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档案的密存与被销毁

  原创投稿请至:historymook@sina.com

1989年,苏联开始对党和国家以前的秘密档案进行解密,苏联解体后解密工作进一步加快。被保存下来并允许历史学家们查阅的斯大林档案文献,主要是那些斯大林生前就送交给各个机密档案馆的文献。内容是1944年至1953年各个部门呈交给斯大林的文件,几乎达3万多份,其目录1994年由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同编制。

斯大林拥有独立于内务人民委员部之外的自己的秘密情报网,其秘密情报员有权查阅任何一家档案馆的材料,并采用其他手段收集重要人物的“专案材料”,这些“专案材料”构成了斯大林的机密私人档案。

  斯大林私人档案与“绝密的第17项议案”

斯大林最亲密的政治局委员——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都曾经积极参与了斯大林发动的清洗运动,但他们并不担心反映在内务人民委员部——内务部档案馆、政治局秘密档案馆、乌克兰政治局档案馆里的大量文件会被解密公布,倒是处理斯大林的机密私人档案是当务之急。

斯大林的接班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1902-1988)

斯大林在孔策沃别墅里的私人档案,是根据内务部部长贝利亚的指示,把包括办公桌、写字台和保险柜在内的所有家具都运走,为此清理走了别墅里的书信、文件等。

那么克里姆林宫里的斯大林办公室和住房的书信、文件是用什么方式被清理走的呢?

1953年3月5日的苏共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通过了17项重要决议,确立了新的领导班子,并通过了马林科夫提出的议案:“苏共中央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授权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采取措施对斯大林同志的文件,无论是正执行使用的文件还是档案文件,全部进行整理。”该项议案没有公布于众,这次会议记录的原件被注明“秘密”,并被送交给政治局档案馆保存。

这样一来,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就获得了合法授权书,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档案。

  斯大林私人档案被销毁的间接证据

关于斯大林的档案被销毁的说法,自1953年3月底起在历史学家圈子内部就流传过,但是关于这种销毁档案的行动的原因或者细节问题,谁都没有谈过,“对斯大林的档案文献进行整理”的确切日期也无从知晓。

但这方面有一些间接资料,赫鲁晓夫当年的密友阿·弗·斯涅戈夫和米高扬昔日的同事、好友沙图诺夫斯卡妞,根据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同他们私下的谈话,曾向罗伊·麦德维杰夫(本文作者之一)讲述了克里姆林宫里的斯大林私人档案遭到销毁之事。据他们讲,斯大林保险柜里的文献都是成“捆”地烧的,都没进行审阅。毫无疑问,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没有兴趣去研究斯大林保险柜里的文献内容,尤其是当他们三人都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很可能会有他们自己写给斯大林的秘密书信,以及由“特工部门”多年搜集整理的关于他们自己的“专案材料”。

  斯大林文件的进一步被销毁

“清理”完斯大林别墅和办公室里的文献之后,随后遭到销毁的就是“列宁格勒案件”(1950年9月,苏联最高法院确认列宁格勒党政领导人库兹涅佐夫、沃兹涅先斯基等4人犯有叛国罪,处以死刑。与此案件有关的二百多人被迫害,二干多人被解职的档案。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担任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他急忙从内务部调来了1949—1950年的“列宁格勒案件”的卷宗材料与贝利亚一起进行研究。多年以后澄清了,当1957年7月马林科夫被开除出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时,“列宁格勒案件”的绝大部分文献都早已被销毁了。

需要指出的是,甚至对所有的斯大林别墅都进行了文献的清理,一直没有停止寻找和销毁斯大林文献的步伐,在后来的岁月里斯大林的战友们去世后,他们手中的文献档案也都被没收充公并被部分地销毁,最先受此遭遇的就是贝利亚,1953年6月贝利亚被逮捕之后,其私人档案遭受了更为彻底的销毁。党的高层领导们害怕,这些文件中有他们的黑材料,斯大林发给贝利亚的许多命令和决议,都被扔到专门委员会点起的火堆上烧了,永远成了历史的秘密。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

1988年4月,罗伊·麦德维杰夫与原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A·H·谢列平谈话后得知,负责对斯大林档案进行大量清理的是军队中的N·A·谢罗夫将军,他是执行赫鲁晓夫本人下达的命令。谢罗夫将军早年与赫鲁晓夫一起共事多年,并享有赫鲁晓夫的完全信任,1954年曾担住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赫鲁晓夫曾授权谢罗夫销毁档案文献资料,其中有关于赫鲁晓夫本人参与大清洗运动的材料。1936—1937年间在莫斯科和1938—1941年间在乌克兰,谢罗夫都是大清洗运动的主要执行者。毫无疑问,早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就几乎完全销毁了所有的有损赫鲁晓夫名声的档案。

  销毁的原因何在?

销毁斯大林的私人文献,同时也是消灭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第一步行动。这项新的政策,有时是朝着出乎它的倡议者们意料的方向发展,很快它的制订者们就被赶下政治舞台,最先是贝利亚,随后是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最后赫鲁晓夫也步了他们的后尘。

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往来”书信、文件等,不可能采取随意处理的态度,放到斯大林办公桌上的来信和文件都是经其秘书处登记过的,所以如果带有斯大林批示的这些材料发送给了某个部门,或者拿到政治局或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进行了讨论的话,那么它们必须登记备案。每当某些材料斯大林已经不再需要的时候,他总是亲自给波斯克列贝舍夫做出批示,让把材料送到某个档案馆去——国防部档案馆、党中央档案馆、政治局档案馆或“特别卷宗馆”。斯大林收到并阅读过的那些艺术工作者和学者们写给他的绝大部分书信,都保留了下来,某些书信能在政治局档案馆里找到,上面带有斯大林的批示“政治局委员们阅读”。

1989年结集出版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彼·列·卡皮察的《谈论科学的信件》,书中刊登的1937—1950年卡皮察写给斯大林的部分书信都是根据保存在卡皮察私人档案中的副本信件结集而成的。有史料证实,斯大林确实是收到并阅读了卡皮察的这些来信,就其性质来讲不可能送到某个档案馆保存,不过也没有理由被销毁,但在斯大林私人档案中却未曾找到,而斯大林本人销毁通过其办公厅转来的某些来信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在其《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讲述了其父亲去世后,按照贝利亚的命令,孔策沃别墅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被驱散,所有东西都被迅速运走了,贝利亚“倒台”后,为恢复斯大林别墅原貌,运走的东西又运回来了。但实际上,返回来的斯大林原来的办公桌、写字台、书柜等家具里的所有书信、手稿和文件等都已被清空,它们“消失了”,只是斯大林的藏书部分地保存下来了。这也是1953年10月想把孔策沃别墅开放成斯大林博物馆但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从政府和党的领导职务上罢免下来之后,他也上交或销毁了一部分自己的私人档案。当赫鲁晓夫退休后决定要为日后留下回忆录时,他只是凭借对许多事件的记忆来讲述的,并不是依据文件来讲,他的口头讲述都用录音机录下了。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去世后,他的档案文献也遭到了“清理”。70年代初他曾出版了两本回忆录:《走斗争之路》和《二十年代初期》,它们证明米高扬手中有大量的文献档案。

1978年10月21日米高扬去世后,当时领导苏共中央总务部的康·契尔年科曾命令其助手维·普里贝特科夫,挑选嘴巴很严的那种人一起去“清理”米高扬档案文献,进行分类并列出清单附在上面,米高扬的档案分别从别墅、住宅等处运走,文献相当多,共装了三大卡车。契尔年科要求把米高扬的这些档案文献都送到他那里去。后来究竟哪些交给了中央党务档案馆,哪些被销毁,哪些归还给了其家人,无法确定。

  等待审阅的“办公文件”

毫无疑问,写给斯大林的正式文件非常之多,只有最重要的文件才送到斯大林那里审阅,这样一来,写有斯大林批示的那些文件的登记也是很重要的,但这种登记簿目前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已公布的在1944—1953年间内务人民委员部——内务部送给斯大林翻阅的文件清单,实际上是根据内务人民委员部——内务部机关的文件和登记记录编辑而成的。

有人证实说,斯大林每天都翻阅或批阅100—200份各种文件,去世前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和别墅里都堆积了大量尚未来得及翻阅的文件,甚至有的都没来得及开封。

斯大林总是对政治局会议、组织局以及各种委员会的会议都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发现的1932—1934年间“政治局会议召开前”斯大林的准备笔记就是这种风格,还应该有为其他许多会议的召开准备的笔记。1934年至1953年,斯大林基本上是在其近郊府邸孔策沃别墅居住和工作,这里存有斯大林的大部分藏书。斯大林常常在孔策沃别墅举行一些机密的会见,阅读一些他认为很重要的来信,起草信件、文章和发言稿,斯大林总是亲自撰写。但那些存放在近郊别墅的各办公房间里的斯大林的所有手稿和札记至今下落不明。

总而言之,斯大林逝世后,新的掌权者们显然害怕在斯大林的私人档案中可能发现某些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文件,但这并不是他们决定销毁斯大林档案的惟一原因。以故意隐讳的方式销毁正执行的斯大林文件和档案文献,是把死后的斯大林与国家领导隔绝开来的行动。斯大林个人崇拜在苏联曾是如此的广大,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控制通过斯大林的那些文献还能长期地存活下去。许多人都相信,斯大林的那些文献应该囊括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继续遵循的某些具体的指示、命令和遗嘱。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正是这种体系确保“列宁主义”的继续执行。在许多年时间里,都是从列宁档案中和公布的列宁与各种人们的往来信件中寻找发现那些思想,帮助斯大林在20年代下半期与左派和右派的斗争中战胜对手,尤其是与托洛茨基的斗争。

历史学家们总是惋惜那些文献的丢失,它们能更好地解释已成为过去的斯大林时代里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但是,对于苏联和苏联人民来说,斯大林文献的销毁并不是一场大损失。大量的没公布的斯大林文献的空缺,甚至使克服斯大林主义变得较为容易。

【原载《当代世界》2004年第10期 作者/[俄]若列斯·麦德维杰夫、罗伊·麦德维杰夫 王桂香编译 舒云新浪博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