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电台|子曰第十八期

  

  津门边防推出系列电台节目

  “子曰”

  每周论语一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里仁篇第四

  子曰

  请输入标题 bcdef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题解

  孔子在这章提出了待人处世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一个人行事倘若全以利益为考量,任意发展,必然会导致怨恨交集。因为天下之利有限,难免引人相争。“终身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了诸多的欲求,总会感觉不满足,起心动念纯在私利,必然会招致仇怨,实乃得不偿失,何况又偏离了人生正途。

  

  

  

  

  天津边防总队政治部

  李 智

  本期主播

  审核

  编辑

  李智

  来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