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战争与爱情——《乱世佳人》中的美国内战

《乱世佳人》电影海报(美国版)

  文┃王菲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 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939 年12 月15 日,亚特兰大热闹非凡,数十万人涌上街头,只为参加电影《乱世佳人》的首映式。当时的场面盛大隆重,座无虚席,30 英里以内的旅馆全部订满。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首映地点洛伊太剧院的大门焕然一新,特意建成了小说中所描述的种植园主那宏伟豪华的住宅十二橡树园的样式;有人还为自己换上了内战时期的服装。这一天,亚特兰大城放假一天,内战时期邦联政府的旗帜在城中高高飘扬。

  历经三位导演、六十多位主演、九千多名演员长达三年的艰苦拍摄,《乱世佳人》以其气势恢宏的战争场景、绚丽多彩的画面(当时全世界能拍彩色电影的仅有的9台摄影机全部参与了影片的制作)以及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赢得了观众的心。有一位美国妇女因观看影片多达58 遍而创下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940 年第十二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一举囊括八项大奖,创造了奥斯卡金像奖史上的传奇。影片以女主角斯嘉丽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以及美国南方地区截然不同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电影前半部分再现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人民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后半部分则揭示了女主人公在战后重建时期为了永不饥饿而走向坚强成熟的过程。

  《乱世佳人》中的南北对立

  在影片中我们时常看到桀骜不驯的美国南方人对北方人的鄙夷蔑视。这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民意基础。内战前,美国南北地区民众彼此仇视。许多北方人认为南方人目无法纪、愚昧无知、粗野蛮横、文化落后;而认为北方人是文明进步的代表,异于野蛮落后的南方人。崇尚自由主义的北方人还认为如果南方的蓄奴制扩展到全国,将严重威胁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损坏北方的每一位自由劳动者和财产所有者的利益。而南方人也歧视北方人,将“北方佬”视为举止粗俗、虚假伪善、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代名词。南方人赞赏的是风度翩翩、谦恭有礼的英国绅士,渴望接受贵族式的教育,过着有教养的绅士生活。南方少数人接受教育是为了培养道德和品性,北方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为了从事经济活动。很多南方白人认为蓄奴制防止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纠纷,维护了劳动者的利益,并且使贵族可以享受典雅优质的文化生活。南北方在观念上为何会差距如此之大呢?

南北激战(亚特兰大,佐治亚州)

  南北方之间的争执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反映了各自迥异的理想信念。随着美国领土在19 世纪上半叶的不断扩张,南北方都想在新建州的领地内实践自己信奉的“美国理想”。北方推崇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联邦集权观念,认为一个强大可靠的联邦政府是发展工业、开展贸易、向西扩张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的坚强后盾。而南方则一如既往地拥护托马斯·杰弗逊的州权主义,认为“主权在民”,“州”才是维护自治的民主原则的代言人。

  影片中参加十二橡树园舞会的贵族们对战争夸夸其谈:“北佬不能打而我们能”“他们不会战斗,他们只会掉头逃跑”“一个南方士兵能打20 个北佬”“一仗把他们打败”“绅士总能击败乌合之众”。当时南方人深信自己是战争的赢家,而北方人则是一群胆小怕事的懦夫。北方佬“做过最血腥的事,也不过是用标枪刺鲸鱼,给鳕鱼开膛破肚之类的事”。《拉里旗帜报》赞同这种观点:

  南方的军队将由前所未有的最佳的士兵组成;而林肯只能从城市的阴沟里搜罗炮灰。那些都是从世间各个角落里拼凑起来的下流的社会渣滓。他们当兵只是为了挣钱,一遇到危险就会四处奔逃。

  在电影中,当参加舞会的南方绅士们得知林肯召集志愿军攻打南方时,他们群情激昂,欢呼着、跳跃着,纷纷前去从军。他们继承了根植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和新教传统,以及凯尔特人部族文化的遗产——以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义务的家长式作风为特色。对于从小接受骑士文化(比如沃尔特·司各特的古代英雄小说)熏陶的南方白人来说,从军是一份骄傲的职业。内战刚开始时,很多人带着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勇闯天下的豪情纷纷参加民兵队伍和志愿军,有种救国(各自理解的国家)于危难之际的英雄气概。来自哥伦比亚的20岁的山姆·瓦金斯积极响应田纳西州从军的号召。他说,他是为州权而战,因为“南方是我们的国家,北方是住在那里的人的国家”。南北双方虽积极备战,但很多人都认为这场仗不会打太久,90天足够击败对方。南卡莱罗纳州的参议员杰姆斯·切斯那特的妻子玛丽·切斯那特说,查尔斯顿“到处都是当兵的。这些新来的是紧赶慢赶赶来的。他们生怕还没过上打仗的瘾,战争便已结束。从哪个乡村小镇来的小鬼都想来大干一场”。事实上,内战的残酷程度是他们当时难以想象的。

  

南北战争中的征兵场景

  《乱世佳人》中忠诚的奴隶与废奴战争

  美国内战爆发前,还流行一本名叫《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小说。有种观点认为,正是这本小说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小说描述了一个被主人卖掉的奴隶汤姆叔叔和逃奴伊丽莎一家的命运,揭露了黑奴所遭受的苦难,激发了北方废除奴隶制度的热情。当林肯见到小说作者斯托夫人时,他说:“哦,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但奴隶的生活在电影《乱世佳人》中却是另一番浪漫主义的景象。影片一开头的画面是在种植园里辛勤劳作的奴隶,而女主人公与奴隶们的关系极为亲密,奴隶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那么悲惨,反而看上去温情脉脉。斯嘉丽的奶妈更是对她一心一意,陪伴、照顾着她。

  小说与电影,究竟谁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呢?历史的真相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在奴隶较少的种植园里,奴隶主经常与奴隶一起劳作,因此与他们的关系比较亲密。但在大中型的种植园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些奴隶主脾气暴躁,虐待成性,对奴隶施行的惩罚令人不忍直视——有一种惩罚方式是将奴隶的手脚绑住,然后和一群愤怒的猫一起缝到口袋里。很多奴隶身上都有受虐待的痕迹:有一个逃奴“后腰部有一块大的凸起的疤痕”,某个女奴“身上有明显的鞭伤痕迹”……还有一些奴隶被主人用火钳打上烙印。

  同时还要考虑到那些创作“历史档案”的作者的立场。例如小说《飘》的作者本身就属于奴隶主阶级,所以在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时,就看不到奴隶主对黑奴的施暴场面。而《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则出身于牧师家庭,曾在废奴主义盛行的辛辛那提市居住了18 年。同时辛辛那提还是逃奴的避难所,这使得斯托夫人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倾听他们诉说悲惨的遭遇。奴隶们的凄惨生活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

电影《乱世佳人》中奴隶劳作的场景

  正因为历史的真相远比世界史的课本要复杂,所以才出现了电影中所刻画的绝大多数黑奴在南北战争期间仍对种植园主忠心耿耿的场景。他们的主人们为继续奴役他们在前线打仗,他们却负责照顾种植园,播种粮食以供应维护奴隶制的军队,并且维修公路、修筑防御工事,使得南方白人腾出了大量人力去作战。

  《乱世佳人》中的军队

  以残酷和血腥著称的美国南北战争不同于以往美国人所熟知的民兵检阅和短途旅行,热情应召入伍的青年士兵只想速战速决,并没有意识到军旅生活的艰辛。当时,士兵们居住的营区内肮脏不堪,据卫生署督察报告记载:“到处是遗弃的废物、食物和其他垃圾,有时腐臭不堪;脏水就倒在营区内的坑里或者就地泼洒;成堆的马粪和垃圾都堆在离营区很近的地方。”夏天,虱子、臭虫和其他害虫在令毛孔窒息的毛料军服上肆意活动。

  这点在影片中也有反映。一位受伤的邦联士兵一边拼命地挠痒痒,一边抱怨道:“这些虫子快把我弄疯了。”斯嘉丽的奶妈在给士兵洗衣服时嫌弃道:“所有南方部队的衣服里都满是虫子和赤痢。”污浊的环境成为细菌滋生蔓延的温床。坏血病、痢疾、伤寒、白喉和肺炎等疾病堪称士兵杀手。死于疾病的士兵与战死的士兵的人数比例为二比一。乡下来的青年,在污秽恶浊的环境下与素未谋面之人挤在一起住,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当时,麻疹、腮腺炎和其他流行病横行。再加上南北双方的医疗水平有限,导致感染疾病的比例异常惊人。一年里,每一千个联邦士兵中就有九百九十五人深受腹泻和痢疾的折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奇观是‘军营咳’……”一个联邦士兵回忆道,“早晨一起来……便咳开了……在起床鼓号响起来的时候,十万人同时咳起来,那声响足以淹没鼓号声,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受伤士兵

  士兵们在缺乏水、食物和补给的情况下经常背着50 磅到80 磅的装备作25英里的行军。在北方,政府会给士兵配备一双鞋,但它们是一模一样的两只,完全不分左右。士兵只有用脚硬撑才能撑出左右鞋的形状。而南方更可悲,很多邦联士兵都赤脚行军作战。一位弗吉尼亚上尉在1862年描述罗伯特·李麾下“世上所见最好的军队”时说:“在急行军和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士兵们被迫丢弃他们的背包,几乎没有人有换洗的衣衫。数以百计的战士完全赤足前进,很难说他们什么时候能穿上鞋子。”

电影《乱世佳人》中争抢伤亡名单的场景

  而在《乱世佳人》中展现的衣衫褴褛的邦联士兵都穿着鞋子。事实上,他们没有这么幸运。影片中令人为之动容的一幕是家中的老弱妇孺焦急地等待着伤亡名单,它给一些家庭带来了希望,也给一些家庭带来了绝望。当名单传来时,他们一拥而上将它紧握手中,然后一遍又一遍地翻读:从中发现哪家的儿子、兄弟和父亲能重返家园,哪家的男人已一去不返。有人悲伤哀痛、泣不成声,有人如释重负、感恩上帝。此情此景足以体现当时席卷全国的悲哀和担惊受怕的情绪。为了死后家人能认领自己的遗体,许多士兵在打仗前把标记着自己的姓名、家人姓名和住址的纸片别在军服上。但就连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也被无情地淹没。在“没有祈祷、没有颂词和没有眼泪的情况下”,大量阵亡士兵的尸体被随便抛入战壕之中就地掩埋,“这些士兵的下场与许多动物毫无二致”。除了行军打仗,剩下所有的事情都很枯燥无味。有时,军队生活会让人闲得发慌。所有军队都流行一种说法,“从速行动,然后等待”。为了打发等待的时间,有些人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全跳到工事的护墙之上,做出侮辱性的动作羞辱对方。有些人运气差,还因此挨了枪子,差点丧命。偶尔他们在休假时也会去里士满和纽约的妓院里逛一逛,这在当时被称为“顺线走”。

  《乱世佳人》与战争中的女人

  家中的女人们虽不必直面枪林弹雨,但她们的生活也异常艰难。受战争的影响,商品物价飞涨。一个南方家庭以前每月平均6.65美元足以应付食品开销,到1863年年中每月开销猛涨到68美元,而商品价格继续以每月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秋天,里士满的面粉价格是一桶70美元,到了年底,涨到了250美元。一些走投无路的妇女被持续增长的物价所激怒,于1863年4月2日捣毁了里士满中心店铺的橱窗,抢了一些食品和衣物。她们没有钱,还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顾,生活上已经陷入了绝境。一个北卡罗来纳州村庄里绝望的女人在给州长的信中说:“我们一群可怜的女人昨天到格林斯保罗去找点吃的,因为我们家里连一点肉和面包都没有了,他们却把我们捉进牢房,在那里也不给我们吃东西……我有六个孩子,丈夫在当兵,叫我怎么办?”以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妇人因军队的抢夺而一贫如洗,不得不自食其力维持生计。一个路边农庄的女主人记得联邦人马到来时的情景:

  他们像一群恶魔那样冲了过来!……到我的熏腊房、奶牛房、贮食物橱、厨房和地窖,他们来时像一群饿狼,砸开铁锁和所有挡路的东西。我的熏腊房里的千磅肉类已不翼而飞……我的面粉、肉、猪油、奶油、鸡蛋、酱菜……酒、坛坛罐罐全给拿走了。我的十八只肥火鸡、我的母鸡、公鸡、水禽、小猪全被杀死在院子里……就好像他们是叛军似的。

战争中的难民

  此情此景和影片中塔拉庄园的奴隶所说的如出一辙:北方佬将塔拉庄园作为司令部,把谷仓当柴烧了,他们几乎偷走了所有烧不掉的东西,衣服、毯子都没了,连埃伦太太的念珠也被偷走了。为了生存,唯有劳作,斯嘉丽带领着全家人在土地上播种,最终摆脱了饥饿。她们不仅要忍受联邦军队的骚扰,还要面对南方人自己军队的劫掠。虽然邦联士兵打着“强征粮草法”的旗号,但事实上他们的野蛮行径与北军并无二致。许多邦联士兵连需要些什么都不清楚,只知道有权强征军需。有一个居民写道:“在我的邻居中有些军属,他们最后一头牛也被牵走,把他们扔在那里挨饿。”在路易斯安那的一个郡里,一个农民告诉地方官员说:“我宁愿看到北方佬,也不要看到我们自己的骑兵。”

  在南方乡村的小路上,难民随处可见。一个妇女在笔记中描述:红杖市城外的路上是一片“令人心碎的情景。女人们在寻找自己的孩子……其他的人坐在尘土中,一边绞着手,一边哭泣。大家都在谈论被烧毁的房屋、被炮弹炸成碎片的家、饥荒、谋杀和荒芜的田园”。有些难民离开故土逃往德克萨斯,希望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有些难民聚集在里士满,祈求邦联政府伸以援手。但此时的邦联政府自身难保,已无力拯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难民。

  《乱世佳人》中的南北和解

  战争结束后,斯嘉丽为生计与北方人有了经济往来。当梅勒妮得知此事后便责备斯嘉丽不应与曾经欺辱过她们的人做生意,但斯嘉丽却说道:“那都是过去了。”影片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一块牌子上:“THEWAR IS OVER”,这一处理手法透露出南北和解、国家至上的理念。

  好莱坞电影常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时常反映出具有时代特性的政治和社会环境。1939 年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战争伊始,美国持中立态度,大发战争财。德国对英国的空袭,使美国开始积极备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彻底拖入战争的泥潭。《乱世佳人》是在美国即将参战前上映的影片,电影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昭然若揭:电影中没有出现过一位内战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没有出现过一场南北双方士兵冲锋陷阵、互相残杀的战争场面。“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侵略者面前,美国人们需要团结起来保家卫国,需要一种民族的、国家的认同。

北方的胜利

  对美国人来说,内战一方面是一场代价沉重的战争:伤亡人数巨大,美国人的精神和肉体遭到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但另一方面从这场战争中诞生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美国,一个真正的美利坚民族。在1865 年之前,美国人会说,“美利坚合众国是……”(“The United States are ……”),以复数形式表达的“美利坚合众国”无疑透露出了一个事实:美国是由一些相互独立的州组成的。“对州的忠诚应当高于对联邦的忠诚”,这是内战爆发前人们心中的理念。而在内战后,美国人总说,“美利坚合众国是……”(“The United States is ……”)。单数形式的表达,意味着美国人产生了一种超越州权的国家意识:各州之间的联邦消失了,国家诞生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