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竟然还有这种操作?赵武灵王“变”成拓跋珪

  

  这尊名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雕像,

  相信许多大同人都很眼熟。

  对,

  它就是原大同市红旗广场上,

  著名的“赵武灵王”。

  ↓↓↓

  

  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

  怎么会摇身一“变”,

  成为拓跋珪呢?

  原来,

  红旗广场上的赵武灵王雕像脚蹬马镫,

  而考古发现,

  中国的马镫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所以从安放之初,

  就饱受当地学者和文史爱好者质疑。

  修复大同西城墙时,

  这尊雕像被移至大同公园,

  始终处于闲置状态。

  今年,

  云冈石窟研究院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将其移至大景区电站沟北面的山坡上,

  并“更名”为道武帝拓跋珪。

  这里原来是一道荒沟,

  经过平整和绿化,

  已被改造成采摘园,

  未来将会在此建设墓葬壁画博物馆。

  于是,

  同一尊雕塑,

  换个名字,

  就从一个战国霸主,

  “变成了北魏的开国皇帝。

  在此小编只能说:

  咦!竟然可以这样操作?

当然,

我们从中,

能体会到当事各方的善意和良好愿望:

与其让雕像闲置冷落,

不如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那么,请投个票:

  ↓↓↓

  不过说起赵武灵王与拓跋珪,

  这两人还是很有些相似的地方,

  那就是,

  他们都是大同的历史名人,

  都为古代大同的建设和繁荣做出过贡献。

  可究竟哪位,

  更能成为代表大同的历史符号,

  一直以来,

  各有说辞。

  赵武灵王开辟云中

  

  赵武灵王画像

  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嬴姓赵氏,名雍,死后谥号武灵。

  赵武灵王一生成就卓越,主要有“胡服骑射”“灭中山国”“开辟云中”等等,而他被人赞誉并流传千古的事,主要是“胡服骑射”。

  大约在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赵国在赵雍执政初期,国力衰微,强敌林立,败绩连连,城邑屡屡被占。赵雍不甘赵国就此衰败,认真研究了周边与赵国纠葛不断的戎狄的军事和服饰文化,发现了对方一些特别长处:穿笮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较,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于是,他抱着以胡治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其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与公元前325年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赵国的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使其一跃跻身“战国七雄”。

  

  战国绳索蟠螭纹青铜壶.大同灵丘县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战国陶索纹青铜豆

  高:30.5厘米 腹径:19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战国货币.大同阳高县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国力的强大,唤醒了赵武灵王的勃勃雄心,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北“破林胡、娄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今山西大同)、雁门、代郡”。

  下面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长城,成为大同北方最早的军事屏障。而今大同市境,恰为赵武灵王建立的雁门、代郡的各一部分。

  大同建市,始于此时。公元2000年,大同举行建市2300年纪念活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像”就是那时在红旗广场竖立起来的。

  

  

  

  至今山西北部沿恒山、芦芽山北麓到黄河一线

  仍有赵长城遗址。

  随着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进和赵国骑兵队伍的建设,赵武灵王加快了灭亡中山国的进程。中山国楔入赵国中间地带,大多与赵国接壤,所以赵武灵王必欲消灭之。从公元前305年开始,经过5年的连续打击,公元前299年赵军攻破中山国都灵寿,中山国灭亡。

↓↓↓

  

  战国时期中山国位置图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武灵王自称主父,类似于太上皇,传位于幼子何,即赵惠文王,并由胡服骑射的支持者肥义担任相国予以辅佐。封长子章于代(蔚县),号曰安阳君,由田不礼为相。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公子章因怀恨赵武灵王将太子之位传于公子何,在赵武灵王与公子何同游沙丘宫之机,与田不礼借机刺杀。相国肥义早有防范,惠文王幸免于难。公子成、李兑等迅速平息了这场政变。

  公子章败后,逃往赵武灵王处。赵武灵王在事关国与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念及骨肉情份,未能坚持原则,而接纳了公子章。公子成、李兑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与李兑商量,因为带兵围困主父,如撤兵,主父活着出来,必然会把我们灭族。于是,继续围主父宫,并说,宫中人后出者灭族。宫中人皆出,唯独赵武灵王欲出不能,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余,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等赵武灵王死后,公子成与李兑才向诸侯发丧。赵武灵王这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灭亡中山的胜利者,就这样落得如此悲剧的结局。

  后赵武灵王被葬于大同市之灵丘县,灵丘县名即由此而来,自西汉一直沿用至今。灵丘县城东的赵武灵王墓,历经2300年来雨雪风霜,依然见证着世态轮回、革旧鼎新的历史沧桑。

  

  

  赵武灵王墓

  从赵武灵王的一生来看,他与大同最大的联系就是开辟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因此,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记”为题的雕像题记称:“大同之有武灵王,有大同城也”,可见,赵武灵王是被尊为大同的“开城之父”而备受推崇的。

  但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争议之一就是赵武灵王与大同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不否认赵武灵王的功绩,认为他是开辟过大同一带,但他既没有出生在大同,也没有在这里建都,所以不能成为代表大同的历史符号。

  拓跋珪建都平城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两晋南北朝之际(公元265至589年),是我国北方各民族大动乱、大迁移的年代。此时的大同,却因此而繁荣昌盛起来。其间北魏定都于此,前后计96年之久。

  拓跋珪(371-409年),字涉珪,是代国昭成帝什翼犍的嫡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母献明皇后贺氏。出生前其父在变乱中伤重而死,故为遗腹子。

  史书对拓跋珪的出生附会了神话的色彩,《北史》和《魏书》记载:献明贺皇后因征战迁徙,游于云泽,夜梦日出室内,醒后又见日光从窗射向天空,随即腹内有感。到代建国三十四年(371)七月七日,生拓跋珪于参合陂(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东北岱海)北。拓跋珪出生的那天晩上,室内显现光明,异于常时,什翼犍格外高兴,消息传出,群臣称庆。什翼犍为此特行大赦,祭告祖宗。护养拓跋珪的媬人,还觉得拓跋珪体重倍于常婴,私下暗自称奇。到第二年,又有榆树生长于拓跋珪藏胎胞的土堆上,后来树木日多,以致成林。而且,拓跋珪很早即能说话,眼中有光曜,脑门开阔,耳轮很大,非同常人。

  这种宣扬帝王神种、不比凡俗的记载在我国古代历朝均有,不足为奇,就实际言之,拓跋珪复国当政,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战胜攻取,未尝少挫,几并天下”,将鲜卑政权推进了封建社会,最终使大同光耀四方,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北魏葡萄童子纹鎏金高足铜杯

  大同城东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北魏石雕帐座

  大同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北魏漆屏风画

  大同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公元386年,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代王位,当年4月定国号为“魏”。因魏与南朝对峙,又为了与三国时的曹魏区分,史称“北魏”。公元398年,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并称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定都后,拓跋珪务农息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完善各种封建制度,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北魏全面建设的进程。

  从道武帝天兴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作为北魏京城的大同,一直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举世闻名的云冈五窟,就是在此期间内开凿的。这一时期是大同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云冈石窟

  但在统治后期,拓跋珪却由于嗜酒服散,导致神智昏迷,喜怒无常,渐渐流于残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谁都不敢出头露面,惟恐稍有不慎招来横祸。北魏天赐六年(409年)十月,拓跋珪被其子拓跋绍杀死,年仅三十九岁,次年谥曰宣武皇帝。

  对拓跋珪,大同人是时时心怀感念的:一是拓跋珪确实雄才大略令人心折;二来,毕竟是他让大同有了唯一一次的建都史,并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使大同成为号令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且,他创立的北魏,在武周山开凿了规模浩大、闻名世界的皇家禁苑云冈石窟。

  今天,大同这座城市凡是借重那段建都史命名的建筑、道路、单位、产品,如“北魏”“魏都”等等,也都源于拓跋珪。

  饮水思源,在北魏王朝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拓跋珪立像,正其宜也。

  

  古城大同,

  曾为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

  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

  出现了许多威武雄壮的历史人物。

  以赵武灵王和拓跋珪来说,

  他们在大同的发展史上,

  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今人无论为谁塑像,

  都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文:据云冈石窟官微等综合整理

图:云冈石窟官微 大同天下 大同市博物馆

辑: 方天戟 南丽江

  

看世界

  End

  回复数字1—70,阅读更多原创内容

  原创公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