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三国|世人皆看不起曹操,此人却一句话霸气回应?

  作者简介:立早闲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后淡泊明志,致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成文字,写出人性之廉耻,告诫世人勿疯癫。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湖北襄阳),生卒年月不详。何颙在《三国志》中无传,《后汉书》中却有传。《三国志》或许是由于篇幅问题,容不下何颙;或是西晋陈寿疏忽大意,忘记东汉末年还曾有何颙这号人物。但在《三国志·太祖传》中称:“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何颙还是个独具慧眼,颇有智慧的一代猛人,不然怎么会跟一代名臣且具有慧眼识珠之大才的桥玄并列在一起,两人都与曹操有一段闻名遐迩的交集。毕竟《三国志》里的太祖专指曹操。桥玄与曹操的交集就是桥玄一视同仁,不吝赞扬,不拘一格地提携当时社会地位还处在极低且未出道入仕的曹操。那何颙能与曹操相识也是基于这种品评和被品评的机缘巧合中。

  东汉末年是一个讲究名气的时代。要想聚集起大名气就需要靠某一特定的介质来传播,而这一介质就是清议,即社会地位高或影响力大的名士对时人进行的品藻、识鉴活动。为此当时社会就盛行起评议,流行品评人和事。特别是想出仕为官的儒人如果能受到大官或者名流的推崇,哪怕是几字或十余字的点评一下,就能有一个好名气,瞬间聚集到人气,顿时拥有一大票忠实的粉丝,就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或是升官发财的垫脚石。年少的曹操自然希望能得到名家的品评。可是曹操身上有三大不足注定那些大儒或名士根本看不上或不屑于对曹操点评一二。

  一是出身不好。

  曹操祖父曹腾不仅是个太监,还是个大太监,封(费亭)侯的中常侍、大长秋。父亲曹嵩虽官居太尉之高位,毕竟是大宦官的子孙,遭受到社会无穷的白眼;

  二是本性不佳。

  曹操从小就是混子,吃喝玩乐,偷奸耍滑,恣意放荡,是世人眼中的二世祖,混吃等死的货;

  三是教育不够。

  家世显赫,不读书不学习照样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再加上曹家根本不重视文化教育,曹操小时候读过的书很杂,就是不读儒家经典书籍,不识四书五经,因此一直不被人所知。

  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身上有三大不足让曹阿瞒在社会盛行的清议之风中格格不入,还被列入不受欢迎的黑名单之中。万事皆有例外,还是有个别不同于常人的异人对曹操刮目相看,推崇备至。时人称为名臣的乔玄以及何颙就是当时的异人。两人有个共同点就是特别赏识及抬举曹操这个赘阉遗丑。既然能跟桥玄并排在一起,可见何颙绝不是泛泛之辈,也是个人物,尤其喜欢与有本事的人交朋友。更让人惊讶,何顒竟然会有先知先觉的本领。第一次见到还是混混的曹操,两眼大放异彩,无比羡慕,迸了句让世人大跌眼镜的话出来,差点被人抓起来,送进精神病院强制接受治疗。还好当时没有神经病这一说法,顶多就是被人当作异类罢了。原著这样记载:南阳何颙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何颙,即便无功名在身,也是被人称南阳名士。名士,就是那些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作为名士,就具有名士的气节,因此何颙根本没有必要去存心抬举一个无名小卒,更没有理由为了步入仕途而巴结讨好一个宦官之后。何颙对曹操不管是欣赏还是赞赏,都是发自内心深处。再说何颙的鉴赏水平一点也不输给许劭(许劭曾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和桥玄。

  一个人夸好,没什么;两个人夸好,有人认可;三人甚至更多人夸好,有过人之处。曾经混吃等死的曹操或许就是因为桥玄、何颙和许劭三人三句话而触动内心,震撼心灵,从此奋发图强,终成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特别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笔者按: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何颙,南阳名士,不仅具有先知先觉的超前能力,还有别于那些一味机械遵循门阀制度,讲究以经学取士,以经学传授子孙的名士或大儒,屏弃世俗观念,以伯乐的敏锐眼光发现、挖掘和点拨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曹操,让曹操成长为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