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变味的北伐看似一浪高过一浪,自身却最终在大浪中覆亡

当东晋末年五胡之乱序幕揭开,以匈奴人为中核的胡—汉叛变洪流汹涌冲击而晋朝政府军节节败退期间,能在匈奴后方与侧翼作有力抗拒,以及被晋朝依赖为主要力量的,便是以段部、拓跋部为代表的鲜卑人忠心耿耿的鲜卑诸部族,正与各怀贰心的汉人实力将帅呈现强烈对照

  

晋朝皇统中断,北方残存将领一百八十人在刘琨领导下,于纪元三一七年向江南割据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上劝进表。内中颇多鲜卑领袖的事实,对鲜卑诸部族其时如何忠诚服从晋朝与履行隶属关系,可以概见。

匈奴叛乱者从刘渊发展到刘聪时代,沦陷区虽然不断扩大,北方局势尚未险恶到绝望境地,仍然残留颇多自由区在晋朝将领手中,此从劝进表具名人职衔容易明了。可惜,如上列名汉人多不过投机分子与观望者,对司马氏朝廷虚与委蛇表示姿态的野心家、割据者而已

  

  刘琨(271年—318年),中夜清啸守旧土

特立独行,强烈显现其中流砥柱性格,战斗意志特为旺盛的真诚忠贞伟人,厥惟在太原孤军奋斗与发动此次联名劝进的刘琨。而以刘琨为团结中心所结集的力量,又便是鲜卑部族。此一情况,与前此王浚似乎相仿,但两人人格与对国家的责任心,迥然相异。北方局势注定在太多的汉族将领败类手中恶化,鲜卑族的政治伦理究竟也不能保证。

劝进表中拓跋部未见列名,便因上一年(纪元316年)猗卢之死而拓跋部鲜卑内乱式微。刘琨失却其拓跋部最大支援,不得不在匈奴人势力压迫下放弃太原据点,向东转进,会合段匹准备展开大反攻,呈上劝进表便是其时之事。

第二年太兴元年(纪元318年),司马睿在江南登位皇帝,悲剧不幸立即演出,已无意于北方事业而以偏安江南为满足的东晋当权王氏家族,竟授意段匹加害刘琨。这位自由北方精神领袖之死,北方汉—胡自由阵线抗拒敌人的意志完全崩溃,局势于是急转直下。

  

刘渊(约251年-310年),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汉化的匈奴贵族后裔。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西晋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

东晋创业之初,对于北方问题态度是消极的,如下很多事实都可说明——

其一,自元帝以琅邪王身份抵达建邺以迄正位晋王,前后经历十一年。第五年时,洛阳情势始告危急,而元帝便是同时期坐视不救诸方面统帅之一。第十年时长安再告陷落,江南仍然漠不关心。虽然出诸元帝自身意志抑或实力派王氏家族意志,为无从确知, 但无论何一情况, 都不能以基础尚未稳固或无勤王能力推诿,则可断言。 王敦领导下的大兵力便是反证。

如依前引王导为元帝计划笼络江南人心时所言,初抵江南便表达 “大业草创” 的思想, 毋宁胸有成竹。诚然, 独立东晋或者其时尚未设想, 但划定江南为割据地盘的野心则充分显露

简言之, 已决心背弃晋朝政府。 然则, 对中原沦陷, 非只漠不关心系当然之事,抑且更为欢迎。 基于如上意念, 当无可能期望其对北方问题态度的转变为积极。

  

其二,元帝在江南正位晋王,初建东晋朝廷时的北方局面,敌人优势尚非绝对性压倒。临危效忠的敌后自由象征刘琨,屹立为不愿屈服者的团结领导人。也因了他个人声望与影响力,才能号召北方将领联名劝元帝登大位。其时元帝仅称晋王而非皇帝,顾虑可能便是北方晋朝旧势力,待得到刘琨他们的拥护与劝进,才敢于次年正式登位皇帝。

而刘琨下场, 却是被阴谋缢死, 北方连锁防卫阵线便随此中心环节的摧毁而瓦解,北方全成为陷区。而给予此一北方最后堡垒彻底打击的阴谋家,《晋书》 指出, 正又是东晋最大实力人物王敦

  

其三,同一时期, 刘琨好友祖逖的事迹也已登场。 两人同以产生中国战斗性成语而成历史名人,“闻鸡起舞” 兼指两人少年同学时代; “枕戈待旦” 指事业巅峰期的刘琨;“击楫中流” 便是祖逖事业的起端。

当刘琨在北方力撑危局时,祖逖率领他的同族数百家到达南方,请求给予军械、 人员与粮糈补给,支持他北伐。 而 《晋书》 记载, 他所获得允准的, 只是 “给千人廩, 布三千匹,不给铠仗, 使自招募”。 ( 《晋书》 祖逖传)

以如此一支没有装备与武装的队伍,祖逖却仍能凭个人坚强的意志、无比的信心, 与卓越的组织力, 沿途结合坞主们地方自卫武力,处处获得民众响应,从淮河流域步步推进,全行收复了黄河以南所有晋朝失地。

当令人兴奋的他准备渡河消息传抵江南,江南政府非只未因此而给以充分支持,或加大其指挥权,反而派出一位吴人大将予以监视。受牵制的祖逖,便因此于王敦叛变的前一年,气愤死于雍丘 (今河南省杞县) 大本营。已收复的领土, 随之再度沦陷。

  

祖逖(266年—321年)北伐, 中流击楫

从如上诸事态,可以相信, 背叛晋朝, 原是元帝与其教唆者转移江南的目的;放弃北方, 也便是东晋立国的基本原则。 而此决定, 正出于来自北方的世家大族共同意志

吴人对于北方事业的不关心为可以了解,原籍北方世族也对恢复故土表示冷淡,似乎违背常情。 但如果注意魏、 晋自汉朝转换形成无廉耻的政治社会风气,对此便不难恍然。便是说,个人利益与家族观念都已高过国家三世纪中魏、 晋交待系出于大家族间私相授受, 西晋覆亡悲剧也由自私豪族一手制造。

同样, 琅邪王氏领导下豪族们逃到江南, 由割据到另建朝廷, 仍非爱国而出发于私利与保家意图。新天地如能符合理想,便无必须返回北方的理由。而实际上定居江南之后,南方富源的充沛,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裕,愈坚定他们安于现状的意志。刘琨、 祖逖规复计划必须破坏, 原因无非便为了与他们的利益原则相抵触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阿龙

与北方南渡豪族或以此渐渐蜕变的世族相对,寒门以无强固经济面附着,家族私利意识比较淡薄,国家观念也相衬得以突出。同时, 他们在政治发展途径被世族垄断的情况下,除非个人有能力克服不容易突破的门第障碍,或者得皇帝特予援引,便永远固定在政府低级阶层而与高位无缘。

东晋时代北方领土规复论的强烈主张者,因此便以北方南渡寒门或与皇室特相亲近者为主流。他们立于国家立场的责任论,北伐主张固已必然提出,依于政治公平原则,以及变更以江南经济产业为条件而发展的门阀政治现状,惟一可选择的途径也是北伐

透彻而言, 随北伐展开而以中央政府与国都迁回北方才能阻止世族继续以经济结合政治的发展。北伐正反两项意见于东晋前半,于是被反复论辩而演变为敌对政治派系斗争的中心课题,迄东晋国祚之半,终于到达高涨期而引发大政潮。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名将。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

继祖逖北伐建有赫赫功业的桓温,原籍 郡而以洛阳陷落后的永嘉六年(纪元312 年) 出生于江南。 其父 “少孤贫”, 东晋建国之初于太守任内殉职,家世代表性的属于寒门颇为鲜明。桓温幼时, 以得其父好友, 刘琨化身人物温峤喜爱而纪念性被命名“温”

他于三十四岁开始发达的基石, 又系接替父执辈与温峤接班人庾氏兄弟长江中游的军政长官位置。至名望、 事业扶摇直上时,愈好自比刘琨,曾以被人形容其容貌、风范相似刘琨而沾沾自喜。

凡此都堪指示,桓温系继承刘琨的理想与其遗志。或者说, 一个隐隐存在于东晋已近半个世纪的刘琨崇拜集团,到刘琨第三辈桓温才煊赫得志。享年六十多岁的桓温,正与东晋百年国运的前半相当,近三十年轰轰烈烈的桓温时代,意义也等于东晋前半终了的划期。

  

  桓温 (312年—373年)

桓温自东晋成帝之弟穆帝永和元年(纪元 345 年) 任荆州刺史, 第三年

平定四川,灭亡五胡十六国中成国改建的汉国,东晋朝廷主权乃得扩大到长江

全流域

再七年, 又把握北方后赵崩裂与前秦初建的局势不稳定机会, 进行他第一次北伐,长安收复后又因部队补给问题退出

两年后 (永和十二年, 纪元356 年) 第二次北伐, 洛阳收复成功, 所以再隔两年的升平二年 (纪元 358年),有迁回政府到洛阳的正式方案提出朝廷。

然而, 这位升任国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军事首脑桓温,却也因此与握有政治实权的门阀发生了正面冲突。对他激烈攻击的反对声中,还都方案被否定,反对派理由, 竟然明白便是“植根于江外数十年矣,一朝拔之。 舍安乐之国, 适习乱之乡, 将顿仆道涂”,以及唱出“古今帝王之都岂有常所”的低调 ( 《晋书》 孙绰传)。

这是桓温政治生命第一次遭受残酷打击,收复区军、 政善后工作也在门阀压力下, 不得不交出与世族谢氏。结局河南终又被放弃,桓温辛勤的北方军事胜利成果化为泡影。

对国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桓温,并未灰心, 待经历哀帝至废帝太和四年(纪元369 年), 第三次北伐与对前燕的大攻击展开。 不幸, 当胜利推进而又粮尽退兵途中,遭到前燕精锐部队猛烈反攻,出征的五万骑兵与步兵损失了三万多人。

对北方军事上严重挫败,再激发国内政治风暴。政敌们的无情抨击与讥讽,刺激愤慨的桓温于第二年断然废换被门阀包围的废帝,改立明帝之弟与穆、哀、 废三帝的叔祖简文帝。

同一年, 气势如虹的前秦灭亡前燕。 简文帝在位二年而崩,子孝武帝继位次年(宁康元年, 纪元 373 年),桓温老死, 结束其多彩多姿的一生。然而, 废立非只系东晋空前大胆之举, 历朝均属忌讳。 惟其如此,桓温终不获当时与后代原谅,《晋书》 中便视同王敦被列入叛逆传,追随其同乡前辈曹操,历史界增多了一个引起争论的人物

  

淝水之战中的"淡定哥"谢安(320年—385年)

自桓温死后十年,孝武帝太元八年 (纪元 383 年), 东晋名门之一谢氏家

族领导下,淝水之战奇迹似胜利,是东晋立国以来,各个矛盾敌对派系在国家

存亡关头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的大团结。前秦战败后北方陷入大分裂与长期

混乱,东晋方面威胁解除,紧张的局面松弛,一时保全了东晋命脉。

然而,抗战胜利并不保证政治内在矛盾的化消。孝武帝不知寒暑饥饱的痴儿子安帝嗣位,桓温幼子桓玄于反叛朝廷的诸地方军阀相互攻伐声中崛起,淝水之战再二十年或桓温死后第三十年(元兴二年, 纪元 403 年), 已丧失其父

志趣的桓玄由相国、楚王而篡位为皇帝。

但仅仅八十天, 便被自低级军官步步擢升为大将的职业军人刘裕号召效忠皇室的讨伐军消灭,安帝复位。 自此以义熙(安帝)、元熙 (恭帝) 为年号的十五年间进入刘裕时代, 或者说, 东晋朝代的总结期。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

刘裕祖籍彭城,如同桓温童年衔接刘琨晚年,均系第三代人物。特堪重视, 又是刘裕强烈表现为继承桓温遗志的北伐规复运动坚决主张者,以及刘裕时代的等于桓温时代重演

当刘裕以扑灭国内叛变势力起家,地位益益抬高而掌握国家权力时,连续对外战争的胜利成果是惊人的:义熙六年 (纪元 410 年) 灭亡山东省南燕,义熙八年 (纪元 412 年) 灭亡重新在四川省独立的短命成国, 义熙十三年(纪元 417 年) 灭亡河南省与陕西省的后秦, 再度收复洛阳与长安。

可惜,这位卓越军事家亲自指挥下收复长安后,便因为他在后方负责补给勤务

的最主要助手刘穆之突然去世,而不得不亲返江南,期望统一中国的大事业中断。第二年,留守长安的将领间内讧,关中地区又转移入南下攻击的夏国之手。但即使如此,刘裕的伟大战果与所规复北方领土面积之广, 于东晋历史上仍属空

  

长安失守的同一年,刘裕弑安帝改立恭帝,仅相隔元熙元年一年,次年便踏袭魏、晋所谓 “禅让” 形式,自行登位为皇帝 (纪元420年), 改建朝。 东晋四世十代一百零三年而亡。

姚著中国史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