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大寿,友人特意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他看到四个字后吐血而亡

  在古代,一句话的应验带来的可能就是一个国家的消失,也因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一语成谶的故事。然而,一语成谶到底是乌鸦嘴还是纯属巧合?

  

  相传,在公元前227年,秦朝有一个著名方士,主要的职责就是四处求访,望能有幸求得长生不老的神药献给皇帝。有一次,这个方士回到秦朝,献上一本书,名叫《录图书》,能够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书上记载“胡”会灭亡秦朝,当时嬴政认为书上的“胡”是指北方胡族,认为胡人是秦朝最大的威胁,当即派兵攻打胡人。

  多年征战胡人,使得都城兵力空虚,秦朝被灭。可是,这书上所谓的“胡”并不是北方胡族,而是秦二代胡亥,他的暴政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所在。

  

  这里还有一个惊人的巧合:

  先秦时期史学经典《国语·郑语》中记录了西周时代周宣王在位时期的一则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大惊立即派人捕杀卖桑弓、箕箭袋人,一对卖弓箭夫妇逃避杀戮逃离京城奔向褒国。此时正好宫中一个宫女不夫而育,害怕之下将女婴丢弃,正好被逃亡夫妇捡到。

  这个女婴就是后来的褒姒。

  接下来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啦,结果,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不久,他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正应了“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句谶言。

  

  不光如此,各个朝代都有这种情况:

  ——元朝的皇宫是专门用来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典礼的,而且,元代的皇帝大多在大明殿登基,最终是明朝灭了元朝,将元人赶出中原;

  ——明代的天子是从乾清殿的应门进入正朝开始每日的早朝,最终清朝灭了明朝,游牧民族的铁骑踏上中原土地;

  ——清朝皇宫内的武英殿中的西配殿叫焕章,最终是冯焕章将清帝赶出了宫;

  ——清朝皇宫里,在皇帝休息的宫殿里有一个殿叫中正殿,“中正”恰巧正正对上了蒋介石的字。

  

  明代的崇祯皇帝将一座行宫修在了卢沟桥,给左右两个行宫分别命名为永昌和顺治。后来,大顺皇帝带兵一路北上,攻下多数城池,最终把军队带到了北京。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军队攻陷北京,听到消息的崇祯带着贴身太监匆忙逃上万寿山。十九日清晨,他自己吊死在万寿山上,而大顺皇帝的年号正正就是永昌,无独有偶,清朝第一位正式登基的皇帝年号也恰巧是顺治。

  难道这仅仅只是巧合吗?个中缘由真的是耐人寻味。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曾有谣言说清朝得到上天的授命,传了十代之后就会灭亡,而清帝的皇帝从福临到溥仪的确仅仅传了十代,溥仪之后清朝再无皇帝。又曾有一首关于宣统的拆字歌谣:“日宣三德,历算三统。”有人就解释说,这句歌谣“宣统”两个字之间都巧妙地嵌合了“三”,再加上“统”的偏旁的“绝”的偏旁,因此清朝是不会延续得长久的,并且会在宣统时期断绝。

  

  溥仪在三岁的时候登基,但年龄尚幼,并不能真正地掌控朝野,处理政事,主要是由他的父亲载沣管理清朝政务,任监国摄政王一职。在他登基的时候,监国摄政王双手扶着他坐上龙椅,太和殿中的官员纷纷下跪朝拜新皇帝。宣统年纪尚小,在龙椅上哭喊着要回家去,父亲只好连声低哄:“说别哭了,就快完了。”

  这个监国摄政王一语成谶,三年之后,清朝皇帝从龙椅上起身,清朝就这样完了,溥仪也回家了。

  袁慰亭为控制舆论将章炳麟囚禁起来,章炳麟十分地愤怒,经常将“袁世凯”这三个字写下来,然后用手掌拍打这三个字。他还经常写“死耳”两个字,然后送给别人。一九一五年,章炳麟写下“明年祖龙死”这五个字,第二年,袁慰亭就暴毙而亡,章炳麟也从龙泉寺中出来,重新获得自由。黄季子一直苦心钻研学问,深受章炳麟的赏识,但他却一直秉持着述而不作的理念。

  一九三五年初,黄季子十岁生日宴会上,章炳麟特意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

  

  上联是“韦编三绝今知命”,用了孔子五十岁苦读《易经》的典故,称赞黄季子勤奋;下联是“黄娟初裁好著书”,引用了蔡邕为曹娥碑题词的典故,期盼黄季子能够早日写出精妙绝句,流传后世。这一副贺联完全是对黄季子的称赞和期盼,但黄季子见到这贺联时却是脸色一变,内心惶恐,只因这副对联竟恰巧隐含了“黄绝命书”这四个字。

  黄季子素来迷信,看到这副对联后就觉得这副对联是在预言自己即将会死去。果不其然,就在他五十岁生日的这年,黄季子就因为喝了过多的酒,最终是吐血身亡,这贺联又是一语成谶。因此有许多人责骂章炳麟不细心,而他本人也是十分地自责懊悔,在得到黄季子去世的消息时痛哭不已,又写下一副对联,用以表达自己对黄季子去世的万分惋惜。

  

  从古至今都有不少一语成谶的典故,它们早已经成为了过往。它们是令人悲伤的,因为它们大多都是悲剧结尾。但我们不需太过在意,因为这些其实都只是巧合而已。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