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三|王莽之死

  前两天跟几个朋友聊天,聊到刘玄该不该杀刘縯。大多数人不赞同,理由很简单,虽然刚刚经历了昆阳大捷,但汉军毕竟还处于早期,还没坐大就开始内斗、内耗,杀刘縯这样的名将,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

  也有人赞同刘玄的做法。他们认为,汉军实力弱小,那就更应该统一思想、听一人号令,刘縯分明已经显现出了搞分离化小团体的危险倾向,如果听之任之,会在汉军内部造成极大的裂痕,最终导致分崩离析。所以,不管对刘玄还是对汉军来说,刘縯都是个雷,而且是那种拖得越久、危害越大的雷,当然应该尽早除掉。

  不得不承认,这种说法虽然残酷,但确实有几分道理。正史之所以明显偏袒刘縯,那是因为刘秀后来夺了天下的缘故。如果当年是刘玄成功赢得了天下,恐怕历史记载的倾向性会改变不少吧。

  不过,尽管汉军内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另一个人的命运却已注定了。

  此人便是王莽。

  气数已尽

  王莽这个人,跟现任美利坚大酋长特朗普有点像,很会搞自我包装,也知道如何发动群众打击政治敌对势力,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压根不会治理国家。在领导了一次失败改革的同时,王莽还把内政外交搞得一团糟。

  内政方面,治理黄河水患是个典型例子。此事从王莽刚刚执掌大权之时就在讨论,一直到王莽快嗝屁了,还在讨论——没有最终决议,更没有拿出看得出的成果来,导致天下水灾肆虐、民不聊生。在对常识的认知上,王莽还显现出难以置信的愚蠢。面对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他向全国发布诏书说“我会跟黄帝一样成仙升天”,企图用这种苍白无力的话语继续欺骗天下百姓,从而让起义军纷纷放下武器、复归良民。而后在一次应对饥荒的赈灾过程中,王莽还搞了发明创造,弄出一种“煮草木为酪”的方法,让人广为传播,抵御饥荒。但事实上,这样煮出来的糊状物非但不能食用,还浪费人力物力——愚蠢程度简直快赶上问出“何不食肉糜”的痴呆儿晋惠帝了。

  外交方面也是一塌糊涂。先是对匈关系,在新莽时期因为几次莫名其妙的争执——比如,印章上的措辞——而迅速恶化,使得匈奴人重新兵锋相向,导致新朝不得不再次调集大量军队、在国内征集各种军需军费来应对北边边疆的军事威胁。而后西域各国也因为对新莽政权抱有不满,陆续背叛,时任西域都护的但钦也因此惨遭杀害。

  就连王莽自己家里,也是烦心事不断。首先是来自王政君老同志的压力。王老太太一直都很忠于自己的夫家,表现出“生是刘氏人,死为刘氏鬼”的态度。当她看到自己夫君汉元帝刘奭的宗庙被王莽废弃的时候,大哭着骂王莽,还对左右说,这个人连神灵都不尊重,肯定也得不到上天的庇佑——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黑王莽。直到她死,老太太都在用自己的言行抵制新莽,让王莽这位“圣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感到十分难受。

  之后让王莽心烦是他的儿子,新朝太子王临。大家知道,王莽在登上天子之位前,已经牺牲了两个儿子了:王获死于杜门自守时期,而王宇死于吕宽事件。这似乎成了萦绕在王家头上的一道诅咒,登上太子之位的王临也没能逃过。事情的起因是王临给自己病重的母亲写了一封信,抱怨王莽对待子孙太严厉,唯恐母亲死后自己会重蹈哥哥们的覆辙。未曾想到,王莽妻子不久后就病死了,这封信最终被王莽看到。他当即大发雷霆,将相关人员抓捕起来,严刑拷问,坐实了王临有弑杀君父的图谋,最终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再度逼上绝路。

  而本已让王莽焦头烂额的国内形势,在经历了昆阳之战后,更是雪上加霜。位于西北的隗氏家族起兵响应汉军,并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陇西地区,对长安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西南的公孙述则以成都为中心,同样以响应汉军之名,控制了西南地区。而析县人邓晔和于匡在南乡起兵响应汉军,并夺取了武关,为汉军入关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王莽之死

  王圣人也不是没有想办法挽回败局。为了平息汉军所传“汉平帝乃王莽鸩杀”的说法,他又布置了一场戏,召集王公大臣来到王路堂,向他们展示之前他向上天请求解除汉平帝疾病、愿以身代死的策书,十分诚恳地抹了几把眼泪。但此时的王莽已经众叛亲离了,饶是他自导自演的忠臣戏再出色,也无法赢回天下的心了。

  王莽身边的王公大臣此时也已经和他貌合神离了,甚至有人在暗中谋划“劫持王莽,归降汉军”。这个大胆的计划最终因泄密而功败垂成,导致一大批高官显禄之人遭到诛杀。王莽的心绪也因此忧郁到了极点:饭吃不下,只是喝酒消愁;觉睡不好,只能在书桌上假寐一小会儿。

  吃得少、睡得少,加上本身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王莽彻底丧失了判断力,连续做出各种昏头决策。一个名叫崔发的人向他谏言说,古时候国家碰到大灾难,都会通过向上天哭诉祷告来祈求安然度过,如今应该效仿古制“告天以求救”。面对这种荒唐的建议,王莽竟欣然应允,亲率众臣跑到南郊,声嘶力竭地大哭了一场,还给那些主动参与“哭天”的儒生和百姓提供餐食,并把哭得尤为悲戚的人封作郎官——荒诞至此,令人哭笑不得。

  事实证明,“哭天”没有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各路义军陆续到达长安城下。无奈之下,王莽将城中囚徒武装起来,还搬出了封建迷信的那套玩意儿,找来几头猪,放了点血,威吓他们说如果不效忠新朝,连鬼都不会放过他们!然并卵,这鬼话连猪都骗不了,何况是人?这些囚徒一出城门便四散而逃,各自奔活路去了。

  城外义军声势连天,城内百姓也不甘寂寞,有好事者主动点燃了未央宫的城门,并大声喊叫要求王莽主动出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王莽,反而表现出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他换上了全套天青色的礼服,手握虞帝匕首,在最后时刻维持着仅存的天子尊严,对身边的人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这句是山寨《论语·述而》中孔子落难时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话,可见到了最后,王莽仍然自比孔子,坚信自己是儒家正统传人。尽管大多数人已背王莽而去,但也有少数人对他不离不弃,为他死战尽忠到了最后一刻。王莽在这些人的护卫下且战且退,在渐台被义军包围数重,再不得脱。最终,王莽在乱军之中被杀死,和项羽一样,他的尸身遭到肢解,在士兵的哄抢下被瓜分。

  王莽受的罪到此还没结束。他的首级随后被送到了宛城,挂在街市上示众,遭到了当地百姓用木棍石头击打,甚至还有人将他的舌头割下吃了——对于古人的美食品味,后台君着实出了一身冷汗。这还没完。传说他的首级后来还作为藏品被皇家收藏,时不时被人拿出来把玩一下,直到两百多年后毁于一场火灾——大家不要惊讶,这个癖好并非我朝独有,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的头颅也曾一度是英国上流社会聚会时喜闻乐见的娱乐用品。

  王莽真的那么受到天下人的唾弃,以至于连死后也不能轻易放过吗?也不尽然。据说,当王莽的首级送到宛城的时候,刘玄对着他的头说道:“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言下之意是,如果不篡位,王莽之于汉室还是一位有辅佐之功的大臣。可见,即便如刘玄这样的宗室成员,内心里也仍然赞赏王莽在篡位之前的政治主张和所作所为。

  而陪伴在侧的刘玄宠姬韩夫人则不失时机地阿谀道:“哎呀,如果他不是这样,陛下又怎能得到他的脑袋,取而代之呢!”言罢,二人相视而笑。

  刘玄和他麾下的汉军是反莽战争的最大赢家。他们参与了攻取长安的战斗,取得了关中地区的实际控制权,还在随后攻克了另一座重要城市洛阳,歼灭了新莽残余势力。由于长安经历了战乱,宫室残破,周围也不安定,刘玄先在洛阳待了几个月。次年年初,刘玄进入长安,将之作为自己的都城。

  不过,长安城却并没有对这位“大汉天子”展现出应有的友好。史书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

  刘玄的长安之旅始于一场车祸。他从洛阳刚刚坐上马车,拉车的马不知受了什么惊吓,突然飞奔起来,撞在了北宫的铁柱门上,三匹马当场死亡。刘玄尽管没有受伤,但也被吓得不轻。古人比较迷信,刚出门就以如此诡异的方式撞死了拉车的马,自然是大大的凶兆。这为刘玄的天子之路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抵达长安后,刘玄住在长乐宫。除了未央宫被焚毁外,长安并未受到什么损害,依然是一座富丽堂皇、气势磅礴的帝王之城。或许是摄于这种气势,抑或是本性使然,当刘玄在宫中会见官属的时候,都一直畏畏缩缩地低着头,摆弄着自己的坐席,丝毫没有大国天子的气派。同时,他也不改先前在草莽部队中的言行习气,与将领谈话时,很粗鄙地问,这次又抢了多少东西啊?让在他身边伺候的宫中侍从面面相觑。

  这些记载似乎在向人们暗示这样一种信息:刘玄并非天命所系之人。

  确实,刘玄并非天命所系之人,但用这些事情来证明这一点却是没有道理的。想那刘邦最初也是一身地痞习气,当上天子后依旧顽劣如故,言行未必比刘玄好到哪儿去,但他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之一。刘玄之所以不受上天青睐,主要还是因为水平太差。仅仅在打败王莽后的大半年时间里,他就至少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大肆封王。刘玄出手很大方,一共封了二十个王,受封的不仅有刘姓宗室成员,还封了异姓王——打破了刘邦定下的“非刘氏不王”的原则。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当时刘玄的汉军顶多取得了一个阶段性胜利,离成功问鼎中原还远着呢!如此情形便着急分封,充分体现出这些草莽匹夫的小农心理——着急要从战利品中分一杯羹,落袋为安。这一举动看似满足了汉军将领的要求,稳住了军心,却对长远战略是有诸多负面影响的。一来,封王是那个时代一个人除了天子之外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是极为珍贵的殊荣,封了王后,这些将领就没有动力再去沙场拼搏了——因为没有更高的奖赏可以拿了,难道你把天子之位让给我坐吗;二来,刘玄一出手就拍出二十张王票,而且说实话,封王的这些人的功绩并不算显赫,能力更是差强人意,那么,之后若想再招徕更有能力的新人,封不封王呢?封到哪里呢?须知,有能力的人心里都有杆秤,不给予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好处,凭什么为你卖命?这跟创业公司的股权激励是一个道理。聪明的创业团队在设计股权激励的时候往往会先设立一个期权池,把财富先放在那儿,但却不先明确分配方案,需要员工通过持续的奋力拼搏才能一点一点地取得。刘玄一上来就把股份都发完了,既无法再激励现有团队,更无法吸引有能力的牛人,绝对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第二个错误,委政于人。这龙椅屁股还没坐热呢,刘玄就嫌每天那么多事烦了,大手一挥,把政事委托给自己的老丈人赵萌了,自己很潇洒地跟老婆、小老婆们在后宫寻欢作乐。大臣们想找他面谈商量大事,哥们却总是喝醉,或者干脆让身边的人在帷幕之后代替自己跟大臣说话,这种行为自然招致了大臣们的不满。而赵萌也并非善茬,独掌大权后,作威作福,党同伐异。他看不顺眼的人就干脆杀掉,连刘玄都救不回来;他喜欢的人,就十分大方地滥封官爵,很多上不了台面的小人、商人,甚至是伙夫厨子都摇身一变成为朝廷重臣。长安民间对此发出了犀利的讽刺之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刘玄不仅放权放得潇洒,脾气还见长了不少,有人上书劝谏刘玄,哥们便大发雷霆,不是打入大牢便是直接拔剑砍杀,弄得身边人都不敢说话了。每天纸醉金迷的刘玄恐怕并没有意识到,他给出去的不单单是权力,而是天下,和自己的性命。

  相比前两个,第三个错误看上去并不那么严重,却对历史进程造成了最大的影响:

  他放走了刘秀。

  刘秀的机会

  放走刘秀?刘玄你是不是疯了?

  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刘玄,哥们也是有苦衷的。

  王莽之死虽然宣告了新朝的灭亡,却开启了乱世的序章。那些原本高举反莽旗帜的义军并没有随着王莽的死去而卸甲归田,反而纷纷割据自立,开始图谋逐鹿中原了。而刘玄和他的汉军呢,自然想借着入主关中的势头再接再厉,收服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中原。为此,刘玄特地做出了承诺:只要率先投降汉军的,就保证其人官爵如故。然而,天下人心已散。为何就你刘玄能当天子,而我只能当个地方官?许多豪杰抱着这样的想法,对刘玄的招降并未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即便嘴上说愿意归附,暗地里仍然在观望局势的发展,伺机而动。

  所以,没辙,闹到最后,刘玄还是得派出人去把土地一块一块的收到手里才行。

  那么,派谁好呢?这个事情,历史上有着血淋淋的教训,一个好案例就是农民起义的鼻祖陈胜先生。他当了陈王以后,派出了一大波将领出去略地,然而这些要么是因为水平差、全军覆没而失败,要么是因为不忠诚、脱离陈胜控制而失联,最后陈胜是啥便宜都没捞着。刘玄和他的团队肯定也是研究过陈胜这个案例的,想来想去,必须得是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才能安心派出去。

  那么好了,什么样的人会忠诚于刘玄这样一个庸才呢?哥几个琢磨来琢磨去,估计也就是同为刘氏的宗室子弟了。那就从中挑一个呗!这把名单拿来一看,哥几个更傻了眼了,一个个歪瓜裂枣的,水平实在太差,估计派出去就是送死的节奏。

  就在这当口,大司徒刘赐跑出来了,说要举荐一人。

  谁?

  刘秀。

  万万不可!刘玄身边当初主谋杀害刘縯的几个人都跳起来了。是啊,刘秀能力是没问题,但毕竟刘玄杀了人家的大哥啊,这一放出去还收得回来么?刘玄就显得很犹豫。

  刘赐进一步规劝,他也摆了几条理由。第一,徇地这件事很急迫,现在天下未定,早派出人去机会就大,没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第二,徇地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威望,除了刘秀,我们手里真的没有其他人选;第三,刘秀一直以来都是恭谨、老实的人,看这个人的品行,相比于其他人来说,这人背叛我们的风险还算是小的。

  刘赐说完,也有其他几个人附议——刘秀的人缘还是不错的,大家都还觉得他比较值得信赖。权衡之下,刘玄最终任命刘秀为代理大司马,北渡黄河,振抚河北地区。

  就这么,刘秀离开了关中地区,奉命北渡黄河振抚河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