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一则来自德国的新闻刷爆了社交媒体圈。8月5日,两名中国游客因为在德国国会大厦前行纳粹问候礼拍照留念,被国会大厦外负责安保的警察逮捕。在德国柏林警察局官网上,也赫然写着相关公告。分别为36岁与49岁的中国男子在缴纳每人500欧元的保释金后被释放,但仍将面临“使用非法组织符号”的刑事指控。无独有偶,事发前两日,柏林两名分别23岁与57岁的德国人,也因深夜醉酒后对执勤警察行纳粹问候礼,被判处相同处罚。
根据德国刑法典86a条的规定,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违宪组织标志,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款。包括“旗帜、图形、制服、口号、问候礼”,都属于法典所列举的标志表现形式。在同样背负纳粹黑历史的奥地利,也有同样严格的法律禁令。德国法学专家塞巴斯蒂安·克林恩贝尔格指出,将对纳粹问候礼的禁令纳入刑法,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规范,而是重则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除非是非美化作用地用于影视作品或艺术作品中。
柏林警察局新闻发言人帕特里西亚·博蕾梅尔表示,两名涉事中国游客已经和旅游团一起离开、继续旅游行程,但未来二人会面临怎样的审判,还将交由法院进行审理。作为德国联邦政府和议会所在地,德国国会大厦在二战时期也为纳粹所使用,背负上沉重的黑暗历史,因而也会受到特别的关注。“我们对来自不同国家游客的建议是,应该对目的地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禁忌有所了解。”
事实上,就在事发当日,德国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就有德国民间组织树立的醒目标牌,用英文详细写着强调当代继续严守“去纳粹化”主张的重要性。即便因为“英文不好”忽略了标牌,即便不系统了解德国近代历史,作为中国人,恐怕也不能说不了解德、意、日作为法西斯轴心国的历史背景,不了解了解法西斯主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无知者无畏”不是借口,历史的大是大非前,不可以无知,更不能无畏。
纳粹历史是德国人心口永远的一道伤疤。不仅一些明显的标志表现被列为违宪范畴,一些纳粹时期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词汇也称为禁忌。例如意为领导人的“Führer”一词,由于在纳粹时期用于对希特勒的“领袖”称谓,尽管法律没有对其明文禁止使用,但德国人早在日常生活中避讳不已。笔者初学德语时,曾无意中使用此词,立刻被德国人善意提醒,使用同义词代替。与四处可见国旗的邻国法国不同,德国甚至连公然表达爱国、非国家机构悬挂国旗,都是一种让人容易联想到极端民族主义的禁忌。2014年德国赢得足球世界杯冠军,人们罕见地亮出了德国国旗,但也在短暂的几天后纷纷撤下。
德国人对二战历史的反思之深世人皆知,但若了解他们为敢于正视、反思做出的艰难努力,就不会用轻浮的举动去调侃他们的历史,更不会觉得德国人“小题大做”。上世纪50年代,德国政府和社会对二战历史保持缄默,希望赶紧翻过这段历史。在德国联邦检察长弗里茨•鲍尔突破层层阻力地努力下,于1963年开启了法兰克福审判,也开始了德国启动自己的司法程序惩处纳粹战犯、直击历史罪责的一页。那些在父辈沉默中成长起来、对历史知之甚少的年轻人,也是从此开始直接了解到历史真相,进而愈发出对父辈愈加强烈的质问,让后者打破沉默——他们究竟在战争立场中置于何处,才得以幸免?是被蒙蔽、为保全,还是助纣为虐?
这代人的反纳粹主张,如反对纳粹的一切标志、表达和集会,经过不懈的呼吁,最终在1968年通过立法表决,成为刑法86a的法条。随后,1970年12月7日,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德国勃兰特总理有了“历史一跪”,也拉开了东西方战后缓和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还有追求政治正确在整个社会的深入人心。在难民危机下的今天,甚至有人抱怨,德国对难民过于宽容的收纳政策,也是源自过度追求政治正确,“是时候放下历史负罪感的枷锁了”。关于这一点,笔者愿引用法兰克福审判唯一在世的检察官、89岁的格哈德•维泽的回答:“有一些德国人表示要忘记历史,‘可以给历史反思画上休止符了’。但德国不可能忘记历史;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德国也不能忘记这段历史。铭记历史就是为了不重蹈覆辙。”(转自: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