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婧:中央情报局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评估与美国政府的应策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军队不断在中印边界滋扰生事,并在1959年支持西藏叛乱的同时,公开向中国政府提出全面的领土要求,于1959年8月制造朗久事件、10月制造空喀山口事件,使中印关系迅速恶化。1961年11月,尼赫鲁在总理办公室召开重要会议,确定在中印边界推行“前进政策”,随后印方全线向中国境内推进。对此,中方提出抗议,但印度仍一意孤行,继续在我所控制的地区建立多处哨所和据点,并多次对我边防人员进行武装挑衅。1962年9月21日凌晨,印军首先向中国边防部队开火。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宣称:“印度政府的政策是把中国部队从东北边境特区赶出去,不管要用一天,一百天,一千天的时间。”[1]393为了打击印军的疯狂气焰和侵略行动,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20日,中国军队开始自卫反击作战,印军大败。尼赫鲁首先向苏联求助,但此时苏联正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无法脱身,故拒绝了尼赫鲁的请求。尼赫鲁旋即向美、英、加等西方国家求助。对于中印边界的大规模冲突和尼赫鲁的求助,美国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而立即作出回应。关于中印边界研究成果很多,然而关于美国对中印边界冲突反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尤其利用美国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资料进行研究的尤显缺乏,故笔者拟在这方面有所揭示①。

  一

  从1962年10月22日起,美国国务院指责中国“侵略”,对印度表示非常同情,并宣布会考虑印度的援助要求。2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授权驻印大使加尔布雷思宣布,美国承认麦克马洪线是“一条传统的、基本上被接受的国际边界,美国完全支持印度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2]351。为了巴基斯坦能够在中印冲突时保持正确的政策,国务卿腊斯克告诉阿尤布总统,中国的行动威胁了整个次大陆的安全,巴基斯坦应保持边界平静,“必须避免采取增加印度困难的行动”。肯尼迪还亲自写信给阿尤布,向巴方保证对印度可能的援助仅仅用于对抗中国,要求巴基斯坦向印度保证不会趁机采取军事行动以使印度腹背受敌[2]359。美国还迅速向印度政府提供了有关中国的军事情报,与印度建立密切的情报交换关系。同时,华盛顿表示,只要印度提出要求,美国愿意用军事援助方式(无偿援助)提供武器装备。27日,印度驻美大使向肯尼迪递交了尼赫鲁的信,在信中尼赫鲁正式要求美国紧急提供军事装备。但是,印度大使要求肯尼迪在回信中不要提及军援问题,因为新德里还在考虑以现金购买的方式购置美国武器[2]352。从11月3日起,美国就开始向印度紧急空运武器弹药及通讯装备。

  同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卡尔·凯森给肯尼迪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由国务院、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共同磋商的《关于中印边境当前活动和未来发展的评估报告》,通过对当前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形势以及美国与西方国家援助行动的回顾和分析,认为当前中印边界形势使印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打击了印度不结盟政策的核心,印度已向西方寻求援助以满足其军事需要;西方与印度密切关系的发展又造成巴基斯坦几乎创伤性的反应。这种情况使美国“既看到了危险又看到了机会”。根据这份评估报告,至11月3日为止,除已经提供的军事供应外,美国方面所采取的行动还有:让巴基斯坦明白当前与印度关系变化的机会;已经公开表明美国承认“麦克马洪线”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中印边界;正在将有关中国的情报转交给印度。报告通过对当前情势的分析,为美国决策者提供以下建议。1.美国不得不与印度确定一种新的关系,希望印度重新定义其不结盟政策,但并不指望印度会抛弃这一政策。尽管印度被迫重新审视与苏联的关系,但美国希望印度将力图避免作出进一步限制苏联援助的任何事情。2.美国将不得不设法保护其在巴基斯坦的特殊利益和保持巴基斯坦同西方的密切同盟关系。3.美国必须设法了解印度的军事目标,以决定美国和西方要准备援助的范围。4.美国将必须考虑鼓励印度的周边国家努力反对被带入共产党中国的势力范围。5.美国需要考虑将印度可能从国际责任中撤出看成是在共产党中国进攻影响下印度国内观点的重新定位。6.美国必须细心考察这些形势对中央条约组织(CENTO)和东南亚条约组织 (SEATO)的影响[2]363-368。11月5日,美国驻巴大使麦考诺基与阿尤布会谈,阿尤布认为美国有权利给印度提供武器,但抱怨美国对巴施加压力,强调巴基斯坦人民的耐心是有限的,并要求美国敦促印度与巴建立友好关系。麦考诺基向阿尤布强调共产党中国对整个次大陆的严重威胁,敦促阿尤布向印度表示同情,但阿尤布对尼赫鲁表示怀疑,他认为印度必须首先改变态度。巴基斯坦对美国援助印度政策的态度不得不引起美国当局者的关注。

  1962年11月9日,美国国家情报部门做出了一份特别评估报告《中印冲突的短期展望与启示》② (SNIE 13/31-62)[3],指出:随共产党中国对印度北部边界的攻击,中印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严重的军事冲突,战斗似乎要继续下去,但至少在近期双方冲突将基本保持在争论的边界之内。这场冲突使印度的对外看法和国内看法都发生了对西方有利的改变,而苏联在印度的威望减少了。不过,印度同样不可能放弃不结盟政策,并且由于大规模经济发展计划的需要,印度将继续同时向东西方求助。在巴基斯坦方面,巴基斯坦将做出反应,反对西方大规模帮助印度实现军事现代化和重新装备印度的军事组织。

  对于中印边界冲突危机的发展和冲突的维度,报告认为,自1958年中印边界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以来,由于印度的一系列行为激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对,但北京的行动还是克制的。从10月20日起,中国开始在东北边境特区大规模地攻击印度军队并占领重要地区。在冲突地区,中国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中国军队掌握了主动权,他们拥有训练有素并装备有合适的武器。美国对印度军队的大部分援助,尤其东北边境特区的援助受到限制,几天的空投和港口运输也都受到了限制。然而,由于中国的前进和印度的撤退,北京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少。中国的目标可能是要在东北边境特区占有更多的地区,以便加强他们的军事地位,或利用它们作为将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当前印度的战略是在整个冬天抑制中国的前进并为春天的反击做准备,最后将沿着整个边界建立起他们的军事力量。

  关于未来局势,报告认为,中国要求结束当前的冲突,并提出双方都从1959年11月7日的控制线后撤20公里。由于这将导致印度再次对中国在拉达克地区的宣称做出让步,双方似乎不会在近期达成协议。除非达成一项政治解决,否则在拉达克地区和东北边境特区的战斗肯定会继续下去,明年春天的冲突可能会卷入更大规模的军队。印度可能不会在他们宣称的领土外进攻,但共产党中国更大规模的袭击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如果印度通过努力重新获得了失去的领土,在东北边境特区甚至在拉达克地区的战斗将大大扩大。但从长远来看,北京无论如何不会要求占领印度,中方可能会越过东北边境特区使当前冲突扩大化,或者试图在拉达克地区取得更大意义上的胜利。印度请求西方的军事援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抛弃了不结盟政策,这只表明印度作出了与西方交好的姿态。在印度国大党内亲西方的因素正在加强,由于越来越倾向西方,印度的军事力量可能会加强。印度共产党中温和的民族主义者已经采取了对抗北京和莫斯科的立场。

  关于巴基斯坦可能的反应,报告认为,巴基斯坦对于西方对印度援助感到十分痛苦,因为在巴基斯坦看来,西方对印度实施军事援助的积极和热心严重损害了巴基斯坦的利益。他们也将这看作是对巴美联盟的否定。巴基斯坦认为,印度不会在正常情况下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现实”的协商,而印度当前的困难为找到一个可接受的克什米尔问题解决办法提供了唯一的希望。另外,巴基斯坦认为印度军事力量的加强是对其自身安全的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不愿意给予印度任何公开的援助。关于苏联的选择,美国国家情报部门认为,“中印边界冲突的扩大使苏联面临困难的选择”。后斯大林时代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与中立国保持友好关系,印度在这一政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苏联在中印冲突中积极保持外交中立,甚至为对抗中国向印度提供军用运输机,都激起了中国的愤怒。北京扩大战争,尤其是在中苏在古巴问题对立之时向莫斯科施加了压力。至少在这个时候,苏联是不愿意支持“兄弟般的中国”来对抗“友好的印度”,苏联当前的目标可能是希望尽快解决冲突[3]。

  美国官方对当时形势的估计基本上是客观的,印度面临的危险和印度政策的变化,巴基斯坦可能的反应与苏联的两难,都促使美国政府在冲突期间采取谨小慎微的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中负责南亚事务的科默尔指出:“巴基斯坦正在经历一场真正的情感危机”,“我们应该对他们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我同样强烈地力劝不要表明我们的立场”。11月12日,阿尤布致信肯尼迪说明印巴边界形势,认为中国的意图是有限的。他抱怨美国的施压,指出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威胁仍然很大,并强调巴国内公众的观点将影响政府决策。在肯尼迪总统与巴基斯坦大使的会谈中,肯尼迪对阿尤布来信中的估计表示异议,认为中国的意图是不确定的,强调美国关注中印边界冲突,强调美国反对共产党中国在亚洲扩张的立场,认为“当中国试图在亚洲扩张势力时,美国不能袖手旁观”[2]375-377。13日,加尔布雷思向肯尼迪就印度当前形势和他的想法与判断作出了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印度政府目前处于混乱之中”,他认为中国的意图是“向印度和亚洲国家表示他们在军事战斗中的优越”,因而可能有一场大冲突。“印度人一直低估中国的意图,有时我们的评估也影响了他们”,他建议,“我们应该更严肃地采取某种行动”[2]380-383。1962年11月14日,美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互换了在华盛顿签署的外交照会,确定了美国自11月3日以来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正式基础[2]384。

  由于美国和西方援助的确保,尼赫鲁的气焰更加嚣张。11月14日,印度在东段边界地区发起新的军事进攻,中国不得不进行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作战。16日,肯尼迪于国务院和国防部召开了关于对印度军事援助的会议,主要讨论了与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合作援助印度的议题。同时,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卡尔·凯森在给肯尼迪的备忘录中指出,中印边界冲突的继续对于美国来说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可能为美国政策目标服务,即使不结盟国家的外交政策发生转变,改善印巴关系,阻碍中国在亚洲的威望和势力扩张;另一方面也可能大大增加美国的开支,而且会影响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美国应该如何行动,必须考虑这些问题并作出决定[2]387。加尔布雷思在17日给国务院的电报中提议,有必要对英美目标和中印两国的目标进行评估,不能改变对中国的政策立场,也需要限制美国对印度的援助。加尔布雷思建议印度必须考虑同巴基斯坦的关系问题。腊斯克在回信中肯定了这一点,认为“必须要求印度领导人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对印巴关系作出一个全新的重估”[2]387-391。

  在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大获全胜,而印军全线溃败,这使得尼赫鲁几乎丧失了判断大局的能力。19日,尼赫鲁在未同内阁磋商的情况下两次致信肯尼迪,说“局势真正令人绝望”,呼吁美国紧急向印度派遣12个中队的超音速战斗机,并提供先进的雷达和通讯设备。他请求在印度空军未完成训练之前,先由美国飞行员驾驶这些飞机作战,以保卫印度的城市③。尼赫鲁还要求美国提供两个中队的B-47中程轰炸机,由印军驾驶轰炸中国境内基地和机场[5]186-197。这实际上是要求美国派空军到印度与中国直接交战。肯尼迪政府对印军的迅速失败深感震惊。在19日举行的美国部长级会议上,肯尼迪决定先让助理国务卿哈里曼带团赶赴新德里弄清印度当前的形势、计划和能力以及尼赫鲁的想法。同时,紧急调遣12架C-130大型运输机,为印军增援和抢运物资[2]397-398。

  在肯尼迪政府中,国务卿腊斯克对于援助印度较为消极。11月19日,他在同总统讨论中印危机时说,他怀疑印度以后会与中国进行谈判,双方可能达成某种“交易”。对于尼赫鲁的请求,腊斯克认为,尼赫鲁在要求美印无限制合作,以对付中国对印度的入侵,这实际上已要求同美国结盟,但问题是印度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根据这种条件面对局势,腊斯克说,在印度没有公开澄清它的不结盟政策之前,美国不可能考虑直接参战。在派遣使团赴新德里考察的成员上,腊斯克希望看到英国担任领导,他认为,美国应该让英国在援印问题上起主要作用,“我们越是站到前面去,我们就越是把莫斯科推向北京”[2]400-401。在印度的外交努力上,腊斯克也建议印度切实与巴基斯坦合作、动员英联邦国家援助、向联合国求助和动员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支持,而美国不应该直接卷入冲突之中,腊斯克担心这样会迫使莫斯科支持北京,因而美国的官员将边界战争看成是既能巩固印美友谊又能加剧中苏不和的工具[4]287。腊斯克认为,中国在印度的目标是有限的,但中印冲突是美国使中苏分裂深化的天赐良机。

  此前,美国对中苏关系中的争论和不和已有较深认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权威和控制》(NIE10-61)④、《关于苏联和共产党世界政治发展的评估》 (NIE11-5-62)⑤、《中苏争论的新阶段》⑥和《对苏联外交政策倾向的评估》(NIE11-9-62)⑦这几份中央情报局的评估报告都反映了美国对中苏争论的认识。1962年11月23日,哈里曼在新德里对尼赫鲁说,美国并不打算要印度加入西方军事联盟。所以,对印度来说,最好是保持与苏联的良好关系。哈里曼在回国后向肯尼迪的汇报中建议:“美国不应谋求印度与美国或西方建立正式的联合。西方正式的担保可能会消除印度的努力,并且迫使它与苏联关系的破裂,致使苏联与红色中国更为接近。”[2]426-427 11月30日,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提出了题为“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文件,认为:美国要努力避免采取“或是会减少目前及将来对中国的压力,或是会迫使中国与苏联回到密切联系中去”的行动。 12月,美国决定,不再阻挠印度采购苏联米格飞机。在反驳英国的不同意见时,加尔布雷思说,莫斯科希望避免长期夹在中印之间,而米格机是让苏联继续挂在印度的鱼钩[5]186-197。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对印政策出现了矛盾,一方面美国希望印度进入西方阵营,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印度与苏联断绝关系,致使苏联与中国接近。

  二

  在中国第二次自卫反击战胜利后,中国政府于11月20日发表声明,宣布单方面全线停火,并从12月1日起,将中国边防部队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印度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停火。但是,美国仍然认为中印对抗为促成印巴和解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应该抓住。腊斯克认为,中印边界冲突不仅仅是一场边界之争,即使它以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法结束了,这场冲突使次大陆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一个新地区,腊斯克仍然幻想能够促成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并且与巴基斯坦联合起来[2]406-407。哈里曼与尼赫鲁先后会谈四次,尼赫鲁表示,中国已成为印度长期和主要的敌人,印度将尽其所能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付中国,要求美国为此提供援助[2]414-417。但美国更想知道它能为印度提供什么样的支持。美国认为,“惟一有效的防御是印巴在次大陆的联合防御”[6]329-330。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11月25日,肯尼迪指示哈里曼访巴时要让阿尤布清楚知道美国的立场,“次大陆已经成为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进行对抗的新领域”,巴基斯坦也必须承认这一事实,承担起它与西方的联盟义务。肯尼迪威胁说:“如果巴基斯坦在我们帮助印度对抗共产党中国时进一步靠近中国,它就会损害对整个自由世界的严肃承诺。”[5]186-197哈里曼使团访问的总结报告指出,印度的外交和宣传努力一直很无能,美国和英国应该谨慎地提供支援。美国不应试图与印度进行官方的结盟,因为正式的担保将会迫使印度与苏联破裂,使苏联与中国更加接近。

  12月8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附属委员会建议,在未来两三个月内继续美国援助印度的计划,但总费用控制在6000万美元范围之内,美国应尽可能地同英国、英联邦国家和其他国家对半分担援助总费用1.2亿美元。负责南亚事务的科默尔领导的一个特别小组委员会的报告强调,美国的战略利益应该是“保持高强度的中印摩擦”,同时又“防止它蔓延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科默尔报告指出,美国对印度的“过分承诺”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国会可能不予支持、可能卷入中印战争以及巴基斯坦的反对。美国影响事态发展和实现其计划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持续和活跃的中国威胁才能迫使”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进行妥协。但报告承认,中国已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正在很有策略地脱离危机。报告提出了三项建议:第一,让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出面担任主要角色;第二,给印度的防空提供某种援助;第三,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要有非常巧妙的策略[5]186-197。然而,事与愿违,英国对次大陆整体防御的态度很消极。12月13日,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写信给肯尼迪说:“一种有意义的防御,不管是多大规模,只有在被当作印巴联合防御整个次大陆的计划才会有效。”麦克米伦指出,英美的目标是要印巴双方同意联合防御南亚次大陆,但即使他们达成了妥协,这两个国家可能也没有军事和经济能力建立真正的防御。他说,必须使印巴两国缔结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那样中国人就会像俄国人一样,在进行大规模进攻前三思而行,因为他们不能确定那样做是否会引起核报复”[2]430-437。

  1962年12月14日,美国国家情报部门又根据当时形势对中印边界冲突做出另一份评估报告《中印冲突:展望和启示》⑧(SNIE13/31-2-62)[7],这份评估报告分别对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苏联的未来政策进行了评估。

  第一,关于印度。1.印度的内外政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中国方面制约。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印度国内所有的观点都表现出对北京的敌对和背信的愤恨。人们对从美国和英联邦获得同情与援助普遍表示满意,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印度能保持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西方的。2.紧随着梅农的下台,印度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更实用主义而且更亲西方的态度。这些更年轻更有活力的政治家们为了国家安全,可能或多或少都准备比尼赫鲁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在军费开支上,在与美国的合作以及与巴基斯坦的妥协上,他们也将更少地倾向于容忍共产主义在印度的活动。3.此刻印度正处在民族主义热情之中。在当前形势下,至少一两年内印度似乎不会因要解决问题同北京进行认真的协商。更确切的是印度将加强军事能力和国家的整体实力,至少在一个时期内印度会试图避免损害其国家军事态势的新冲突,更长一段时间之后印度可能才认识到成功取得他们所有的领土要求的困难程度并开始进行协商。4.伴随着为了增强国家所需要的代价,印度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长期战争带来的不满,一些要在战斗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挫折,还有对于西方援助的速度和范围的不满。印度也会出现普遍对中立主义下太平盛世的向往,继续希望苏联能在某种形式上抑制中国,并且不愿意付出改善印巴关系的代价。尤其是尼赫鲁,他既犹豫不决又死不妥协。5.然而,我们认为印度将出现一个意义深远的改变,虽然印度对“英帝国主义重现”的害怕并没有在一夜之间消失,但作为英联邦成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与英国联系的加强实际上更为确定。通过对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世界其他地区侵略角色有更多的了解,印度转而求助于美国的信心将会更加鲜明。

  第二,关于中国。1.北京将仍然决定在他占领的领土上维持战略重地,主要是拉达克地区的阿克赛钦高原,并且表明它不会被其虚弱的领国——印度所阻止。同时,北京在国内避免了与印度进行战争的公众压力,也可能希望避免迫使印度完全转向西方的情况出现。北京在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和活力之后,现在可能希望表明它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有侵略亚非世界的意图。2.尽管中共在任何时候都有在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重新进攻的能力,我们还是认为他们希望避免继续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然而,如果印度试图依靠武力重新建立他们失去的哨所,北京肯定将很快作出反应。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双方正采取行动在边境地区增强他们的军事能力。因此,即使一个很小的事件都可能迅速激起另一场战斗,并且至少会与这一年10月和11月发生的战斗具有同样大的规模。

  第三,关于巴基斯坦。1.巴基斯坦的领导人十分清楚印度与西方达成利益上的一致会破坏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同时,他们认为,当前中国对印度的压力和印度实际上对西方的完全依赖给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尽管印度同意协商克什米尔的归属权,巴基斯坦领导人仍然对印度做出协商的可能性深表怀疑。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认识到,任何解决方案将要求双方在政治上做出国内不受欢迎的让步,并且不能坚持巴基斯坦的所有要求。然而,阿尤布的活动余地最近已经被巴基斯坦国内的一种强大的反西方和反印度思潮限制。2.无论印度的态度是否将取得有效的改变,克什米尔问题得到解决的可能性仍然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印度的大部分军队被调遣到巴基斯坦边境驻守,另一方面尼赫鲁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承诺表明他比以前更加积极。不过,印度对任何有重大意义的让步的积极性将受到两种情况的影响,即印度对于中国政策理解的敏锐程度和美英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维持压力的程度。3.除非在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上能取得进展,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如果在这些情况下,西方仍向印度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巴基斯坦将采取一个更加反对西方的立场,这种强大压力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机会,而巴基斯坦与美国的联盟则将处于危险之中。

  第四,关于中立阵营。总的来说,在中立阵营中,与印度合作的其他亚非国家显然已经不能集结起来支持印度。这些国家首先希望防止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他们已经觉得有义务帮助结束敌对状态。当和平解决冲突的请求必将继续从不结盟国家出现时,这些请求却似乎不会对印度或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至少有一些中立国家可能认识到中立主义并不能保护印度不受共产党中国的袭击,苏联是不愿意或者是不能阻止这个袭击的,并且认识到西方确实准备援助这个被围攻的中立主义者。尽管其中一些中立国可能对美国采取较少的批判态度,但他们(如果有的话)也不可能抛弃基本的中立主义立场,除非他们自己处于直接威胁之下。

  第五,关于苏联。中印边界冲突已经使苏联与印度的关系更为复杂,并且使它与中国的困难更加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直接的目标将一定是保证冲突尽早解决。然而,除此之外,苏联将重视与印度保持亲密的关系。当在印度军事上建立持续影响的机会消失的时候,苏联将继续提供一些军事装备,保持与印度的经济联系,并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给予支持。

  第六,关于西方。印度正在发生的改变将继续给西方提供新的机会。至少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新德里将比以往更易受美英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领域。这些机会也将给他们带来新的问题。印度重新苏醒的民族主义热情和对军事羞耻的报复可能导致它进行超出其能力之外的大规模进攻。如果西方不愿卷入支持一个漫长的军事行动中,其结果可能是印度人对西方的醒悟。

  这份评估报告给美国当局提供了一个政策指导,形势要求美国当局行动倾向于谨小慎微。对于当前形势,参谋长联席会议对美国军队的任何调防感到不安,国防部想增加新的军事援助方案费用但难以向国会作出解释,政府中有一些人唯恐美国陷入一场大规模中印战争之中,另外一些人害怕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受损,种种情况为美国期待把英国推到前面提供了基础。但从麦克米伦的信中可以看出,英国的态度也是小心谨慎的,而且表现出的危机感更少[2]434。但美国仍然相信当前这个促成印巴和解的机会不容错过,因而积极与英国协商。12月 20日,美英两国在巴哈马群岛首府拿骚举行首脑会谈。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邦迪在会谈中说,伦敦工作组建议提供六个山地师的装备,改进印军空运能力,在现有机型的范围内帮助印度提高空中战斗能力;建议派专家小组去印度了解雷达和通讯设备情况,英美还可以派四个中队的战斗机到印度。但邓肯·桑兹认为,惟一有效保卫印度的办法就是让印度进入西方防御组织的保护伞之下。美国驻印大使加尔布雷思承认,印度建立独立的防空体系代价昂贵,美英联合提供战斗机将是一种威慑力量而不是保护力量。这个计划比印度建立独立防空体系更为便宜,而且巴基斯坦容易接受。但桑德斯认为,在西方给印度大规模军事援助、克什米尔问题不能解决、中国又撤军的情况下,向印提供防空援助,巴基斯坦将退出中央条约组织,会出现灾难性后果[2]449-452,456。

  麦克米伦似乎比美国人更敌视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强调要考虑巴基斯坦的反应。他说:同往常一样使他担忧的是,“我们可能在支持找麻烦的人,如尼赫鲁和梅农,而抛弃支持我们的人”;“钱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向巴基斯坦解释我们的行动。我们应该首先告诉他们我们的想法,看看他们如何反应”;“我们必须让他们面对克什米尔的现实。从长期看他们依赖西方。在短期内他们可以得到西方的援助,但条件是他们必须解决克什米尔问题”[2]452-453。尽管肯尼迪希望援助印度,但还是听从了麦克米伦的观点。最后,拿骚会谈决定:为了帮助印度装备六个山地师,美国和英联邦国家各自承担6000万美元紧急军事援助,防空援助问题暂时搁置;西方将放慢援助速度,以便敦促印度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如果印巴达成妥协,西方将为南亚联合防御提供长期军事援助[5]186-197。

  1963年上半年,印巴两国在美国的斡旋下进行了六轮谈判,却并未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有实质性的进展。随着中印边界形势的逐渐平静,美国失去了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兴趣。危机时期,印度曾提出1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要求,美国应付了一阵后也就没有下文;印度希望美国提供空中保护,而美国只提供了一些雷达设备;印度还期望美国提供先进的军工设备,最后它只得到几条二手的弹药生产线;美英提出对印度的1.2亿美元军事援助到1965年完成了0.9亿,剩余部分后来也取消了[8]49-69。尽管美国视中印边界大规模冲突为解决印巴矛盾、提高次大陆联合防御能力的一次绝好机会,但是由于美国对印巴固有矛盾认识不够,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认识不足,也不愿放弃断绝印度与苏联之间往来以便扩大中苏分歧的期望,同时也受到其他方面条件的制约,这样在政策预期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实施相互矛盾,因而美国并没有从中印边界冲突中获取多大好处。

  注释:

  ①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著《印度对华战争》,陆仁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王宏纬著《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版;S.A.Hoffman,India and the China Crisi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Robert J.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the United States,India and Pakist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Xuecheng Liu,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 and Sino-Indian Relations,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4; S.Mahmud Ali,Cold war in the high Himalayas:the USA,China,and South Asia in the 1950s ,Richmond,Surrey:Curzen Press,1999等。另外,戴超武的《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则详细阐明了苏联对中印冲突的反应和政策。关于美国政府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国内已有蔡佳禾的《肯尼迪政府与中印边界冲突》(《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王琛的《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史学月刊》2002年第 1期)、郭尚鑫的《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美国的反应》(《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等文章发表,他们主要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等资料来分析美国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而对中央情报局解密文件则尚少利用。中央情报局于2004年解密了一大批档案文件,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系中印关系的,而美国政府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依据美国情报机构相关情报的收集和对情报的评估与预测,所以关于中印边界冲突问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文件应该予以重视。

  ②这份评估报告是2004年6月解密的。它是由中央情报局长递交,由中央情报局、国务院情报组织、国防部、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和国家安全局共同参与评估的一份报告,报告全称为:Special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umber 13/31-62:Short-Term Outlook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ino-Indian Conflict.

  ③尼赫鲁写给肯尼迪的两封信都没有解密,只是在Gopal所著的《尼赫鲁传记》中总结了这两封信的内容,参见FRUS,1961- 1963,vol.19,p.397.

  ④报告评估时间是1961年8月8日,2004年5月解密。

  ⑤时间是1962年2月21日,1994年4月解密。

  ⑥时间是1962年2月26日,1997年1月解密。

  ⑦时间是1962年5月2日,1999年6月解密。上述四份评估报告都详细地说明了美国认为中苏争论已经达到一个新阶段,中苏矛盾越来越大,但是报告并不认为中苏会马上公开分裂,所以美国根据这些评估报告,试图利用中印边界冲突这一天赐良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⑧这份评估报告是1996年8月19日解密的。它是由中央情报局长递交,中央情报局、国务院情报组织、国防部、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和国家安全局共同参与评估的一份报告,报告全称为:Special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umber 13/31-2-62:the Sino-Indian Conflict:Short-Term Outlook and Implications.

  上一页1下一页跳转分页阅读

  原文参考文献:

  [1]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2]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61-1963(简称FRUS).Vol.19.Washington D.C.,1996.

  [3] CIA FOIA-SNIE 13/31-62:Short-Term Outlook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ino-Indian Conflict [DB/OL].,2006-05-26.(或http://www.foia.cia.gov/browse_docs.asp? doc_no=0001098221&title=SNIE+13/31-62+-+SHORT-TERM+ OUTLOOK+AND+IMPLICATIONS+FOR+THE+SINO-INDIAN+CONFLICT&abstract=&no_pages=0018&pub_date= 11/9/1962&release_date=6/9/2004&keywords=CHINA|NIE|MILITARY+POLICY&case_no=DS-2004-00001©right= 0&release_dec=RIPPUB&classification=U&showPage=0001,2006-05-26.)

  [4] Robert J.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The United States,India,and Pakistan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5] 蔡佳禾.肯尼迪政府与中印边界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86-197.

  [6] Roger Hilsman.To Move a Nation:the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ohn F.Kennedy [M].New York:Doubleday,1967.

  [7] CIA FOIA-SNIE 13/31-2-62:The Sino-Indian Conflict:Outlook and Implications.,2006-05-26.(或http://www.foia.cia.gov/browse_docs,asp? doc_no=0000183861&title=THE+SINO-INDIAN+CONFLICT:+ OUTLOOK+AND+IMPLICATIONS&abstract=(VERSION+OF+MORI+98309) &no_pages=0009&pub_date=12/14/ 1962&release_date=12/17/1996&keywords=SOVIET+UNION|USSR|CAMP|RELATIONS|COMMUNIST+CHINA| CONFLICT|INDIA|PAKISTAN|NEUTRALIST|OUTLOOK|SINO-INDIAN|IMPLICATIONS&case_no=EO-1993-00513©right= 0&release_dec=RIFPUB&classifiction=U&showPage=0001,2006-05-26.)

  [8] Stephen P.Cohen.U.S.Weapons and South Asia:A Policy Analysis.Pacific Affairs,Vol.49,No.1 Spring,1976:49-69.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