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三号车马坑开展现场文物保护工作

发掘至今,郑国三号车马坑的发掘任务已完成了预期中的一半。探方南半部前后共发现4辆车,由于盗扰,车身保存状况不一。西南侧1号车车篷的东北角被盗洞破坏,局部缺失,其规格是迄今所见郑韩故城内形制最大、装饰最奢华的国君用车,即“安车”。2号车保存较好,往南向下叠压1号车右侧车轮。3号车位于2号车东侧,保存状况一般,左侧车轮遭盗扰露出埋藏其下的马骨,车舆和右侧车轮因挤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4号车盗扰较为严重,依据朽痕推测,当为车舆一部分。

  

郑国三号车马坑南半部全景照(由西向东)

  

3号车近景照

  

4号车近景照

清理表明,不仅车辆下方见有马骨,坑壁边缘围绕车身亦有分布,陪葬所用马匹的具体数量有待清理工作结束后再详加统计。探方东南角两侧壁自上而下分布有4对脚窝,间距0.32—0.48米,便于埋葬时进入车马坑。

  

东南角坑壁下陪葬马骨和脚窝

按照郑国三号车马坑发掘领队马俊才研究员的工作思路,此次发掘工作要高标准做到“四好”:第一是清理好;第二是保护好;第三是展示好;第四是公众宣传好。三号车马坑的发掘清理工作首先要严格遵循有关考古发掘规章制度,其次是要求从项目领队到参与人员都要以高度负责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公众考古与宣传贯穿考古发掘工作始终,三号车马坑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应,拉近了公众与考古的距离。伴随着车辆的不断出土,紧跟其后的是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陪葬的车辆及其构件由于深埋地下达2400多年,一旦发掘出来其原始埋藏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受周边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发掘现场虽然是在郑韩故城遗址保护厅内进行,但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对暴露于空气中的遗迹和文物造成一定的干扰,为将这种不利影响最小化,我们有目的性的采取多种保护措施。1号车的左侧车轮车毂、车牙局部中空,为防止进一步朽坏,用调和好的石膏浆灌注起到支撑作用。另外,发掘团队中有专门从事化学保护的人员。对清理出来的灰痕、漆皮、土基等不同性质的样品,选取长、宽20厘米见方的试样块,施以系列保护液在坑内做不同的实验,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其湿度、硬度、颜色等变化。经过逐步观察效果后,选定最佳溶液和行之有效的化学保护产品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做到化学保护的全程跟进和时效性。这些产品早在16年前的发掘中已应用,至今仍对车辆和组件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经过这次检验和优化相信这些化学保护材料的性能也会得到提升。

  

灌注石膏浆加固后的车轮

  

对车篷边缘灰痕和土基施加保护液

  

选取试样块

  

对车篷漆皮施加保护液

考虑到后期出土的便利,目前探方北部的清理工作从东端开始。为便于发掘和保护重要遗迹,工作人员在关键地方铺上一层泡沫地垫。

  文稿来源|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

  文稿校对|

  图片摄影|包伟柯

  文稿审核|刘海旺

  排版编辑|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