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辽国,就要提到上京临潢府。作为首都,这里曾经是辽代、宋代最大的城市,然而辽国灭亡后,这里变成了废墟。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个镇,人口不过10万!
(临潢府旧址平面图)
上京临潢府城故地原称“苇甸”,耶律阿保机选定作政治中心后,建有“龙眉宫”,通常被称作“西楼“。
从唐代中期以来,辽上京故址就一直是契丹迭剌部的主要居地。唐天复元年(901年),耶律阿保机成为迭剌部夷离堇,对外征讨接连告捷。天复三年,升为契丹总知军国事的于越王,阿保机的领袖地位得到巩固。这时,“西楼”已经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决策中心之一。
阿保机称帝(公元907年)后,开始在“西楼”营建宫庙,先后建有明王楼、天雄寺和开皇殿等。据《辽史·本记第一·太祖上》记载,太祖称帝第二年(908年)冬十月己亥朔,修建明王楼。第六年(912年),太祖“以兵讨两冶,以所获僧崇文等五十人归西楼,建天雄寺以居之,以示天助雄武。”不幸的是,第七年三月,叛乱的剌葛、神速姑等人洗劫“西楼”,焚烧了明王楼。太祖很快平定叛乱,于当年八月,又回到“龙眉宫”,处置逆党。于次年“冬十月甲子朔,建开皇殿于明王楼基。”
(辽上京遗址)
《辽史·本纪第一·太祖上》记载,神册三年(918年)二月,阿保机开始在选定的都城地点“西楼”,大规模“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五月“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这时,西楼被称为“皇都”,上京城初具规模,并且初步确立了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这可算是上京城营建的开始。
天显元年(926年),阿保机率兵平灭渤海国,使契丹国力大增,随即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营建上京城。实际上,上京的营建主要是天显二年(927年)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进行的。到辽会同元年(938年)六月,太宗“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至此上京城基本建成。
上京临潢府城幅员广阔,气势雄伟,内分为二城,北名皇城。周长10华里;南名汉城,周长17华里,两城相连为“日”字形。皇城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墙高三丈,设有楼橹。汉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墙高两丈,不设敌楼。契丹统治者住皇城,汉族人居住汉城,是辽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辽代历史上第一座都城——上京城开始了近二百年的辉煌。当时,宋朝要给辽代进贡,就要来到上京临潢府。当时,商人也络绎不绝到这里,可见这里有多繁华,然而好景不长。
(林东镇)
金朝灭辽后,先为临潢总管府,后并入北京路。那时候,临潢府虽然地位如不辽国,但还是一个大城市。蒙古灭金后,临潢府的命运就改变了。
蒙古人认为,临潢府是一个大城市,如果不毁灭的话,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于是把这里变成了废墟。 此后,临潢府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临潢府故地是一个小镇,名字叫做林东镇。可喜的是,巴林左旗政府也在这个镇上。全镇总面积132.2万亩,耕地面积31.6万亩,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人口仅有67000人。
不过,这里文物古迹繁多,古文化遗址273处,但是早已没有了辽国时期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