在恍惚之间梦到自己夜游仙境,病愈之后,深研黄老的贺知章知道自己即将驾鹤西游,于是向玄宗李隆基提出告老还乡,出家为道。唐玄宗虽然不舍,但也知道85岁的老人应该叶落归根了,于是批准他把京城的宅邸捐出来作为道观,以了贺知章修道的心愿,并且赐给他镜湖剡川一曲作为专用的“放生池”。又封他的儿子贺曾为朝散大夫兼贺知章老家会稽郡的司马,不用处理公务,专职侍奉老父贺知章。

  贺知章辞别之际,收到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先是被请进皇宫,与皇子皇孙辞行(皇太子已下咸就执别——《旧唐书》),李隆基写下送别诗,盛赞贺知章的品德:“……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意犹未尽之下,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然后又给满朝文武百官放假一天,专门送别贺知章,朝中职司部门在城门设置宴席,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致敬。

  85岁的贺知章回到故里,昔日的玩伴多已亡故,阔别已久的故乡,既熟悉又陌生,面对着自己乡里的晚辈孩童,贺知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两首《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短短的一句“人事半消磨”,诉尽近一个世纪的感慨和怀念。岁月无痕,春风不改,和门前镜湖水波一样永恒的,还有这位老者的赤子之心吧。

  同样名闻遐迩的,还有另外一首诗,《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短短的四句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工笔画,画中,是有形的春天。

  诗的本身虚实结合,前两句为实,但实中有“碧玉”和“万条”的夸张,后两句为虚,但虚中有真“二月春风”这个事实的阐述。虚实之间,再以春风吹绿柳,如剪刀裁细叶的神来之笔描绘了“杨柳”、“春风”之间的关系,留下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千古名句。

  回到故乡的当年,贺知章安然逝去,留给世界无尽的追思,李白就是其中最真切的一个。

  当初李白在开元初年来到长安,举目无亲,住在一个简陋的客栈里,直到偶遇贺知章,贺知章久闻李白的才名,惜才爱才的他倾心结交,读完李白的新作《蜀道难》后,贺知章不吝溢美,夸奖李白是天上的诗仙下凡。在请李白饮酒之际,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于是贺知章解下代表官阶的自己的饰金龟袋以充酒资,这就是“金龟换酒”典故的由来。

  获悉贺知章的辞世的消息,李白又来到当初饮酒的地方,遥相祭奠之后,挥毫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后来,嗜酒如命的李白,又写下《重忆一首》: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

  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没有贺知章的陪伴,李白连酒兴都打消了。

  但是,当我们拨开“狂客”的面纱,就会发现,贺知章其实是一位洞悉世事的睿智老人。他的“狂”只是率真随性,在守住本心的前提下,他从没有做出过任何损害他人观感、自尊、利益的狂妄之举。

  贺知章的仕途之路也十分顺遂,虽然生前没有位居丞相一类的显位,但是从没有被贬斥流放,他历经武则天、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五任皇帝的变幻,以及各代的实权派之间(如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以及各位宰相)的倾轧,贺知章始终清贵,并最终达到六部侍郎的高官。

  并且,他不仅深受李隆基的尊重,在李隆基的儿子李亨利用安史之乱自立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之后,也深得这位唐肃宗的爱戴。在他去世14年后的乾元元年十一月(公元758年),登基仅仅两年的肃宗专门下诏,追封他为礼部尚书。

  让我们以这封诏书作为结尾,为这位高寿善终的睿智老者志贺:

  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岗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常静默以养闲,因谈谐而讽谏。以暮齿辞禄,再见款诚,愿追二老之踪,克遂四明之客。允叶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而长往。丹壑非昔,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