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让世人认识了一个位于苏州市的小寺庙---寒山寺,这首诗直到现在还是小学课本中一篇必不可少的读文,相信许多人都对他耳熟能详吧!在这首诗问世之前这座寺庙的名声不算太大,在庙宇林立的江南地区这样的寺庙有很多,所以没有点什么特色是很难让世人熟知的。
这座寺庙建于南朝,大概也就是在公元五零二年左右,建立之初它的名字叫做“妙利普明塔院”。之后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才根据寺院中的两位高僧的姓名将它更名为寒山寺,千年岁月里它先后遭受了五次(一说为七次)火灾,最后一次重建则是在清朝的光绪年间。由于几次损毁,寺内的一些珍贵文物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所以即使这座寺庙的年代久远,但是由于其文物价值较低,所以,最终也没能进入到中国十大名寺中。
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寒山寺亦处危境,香烟稀少,门庭冷落,收入无着,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将原藏经楼略事修葺,易名为霜钟阁。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
当年张继所题刻的石碑成为了这座寺中文物价值最大的东西,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些日本侵略者对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他们每到一处就要将当地的一些珍贵文物运回日本国内,如果是那些东西体积太大或者是太重的文物他们就地捣毁,这样的行径也给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枫桥夜泊》这首诗在日本的名气也不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传说诗人张继去唐时首都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所以,当时的日本天皇直接给侵华日军下令,要求务必将那块石碑运回国内供他赏玩。
这些狡猾的侵略者知道这块碑的名气很大,如果直接掠夺可能会激起反抗,于是,他们决定以举办一场展览会为由将石碑弄到手,归还的时候再制作一个假石碑送回去就万事大吉了。当时寺中的主持静如大师听到要将石碑拉去展览的时候就对日本人存有戒心了,他以日子不宜为由将那些前来索要石碑的日本人支走,心想,这样一直推脱也不是个长久之计,但是也不能跟他们硬碰硬。
于是,他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找到当时十分著名的石刻大师钱荣初帮忙雕刻一块假石碑,主持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告知这位石刻大师,大师听后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并且分文不取。但是,最终这件雕刻假碑的事件被当地的一个汉奸发现了,他将这件事情迅速报告给了日本宪兵队。日本人觉得事不宜迟,于是派这个汉奸马上返回寺中将那块真的石碑偷偷运出,他们将会在外面及时接应。
但是,就在时候,一桩命案彻底将日本人的计划给打乱了,同时也将那个通风报信的汉奸吓傻了。
原来这桩命案发生在石刻大师的身上,他在雕刻完仿造的石碑之后,深夜就暴毙在寒山寺的门口,他临死之前对主持说道:“这都是我自己造的孽啊,老祖宗留下话这块碑不可以仿刻,也不可亵渎它,都怪我自己将这些祖训抛在了脑后,才惹下这等飞来横祸。”说完便吐血身亡。主持大师看到他临终时面目狰狞,一副非常痛苦的样子,但是,也没有发现他身上有任何伤口,就这样蹊跷去世了。
人们仔细揣测石刻和大师临终时说的话才反应过来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诅咒,唐朝时期的武宗皇帝的临终遗旨:这块碑只有我可以雕刻观赏,后人不可擅自勒石赏析,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抗旨不尊,必遭天谴,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根据记载,这块碑的真身总共有三个人雕刻过:
第一块石碑的雕刻工匠王珪自从刻成此碑之后,家中接连发生横祸,自己也暴毙而亡。
第二块石碑的书法是由明朝的大书画家文徵明书写的,碑成之后同样染上了恶疾不治身亡。
第三块石碑的作者是清代的一位大学者俞樾,他在完成这块石碑后的十几天内便离奇去世了,死因不明。
再到这次伪造雕刻的钱荣初大师同样受到了诅咒般暴毙而亡。
日本人也觉得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蹊跷了,如果自己再要执意夺碑,那同样也是对这块石碑的亵渎,恐怕也会遭到报应。如果这块碑送回到日本国内,将诅咒带给了天皇岂不是更大的罪过?所以,他们对盗碑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提了,这也算是这个石碑文物的幸运吧!
不管这个诅咒到底是真是假,这些事实却都摆在了面前,如果说是巧合想必也不能服众,不过最终的结局还算好,这个文物没有流落到日本人的手中,不过石刻工匠的离奇死亡却是挺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