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不是这么简单的:最孝顺的皇帝与最不孝的儿子

  

  

谁说好人必须有好报?

来看一个历史上的反例

我信因果,因果却不是这么简单的

用功利的心态去行善,你会受伤的

  大人物的小故事 (十三)

最孝顺的皇帝与最不孝的儿子

宋孝宗赵昚[shèn],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对于一般人来说,他的知名度很低,但其实他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相当的影响和地位,后世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更重要的是,在赵昚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会去更加全面地看待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基于此,这篇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宋孝宗赵昚。

- 宋孝宗:赵昚 -

这位连名字都读不来的哥们,一看就是好人啊

赵昚的庙号是“孝”,通过这样的一个庙号,我们基本就可以知道他一生最大的特点了,没错,就是孝。

  我爹,他不是亲爹

南宋的第一位皇帝是宋高宗赵构,他原本是宋徽宗诸多皇子中很普通的一个,在“靖康之变”中幸运地逃脱了,进一步继承了大宋天下。

- 我爹是赵构 -

人都有点难言之隐

做了皇帝的赵构,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强悍的女真铁骑。为了躲避金军,他从河南一路逃亡,经江苏,到浙江,最惨的时候,还逃到海上漂泊了几个月,连陆地上也不敢呆了,要说是丧家之犬,也毫不为过。

在历经了好几年的逃亡生涯之后,赵构最后终于在浙江杭州安顿了下来。他把这座城市改名为“临安”,以表明自己的恢复之心,然后,就在这座意为“临时安顿”的城市中,长久地安顿了下来,开始了南宋半壁江山的维系。

在狼狈逃亡的那几年,赵构由于受到惊吓,丧失了生育功能,而之前仅有的一个儿子又死于一场兵变,所以当赵构在杭州安顿下来时(不管是临时还是长久),虽然他还不到三十岁,但已经需要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这个国家,将来到底应该交给谁?

  

你知道岳飞是怎么死的吗?这哥们动不动就问赵构,你到底行不行?

要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后代,那最多也就是家族血脉的断绝,家业无人继承而已,对于整个天下,还不会有太大影响。但赵构是皇帝,在当时制度下,他是不能绝嗣的。但现在他自己身体有病,无法生育,那就必须要选择其他的宗室子弟来作为接班人,以便在他百年之后能有人继承南宋江山。

于是,在公元1132年和1136年,赵构分别选了一位宗室子弟,养育在皇宫中,以作为自己的养子,也就是未来的皇位接班人,这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和信王赵璩。

  不是亲爹,赛亲爹

经过漫长的二十年的培养、观察和等待,赵构终于选择了赵昚为接班人,并在公元1262年禅位给赵昚,自称太上皇,过起了退休生活。而赵昚,自此也开始向世人展现了他在后世最为人称道的品质:孝。

禅位当天,仪式结束后,赵构要回到自己养老的德寿宫,赵昚则坚持冒雨步行护送,一直到了德寿宫门口,才在赵构的再三劝阻下回去。面对养子的这一行为,赵构很感动地对身边人说:“我托付得人,终生无憾了。”

接下来,赵昚表示自己要每天去德寿宫问安,赵构说你工作忙,不用来得这么频繁,于是赵昚依古制,每五天去一次,就这样,赵构还是觉得养子来得太频繁了。最后在赵构的坚持阻止下,赵昚改为一个月去看望赵构四次。除了自己去,赵昚还下令宰相带领文武百官,每月两次去给赵构问安。此外,赵昚对于德寿宫的饮食起居、医疗卫生、出行依仗等各方面都亲自做了安排,还经常供养财物衣食,陪赵构夫妇外出游玩,基本上我们现代人能想到的孝顺行为,赵昚都做了。

  

赵昚动不动就去看望老爷子,嘘寒问暖,整得老爷子都烦了。(图为汉城“德寿宫”,德寿宫在中国已经木有了,在棒子那还有)

此外,对于国政,赵昚虽然说基本能做到实行自己的主张,但有时还是会参考赵构的意见,而这种参考,更多是因为要顾及赵构的内心感受,甚至在北伐中原、恢复故土这样的大事上,赵昚也因为要照顾养父的意见而不能完全放开手脚。

1187年,八十一岁高龄的赵构去世,时年六十岁的赵昚痛哭不已,据说由于哀伤过度,他连续两天吃不下任何东西。在悲伤之余,他表示要为养父完整地守孝三年,以尽人子之礼。大臣们纷纷劝谏,认为天子身份不同,应该以国事为重,守孝这样的事情,稍微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不用严格守三年。但赵昚不为所动,而且举出古代帝王三年守孝而不废国事的例子,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声名远播,感动中国

对于赵昚的这些孝行,元朝人在修《宋史》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宋史·孝宗本纪》的最后,元朝人评价说,历代以来,以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对待养父,没有哪一个能做到像赵昚那样的。还说宋人以“孝”作为赵昚的庙号,是极为恰当的。

公元1189年,尚在守孝期内的赵昚表示自己因为过于伤心,而无法专注国事,所以传位给太子赵惇,自己则居重华殿,继续为养父赵构守孝。于是在当年举行了禅位仪式,太子赵惇即位,是为宋光宗,赵昚自己则退居重华殿,开始体验二十七年前赵构的退休生活。

  

守孝二年后,赵昚就退位了,理由是“老爸死了,忧伤过度,无法上班……”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一方面感慨赵昚的孝心,另一方面则会觉得,有赵昚当年对养父那样的孝行做榜样,他的亲生儿子宋光宗赵惇,应该也是对他极尽孝道的吧?

不好意思,你错了。

  逆转:大宋版史密斯夫妇

宋光宗赵惇,是赵昚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被认为很像赵昚,而颇得父亲的喜爱。赵惇原本不是太子,但他的大哥庄文太子去世以后,父亲赵昚因为对他的偏爱,所以不顾他还有一个二哥的事实,立了他这个老三做太子,希望能继承自己未尽的事业。

- 宋光宗:赵惇 -

传说中的“讨债鬼”来了

不过,被立为太子以后,赵惇似乎显得比较不耐烦。也许有爷爷赵构做榜样,他总是盼着父亲能早点禅位给自己,甚至有一次借着自己须发开始泛白的事情,向父亲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已经“有点老了”,意思是您老人家能否也像爷爷一样退休,换我来干干了?

也许你会觉得赵惇的这种暗示有点过分,不过,和赵惇做了皇帝以后的行为比起来,前面这点小暗示就不算什么了。而后面的这些行为,和赵惇的老婆,皇后李凤娘,也有很大的关系。

- 光宗皇后:李凤娘 -

大宋河东狮吼排行榜 NO.1

李凤娘,是朝中大臣的女儿,生性泼辣彪悍,又善妒,控制欲和权力欲都非常强。早在做太子妃期间,她就经常向赵构和赵昚告状,诉说太子身边的人种种不好。面对这样喜欢搬弄是非的孙媳妇和媳妇,两位老爷子很看不惯,赵构曾表示,当年是不是被媒人忽悠了,怎么娶了这么一个主回家?而赵昚则更加严厉,曾经告诫李氏要收敛,要有妇德,不然就废了她这个太子妃。

面对两位老爷子的意见,李凤娘作为晚辈自然不能说什么,但内心的不满和怨恨是可以想见的。这种怨气,等到宋光宗赵惇即位以后,就完全爆发出来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娶个好老婆,有多重要!

做了皇后的李凤娘,一方面大肆为娘家谋取利益,另一方面也利用赵惇身体不太好的有利条件,试图干预朝政。同时,作为一个嫉妒心极强的悍妇,她也不会放过任何有可能威胁她的蛛丝马迹。

有一次,赵惇在洗漱时无意间说一个宫女的手比较白,结果不久就收到李皇后送来的一个点心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就是被称赞的那双手,吓得赵惇心脏病当场发作。

又有一次,李皇后趁赵惇出去参加活动,晚上不能回宫的机会,杀了赵惇宠爱的黄贵妃,对外宣称是得急病暴亡的,赵惇因此而大病了一场,以至于相当时间内不能工作。

  

画面太恐怖,18岁以下人士禁止想象。

同时,由于李皇后一直谋立自己的儿子赵扩能够立为太子,但太上皇赵昚对这件事情一直不太积极,所以李皇后认为老爷子是故意针对自己,更加加深了她对赵昚的怨恨,于是经常离间赵昚和赵惇的父子关系,说赵昚有废掉赵惇的意思,赵惇因此而对父亲产生疑虑,父子关系逐渐恶化。

由于光宗的身体一直偏弱,再加上有这样一位强悍的皇后整天给他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恐吓欺瞒,搞得他神经一直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时间长了以后,赵惇的神志也开始变得有些不太正常,和父亲赵昚的关系,也愈发恶化,长时间不去看望父亲,皇宫中的重华殿,渐渐成了朝野瞩目的地方,而太上皇和皇帝的父子关系,也逐渐演变成一场全国皆知的人伦悲剧。

  

  李凤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悍后之一。而且其彪悍,基本属于没有任何政治头脑。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这是赵惇即位后的第四年。这一年的重阳节当天,文武百官集体上表,要求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看望父亲的宋光宗赵惇,一定要在当天去重华殿看望太上皇赵昚。面对如此大的声势,赵惇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于是他准备随顺百官的意思,在当天去一次重华殿。

就在百官都已经列队站好,赵惇也准备起驾之时,李皇后又站了出来。她借口天冷,要赵惇留下喝酒暖身,不要出门,就是想阻止赵惇去重华殿。面对这个场景,列队等待的百官都敢怒不敢言。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敢出头,时任中书舍人的陈傅良拉住赵惇的衣袖,不让他回宫喝酒。李皇后大怒,大骂陈傅良,说你还要不要人头了?陈傅良挨了骂,失声痛哭,李皇后派人问他,为什么要哭?陈傅良说:“子谏父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李皇后听后恼羞成怒,强令皇帝的仪驾回宫,群臣哗然。

这件事情传出去后,影响非常恶劣。很多官员上表辞职,表示不愿意再侍奉这样的皇帝;太学生也纷纷请愿,而街头巷尾,百姓们则议论纷纷。就这样,皇帝的家事,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

  最孝顺皇帝的结局

1194年五月,长期抑郁的太上皇赵昚终于病倒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对他有这么大的意见,以至于长时间不来探望。即使平常人家的孩子,也不至于如此不孝,何况赵惇是天子,他这样做,如何能成为天下的表率?自己当年尽心侍奉养父的事迹,儿子难道都忘记了吗?

病中的赵昚,依然期盼能看到儿子的仪驾,但赵惇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无疑更加重了赵昚的病情。到了六月,赵昚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但他的儿子赵惇依然没有出现。六月初九,太上皇赵昚在抑郁、思念和疑虑中驾崩,享年六十八岁,直到生命的终点,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还是没能见到儿子赵惇一面。

  

病榻上的赵昚,可能至死也没有想明白这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啊!

赵昚去世后,按例要举行各种丧葬活动,这些活动,照理来说,赵惇是无论如何也要参加的,但是,奇葩的赵惇,依然没有出现,史载“孝宗崩,帝不能亲执丧。”

群臣终于忍无可忍,出离愤怒了!

大臣们协同太皇太后吴氏,在赵昚的灵柩前,宣布拥立太子赵扩为皇帝,而赵惇则被尊为太上皇。荒诞疯癫的光宗朝,终于在这样一次近乎政变的活动中,被强行终止了。

  因果,不是那么简单的

宋孝宗赵昚的故事讲完了,但是,对于学习中国文化的朋友来讲,故事是完了,问题却来了:

宋孝宗对养父尚且如此孝顺,为什么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对他如此不孝呢?说好的“因果报应”呢?说好的“自己行孝、儿孙学样”呢?

嗯,这个问题,其实要展开讲,也蛮复杂的,在这里,我只想说一个观念:所谓的因果报应,不是这么粗浅和表面的;而所谓的“自己行孝、儿孙学样”,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对应的。这里面真正的原因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你如果就此否定“报应”,也可以再参考下这篇文章《你说“报应”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点击回看。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认因果,也不是鼓励大家不必行孝,我只是想说,不要用简单、教条甚至功利的心态来面对因果和自己曾经的善行。不要以为自己的善行,就“一定会”甚至“必须”在今生得到某种正面的回报,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