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二战中的日军比成蝗虫应该一点都不夸张,凡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当然这种事德军也常干,但是像日军这般疯狂的,恐怕也为数不多。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小国,为了将掠夺进行到底,二战时期他们制定了一项名为“金百合”的计划,组织专门人员意图对被侵占国家尽可能的搜刮。甚至在计划实施前,还在朝鲜半岛进行了“演练”:在自己的殖民地,以各式各样的“合法”的名义对整个朝鲜进行洗劫,光古墓就挖掘了2000多处。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开始大肆洗劫文人字画、古籍珍本,尤其是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宪兵队夜以继日的搜刮民脂民膏,对银行金库重点把控。曾有美国学者在翻阅大量史料后出版的《黄金武士——二战日本掠夺亚洲巨额黄金黑幕》中披露,仅仅南京城,日本人就轻而易举的抢走了至少6000吨的黄金。
黄金代表着财富,一个国家黄金的储备量的多少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有着特殊的作用。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讲就是:“没有任何其他更好的东西可以替代黄金,它具有无限的权威性。”日本人想要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其自身就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黄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日本当局为防日军中下层军官中饱私囊,因而当初在制定“金百合计划”时就规定,所有参与成员必须是皇室成员。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对南京蠢蠢欲动,在日军部队到达南京前,日本天皇裕仁委派自己的叔父朝香鸠彦替代松井石根坐镇指挥。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朝香鸠彦就开始着手“金百合计划”,这帮歹徒炸开银行库房、抢劫富商,稍有抵抗轻则一顿毒打重则当场枪杀。哪怕是早已安葬入土的先人,日军也要刨出来撬下他嘴里的金牙。
当然,不仅仅是黄金,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很多文人都曾在此留下了文化遗产。为此日本前后陆续派出近1000名日本僧侣和学者,对南京城内博物馆、图书馆进行搜刮。关于这段血泪史,在南京大屠杀亲历者郭歧的《陷都血泪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鬼子事先做过调查,一进南京城便有计划的搜索…起初他们以半买半抢的方式劫掠,后来发现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也没了耐心,就开始明抢了…黄金珠宝、古董字画,装完一车又一车,所有在南京掠夺的东西都由日本皇室成员一一清点,贴上封条运往上海,再转运回日本。”二战后,这些日本皇室成员将中国的文物纳为己有,亦或是变成博物馆的展物。”
然而时至今日,当年“金百合计划”的皇室成员不但未能接受审判,而且在战后销声匿迹,就连从中国抢来的6000吨黄金也不知所踪。有人说,在日本战败前,日军转移财物的巨剑被美军击中,早已沉入海底。也有人说这些黄金早就被日本人奉送给了美国人。可以说,不管是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快速恢复,还是日本皇族逃脱罪行,都离不开美、日之间肮脏的交易,还有那数不尽的依然流落海外的中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