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行纳粹礼被捕 这在德国到底是捅了多大的篓子?

  近日,一则中国游客因在德国国会大厦前行“纳粹礼”被捕的消息引爆了舆论。据英国《卫报》8月6日报道,警方在一份声明中说,两人面临“使用非法组织符号”的指控,在缴纳每人500欧元的保释金后被释放。

  或许在当事人看来,一个简单的纳粹礼只是个POSE,不必大惊小怪。但“纳粹”这两个字对于德国人来说,却是不能容忍的禁忌。

1970年12月7日,德国社民党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

  穷追猛打“纳粹”大半个世纪

  德国到底有多“恨”纳粹,或许只有德国人自己最深有体会。自二战后,德国政府针对纳粹的斗争就一刻未停过。

  二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纳粹德国挑起侵略战争以及对犹太人施加的暴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在1970年12月7日,德国社民党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与此同时,德国在战后起就开始坚决肃清纳粹头目。据《人民日报》报道,德国统一之前,民主德国(东德)和联邦德国(西德)都对国内残留的纳粹势力进行了彻底肃清。对藏匿在南美各国的纳粹罪犯,一旦发现,即争取有关国家配合进行追捕。据统计,从1946年至1965年,在东德共有12807人、在西德共有6115人因纳粹罪行而被判刑。

  70多年过去了,对纳粹分子的追捕还在持续。就在今年8月2日,德国汉诺威检方驳回了现年96岁的前纳粹党卫军成员奥斯卡·格伦宁的缓刑申请,这意味着他必须入狱服完四年刑期。奥斯卡·格伦宁曾志愿参加纳粹党卫军,并于1942年至1944年间在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工作。

德国法律明令禁止与纳粹相关的符号、动作,包括举手礼。图为希特勒向德国民众行举手礼。

  另外,联邦德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并“对仇恨言论及与希特勒和纳粹相关的标志符号有着严格的法律约束”。

  据环球网报道,德国刑法典86条第1款第4项规定,用于“复辟纳粹组织”的宣传品,也被禁止持有与传播。违反者也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款。包括纳粹党的万字符号、“希特勒万岁”等口号、纳粹举手礼、纳粹党党歌,都在禁止之列。

  此次两名被捕中国游客只缴纳500欧元已经算是法外开恩了。要是德国本地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早在今年7月,一位德国北威州城市Grevenbroich难民营的工作人员因上班向同事行纳粹礼,最后连工作都丢了。

  抵制纳粹 要从娃娃抓起

  除了政府层面的肃清,德国民间对战争罪行的反思也十分彻底。

  文学界率先掀起了德国反对法西斯的思想风潮。中青在线报道,曾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海因利希·伯尔一直被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文学的代表。他的《亚当,你在何处?》、《九点半钟打台球》等作品都与抵抗法西斯有关。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及其代表作《铁皮鼓》

  曾获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君特·格拉斯(代表作《铁皮鼓》)也与二战有关。他从德国人的小市民从众心理角度解释了法西斯主义为什么能在德国猖狂肆虐,借此抵制民众对纳粹历史的回避和遗忘。

  当然,从根本上帮助德国人走向正途还得归功于德国的教育。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人逐渐注意到教育在遏制纳粹思想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1978年,德国各州教育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决议,重申学校教育中应积极抵制对第三帝国及其代表人物所犯罪行的掩饰或赞扬。2004年1月生效的《柏林州学校法》更明确规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有能力坚决抵制纳粹意识形态和其他追求暴力统治的政治学说。

德国人从小便接受反纳粹教育

  欧洲时报德国版微信号道德经曾报道,在德国学校,若是有学生好奇模仿,老师会进行严肃的教育。一名英国小学生曾因在角色扮演会上,打扮成希特勒的形象,而被学校劝回家,老师对家长解释称孩子此举极度不当,希望能换掉衣服。

德国国会大厦在德国拥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见证纳粹兴衰的德国国会大厦

  这次中国游客行纳粹礼的地点对于德国人而言也十分敏感。

  德国国会大楼在德国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它见证了纳粹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迅速上台,也见证了二战后德国人对纳粹的顽强抵抗。

  1933年2月,当时的国会第一大党纳粹党尚不具备绝对多数议席,该党于2月27日在德国国会大楼纵火,事后再栽赃于共产党人,并乘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要求总统兴登堡签署《国会纵火法令》,取消大部分魏玛宪法确立的政治权利。在这一形势下,纳粹党再胁迫国会其他党派通过《授权法》,从而为纳粹党建立独裁专制政权铺平了道路。

  二战后,也是这栋大楼,诞生了一项又一项打击纳粹及法西斯主义的法令。或许也正是这一切,使得德国国会大厦成为德国人心中不容玷污的圣地。

  在德国立法机构门前做德国法律明令禁止的“纳粹礼”,这回两位涉事中国游客算是真的触碰了德国人的底线了。通过这件事也提醒中国游客,在享受旅游假期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所在国家的法律和禁忌,切勿花样“作死”。

  来源:欧洲时报网

  

  站长

站长是一名出境领队,广告投放、行业新闻投稿、文章侵权以及 导游、领队 问题咨询请联系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