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庚舜:漫话《全唐诗》

  

  唐诗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宝,它的名篇流传于世,不知吸引了多少读者;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重要诗人的集子又不知启迪了多少后代诗人。但人们并不满足于这些,正像看到海湾风光还想遨游大海一样,人们渴望能够读到一部包括了全部唐诗的诗歌总集。清代编辑的、闻名中外的《全唐诗》就是这样的书。

  《全唐诗》的巨大规模,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在《全唐诗·序》中作过介绍。他说全书收录唐代“二千二百余人”的“诗四万八千 九百余首”。说得更准确点,这部书实际上包括了唐五代三百五十余年间的 诗、词、谣谚。在唐、宋、元、明、清五个大统一朝代中,这是今天能够见 得到的唯一一部断代诗歌总集。它为我们阅读、研究唐代诗歌、唐代文化艺 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全唐诗》除目录外,共有九百卷。第一卷至第九卷是帝王后妃、皇室 诸王及公主宫嫔的作品。第十卷至二十九卷是乐府诗(不包括新乐府诗)。 第三十卷至七百八十七卷为历朝诗人(从宰相到无名氏)的作品,基本上以 时代先后的顺序排列,即“以登第(指参加进士、明经等科举考试被录取) 之年为主。其未登第及虽登第而无考者,以入仕(指初次做官)之年为主。 处士则以其卒年为主。若更无卒岁可考,则就其赠答唱和之人先后附入。其 他或同赋一体,或同应省试,并以类相从”,不用初、盛、中、晚的笼统编 法(《全唐诗·凡例》)。最后的一百一十三卷,有的按作品的特殊形式、 特殊内容、特定的性质分类,有的按作者特定的身份分类,如联句、逸句、 名媛、僧、道、仙、神、鬼、怪、梦、谐谑、谶证、谣谚、酒令、补遗、词, 等等。

  全书小传对多数诗人作了简介,如刘希夷传说:“刘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 词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 为时所称赏。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又如张旭小传说:“张旭,苏州吴人。 嗜酒,善草书,每醉后号呼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 为神,世呼为‘张颠’。初仕为常熟尉。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 而得笔法意。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乃尽其神。时以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及裴 旻舞剑为三绝。诗六首。”言虽简略,也可帮助读者了解诗人。

  总之,通过《全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坛上空群星灿烂的景象, 可以感受到有出息的诗人的创造精神,可以了解诗歌的各种形式、各种题材、 各种主题、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可以看到整个唐诗所反映的广阔社会生活 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至于它们的局限和创作上的经验教训,读者在浏览和精 读中,借助比较和分析,也不难发现。

  《全唐诗》的成书,来之不易,它是经过几百年的长期积累和努力才得 以实现的。宋人《万首唐人绝句》、《分类唐歌诗》等已开始了唐诗的汇总 工作。《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唐诗纪事》和众多的唐诗别集的整理 刊行,在客观上也为编纂总集准备了条件。到明代,唐诗的整理研究出现了 高潮,总集的编辑步入了新的阶段,胡震亨《唐音统签》一千三百三十三卷,集中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成果。清初,季振宜用力编纂的《全唐诗》(又称《唐 诗》)共七百一十七卷,成就也很大。康熙时清政府任命彭定求、杨中讷等 十人修纂的九百卷《全唐诗》就是以胡、季二书作底本的。

  《全唐诗》的编纂虽有所本又力求其全,但也不是有文必录的,编者对《唐音统签》、《唐诗》的材料做过一番增删订误的工作。如唐人诗集以外 的逸诗,“或见于他书,或传之石刻”,编者便“旁加搜求,次第补入”(《全唐诗·凡例》)。《唐音统签》收有道家符咒、佛家偈颂二十八卷,编者判 断它们不是诗,便毅然删去。其他出于伪托的诗(如《册府元龟》所收李渊 赠李世民诗)、误收前朝的诗(如刘长卿集中的《昔昔盐》实为隋代薛道衡 诗)、误以诗题作姓名的诗(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误为高密《公主挽词》),一经编者发现,都得到了改正。至于诗歌字句的异同,互见的诗篇, 编者根据各种版本作了校注,可供读者参考。

  《全唐诗》的编纂历时不足两年,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编者们的水平, 这部书还存在漏收、误收、诗篇重复、作家重出、排列不当、小传小注错误 的问题。特别是从总集的角度来要求,它的“不全”的缺点是很突出的。如 李绅《莺莺歌》,《全唐诗》仅收入第一段,实际上《董解元西厢记》中还 保存着另外三段,编者没有发现。又如韦庄《秦妇吟》和初唐王梵志诗,长 期失传,直到敦煌石室被发现才重见天日,《全唐诗》编者更无从辑补。随 着研究的深入和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人们发现漏收的唐诗很多。长期以来, 对《全唐诗》作辑补的有日本上河毛世宁的《全唐诗逸》(已附入中华书局《全唐诗》)、王重民的《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中华书局已汇编为《全唐诗外编》)。 其他方面的考订工作成果也不少。

  《全唐诗》康熙时已有精刻本,以后又出了石印本(上海同文书局印行)。

  现在通行的是建国后中华书局排印的《全唐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