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什么事让这位开国将军常感内疚?后人从一封信中找到答案

  

  开国将军王振乾从小就积极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家里都为能走出这样一位为国分忧的军人而感到自豪,但在革命军队中服务的王振乾却常感内疚。

  60多年后,侄子王德风整理父辈们的资料时,在三伯父王振乾的家书中找到了答案。

  振坤、振林两弟:

  我们在武汉过新年,由于广西问题迅速彻底解决,人心大快。中南军区首府所在地是特别欢庆,热闹得很,比去年同振坤在茂林宾馆过除夕,可盛大多了,这一年的变化的确是太大了。

  组织决定派我到陈明仁所部第廿一兵团的五十三军去工作,拟即日到长沙,转浏阳、醴陵一带去找军部。中央毛主席对陈明仁部特别优待,对其在四平战役坚决反革命的旧恶不加追究,反而允其成立兵团并由陈出任湖南主席。我党宽大精神昭示全国,以德服人,但求蒋系人员及早弃暗投明,脱离反革命,停止捣乱,社会秩序早日安定,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国家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在此种忠贞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下,兄已不避艰苦,不凭兴趣,欣然赴职,希勿惦念!

  此次调动工作,组织早已内定,该兵团已屡电促行。兄虽在过去东北军云南军队中做过这类工作,均未失败,但此次到湖南军队却不敢自负经验,粗心大意,因该军军官均系蒋军嫡系,黄埔及伪中央军校出身,军官其伪正统观念,骄傲气势,政治斗争经验均比杂军难搞。改造士兵我们较有把握,团结改造军官就比较麻烦,我与湖南无任何历史渊源,生活习惯诸多限制,只好多费心机。其中虽有困难,亦愿从克服困难中寻找经验。搞了东北军、云南军,再搞搞“无湘不成军”的湖南军,也是一门经验,现即以此自慰。

  ……新的年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生产建设的任务。这要发扬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来对待新任务。不要从自满保守情绪出发,计较个人的斗争果实,因而产生松劲享乐退休等现象,革命斗争日久的同志固然不应如此,初步现身革命的青年更要长久保持内心的火热。你们及二哥历次来信,均表现勤苦劳动,奉公忘身的情绪,我很高兴。新国家的公民,新时代的青年,正要发扬这些。我对工作的干劲,人所共评,以此告慰,尚希共勉。老的知识经验已不够用,新的事物我们还得努力学,盼二弟勤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逐步提高自己。我们的军队现亦计划提高文化,以掌握新武器与近代战争技术。振坤搞科学技术,更要学专门知识。振林应大力提高文化,这是提高自己的先决条件。给二哥常带报看,一切局势政策法令等便可了然。

  王福君是否仍在东北,五十军已不要他,我们已告东北,他若再作恶,便扣起他依法判罪,希通知他。他品质很坏,流氓习气甚重,参军后为了关某某捣乱事他还是跑来跑去,我们疏于管教,所以我们虽然改造了五十军,但没有改造了他这个人。他利用我们名义为掩护,乘机发了一点洋财,这不算是什么本事,我们以后一定有回东北的机会,那时顺便管他一下。将来干部都有休假的机会,我们若得机会,一定回东北去住几天,交通这样方便,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一切想调皮的人,就连关某某也在内,都应加点小心才好,亦盼转告他。

  王政暂住武汉,等我安顿好了,她们再去。来信可寄汉口江汉路扬子江饭店一四〇号,王政顺转给我。写信可寄湖南长沙探投五十三军即可。

  余再谈,致以敬礼并请母亲安好及全家老幼均安!

  关宇辉、关真在何处,希告他们来信。

  王克据说在衡阳已生一女孩,将来她们可能住河南。

振乾、王政一月六日(1950年)

  大学毕业后音信全无

  1914年,王振乾出生在沈阳城南祝家镇高士村。少年时,他受进步思想影响,追求真理,积极投身革命。

  1932年,王振乾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学期间,与进步同学一起创办工农子弟学校,免费给穷苦的工农子弟传授知识文化,宣传革命思想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不仅如此,他还发动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秋天,王振乾以边政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成为学校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骨干,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王振乾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前夕,王振乾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借着陪同著名教授、爱国学者顾颉刚给张学良讲学之机,向张学良面陈东北大学广大师生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西安事变后,王振乾前往西安做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并在东北军组建了中共地下党工委。

  王德风告诉记者,对于三伯父大学毕业后的行踪,家里人一点都不知道。那时候,他音信全无。

  牵挂家乡与亲人

  1948年,王振乾恢复与家人的通信。

  常年在外的王振乾对家乡很是思念。1949年12月28日,他在广西柳州给沈阳家乡的兄弟们写了一封信。信的一开头就表达出对不能侍奉母亲的内疚和对兄长持家的感激。信中写道:“乡间生活我尚记忆,再加我母一向勤俭成风,我等为母养老以求永年,实不应苛求于二哥,而应自责。我虽在革命军队中服务,但甘食暖衣,较我母享受不可比拟,常引为内疚……”王德风告诉记者,虽然三伯父每次写信都对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而致歉,但家里人都觉得,家里能走出这样一位为国分忧的军人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

  1950年1月6日,王振乾写的一封信中说:“组织决定派我到陈明仁所部第廿一兵团的五十三军去工作,拟即日到长沙,转浏阳、醴陵一带去找军部……在此种忠贞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下,兄已不避艰苦,不凭兴趣,欣然赴职,希勿惦念!”

  既是长辈也是知己

  在王德风的印象中,三伯父与家人通信很频繁。每封信都很周到地提及每位家人。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几天后,王振乾派人推了一辆大板车把全家老少都接到自己所在的新城子驻地。那次,10岁的王德风第一次见到三伯父。

  那次见面的时间很短,王振乾对每位亲人都十分照顾,表达了一片亲情,毫无官架子。之后,王振乾和兄弟们继续保持书信联系。王德风在辽宁大学读书期间,也开始与三伯父通信。王德风的大学专业是中文,爱读书、爱写诗的王振乾和他有很多共同语言。

  有件事给王德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振乾爱书如命,上世纪70年代,王振乾的藏书不幸全部遗失,这让他十分痛苦。后来,有一次,王振乾在书店看到不少心仪的书,二话没说,向亲友借钱将书全都买下。王德风说:“当时三伯父兴奋地给我写信,将自己买书的愉快心情和书单跟我分享。”王德风感慨地说,三伯父一生做了许多有益的革命工作,也取得了成就,这与他热爱读书,善于学习有很大关系。

  1955年,王振乾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5年,91岁的王振乾因病去世。每当想起三伯父,王德风都会拿出一封封书信重新读一读,三伯父那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儒将之风,就会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我们的征集仍在进行

  辽宁日报大型新闻策划《两地书》将贯穿2017年全年,家书征集活动持续进行。

  书信式微,见字知故。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我们期待更多读者愿意分享您的家书和家书背后的故事。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张昕

  电话:13940528434

  邮箱:zhangxin535482@sina.com

  QQ:19906812

  微信:13940528434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青年大街356号

  邮编:110003

本报记者/张昕

新媒体编辑/李小杏 杨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