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心口不一的君子 ——说刘备(四)| 【说三国】

  

  郭英德教授解读《三国演义》·10

◆ ◆ ◆ ◆

  心口不一的君子

  ——说刘备

◆ ◆ ◆ ◆

  咱们上回讲到刘备的枭雄品格,他能把政治权术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显示了刘备高明的做假水平,当他做假的时候,大家“偏不以为假”,甚至连他自己都可以不以为假,他的作假是权术与真心天衣无缝的结合。那么,刘备性格中的“真”和“假”究竟应当如何分辨呢?让我们继续听郭英德教授“说三国”。

  四、柔弱性格:亦真亦假

  (一)从来善哭

  我们还要看到,在《三国志演义》中,刘备既“宽仁厚道”又“心口不一”,这种二重性格的产生,并不是一种无意识、下意识或者非意识的心理,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由意志控制的行为,即明显地抑制性格的一个方面,而着力表现、发展性格的另一个方面。

  在前文曾引用过一段刘备入川时对庞统说的话:“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卷十二《庞统献策取西川》)

  在刘备的性格中,并不是没有急、暴、谲的因素,但是为了成大事,他总是以坚强的、积极的意志去抑制急、暴、谲的一面,而突显自身宽、仁、忠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有时刘备的性格会因为两方面的不相平衡而显得伪善。

  其实,被人们称为“仁慈长者”的刘备,性格中的确也有残忍的一面。比如,糜芳、傅士仁前来投降,刘备命人将他们剥去衣服,跪在关羽灵前,“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 (卷十七《刘先主猇亭大战》)。这种赤裸裸的血腥性,是历史上的刘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说中虽然大大冲淡了,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要不然,人们也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刘备是“枭雄”了。

  刘备给读者的一般印象,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喜怒不形于色”的。但与司马懿不同,他还是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内心的情感,尽管有时让人真假难辨。

  刘备真情的流露,表现最多的是他的善哭,他动辄伤感忧闷,痛哭流涕。刘备的好哭与曹操的好笑形成一个绝妙的对比。

  

  有人做过统计,《三国志演义》中写到曹操、诸葛亮的哭各为13次。这个统计数字很有意思,曹操跟诸葛亮哭的次数居然差不多。我们说过,曹操的哭有假哭,诸葛亮也有假哭。比如他去哭周瑜就是假哭,当然在他的内心里也可能是真哭,因为周瑜是他强有力的对手,好不容易碰到这么个对手,这么早就死了,以后将是多么孤独啊!

  而小说写到刘备的哭是多少次呢?有人做了统计,是33次,比曹操和诸葛亮的总数还多,可见刘备的泪腺的确比较发达。所以毛宗岗说:“先主从来善哭”(毛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夹批),又说:“先主基业,半以哭而得成”(第一百十九回评语)。民间谚语也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小说写刘备的哭,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有时候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有时候假里有真,有时候真里有假。

  比如,因为缺个好军师,刘备一直在打败仗。有了徐庶以后,他打了许多胜仗,他很高兴。可这时,徐庶不得不离开,因为曹操把他母亲接走了。如果刘备不让徐庶走,就意味着他们母子分离,这是不仁不义的事情,宁死他也不会做的。所以他送徐庶走,一路上一哭再哭,依依不舍,这是真情,因为这等于是断了他自己的胳膊,眼前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人才了。所以,他看到徐庶匆匆而去,又“放声大哭”,“凝泪而望”。

  刘备这么一路哭过来,哭得徐庶“心绪如麻”,但毕竟打动了徐庶的真情。所以徐庶走了以后,又骑着马回来,向刘备极力推荐“卧龙”诸葛亮,说他“乃天下第一人耳”,“若此人肯相辅佐,何虑天下不定乎?”(卷八《徐庶走荐诸葛亮》)

  徐庶告辞之前,有没有想到推荐诸葛亮,咱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可以看出,他是被刘备的哭打动后隆重推荐诸葛亮的,而且他还特地跑到卧龙岗,先把这件事跟诸葛亮挑明了。刘备这一哭,哭出了个诸葛亮,产生了极好的效应。你说他的哭是真情的流露,还是虚假的做作呢?实在说不清楚。

  又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请了半天,诸葛亮愣是不出山。这时刘备握住诸葛亮手哭着说:“先生不肯匡扶生灵,汉天下休矣!”说完,“泪沾衣衿袍袖,掩面而哭”(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

  他不说自己需要诸葛亮辅助,而说是汉朝天下、黎民百姓需要诸葛亮“匡扶”,这一下果然感动了诸葛亮。毛宗岗说:“请诸葛亮,则哭而请之,不哭则亮安得有出山之心?”(毛本《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回评)。可见这也是一次很有效用的哭,哭得诸葛亮心动,哭得诸葛亮为之出山,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分辨。

  所以刘备的哭,有时候是真情的流露,有时候是虚假里露真情,有时候是真情里掺虚假,具有多种变数。若进一步来看,刘备善哭,是其“仁君”心性的流露,是其“义士”性情的表现,是其“英雄”之志的表露,更是其“枭雄”之术的展示。总之,刘备的哭有相当丰厚的性格内涵。

  (二)贪恋女色

  好哭的人和爱笑的人,在性格的基本素质上是不一样的。爱笑的人往往比较坚强,尤其面对失败都敢于笑的人,这是性格比较强悍的人。而好哭的人性格比较柔弱,尤其是有事儿没事儿都要哭的人,更是性格比较懦弱的人。

  《三国志演义》小说写刘备的好哭,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他性格中女性化的特点。我在这里不是贬低女性,只是指出相比较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到了“伤心处”,男儿也哭,只是未到“伤心处”,还可以忍住不哭。一个小女子如果动不动就哭,大家觉得这很正常,而一个大男人如果禁不住就哭,大家会觉得他不像男子汉。所以说好哭是女性化的性格特征。刘备性格中多多少少包含着一点女性般的柔弱,这与曹操有时表现出的男性柔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女性柔弱的极端表现,就是贪恋女色。在小说中,刘备的身边几乎不能没有女人相伴。刘备的这一性格特点,与司马懿、孙权很不相同,却和曹操有点类似。只不过曹操的贪恋女色属于主动进攻型,我想要就得要,你不答应我也要;而刘备的贪恋女色恰恰相反,是被动接受型的,他希望别人主动送上门来,我不接受,你硬要逼我接受,我也没办法。虽然刘备心里需要女人,却从不公开表现出来,更不公开采取行动,一句话,还是“心口不一”。小说中写刘备先后有四个妻子: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吴夫人。当然这四个妻子不是同时娶的,与皇帝的三宫六院是两回事。

  

  甘夫人是刘备居住在小沛的时候娶的,后来随刘备到了荆州,在荆州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阿斗——刘禅。当曹兵追到长坂坡时,刘备万般无奈,抛弃了甘夫人和阿斗。亏得赵云救了阿斗,甘夫人可能死于军中。卷十一《周瑜定计取荆州》写道:“玄德自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烦恼”什么,谁也不知道,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其实刘备在失去甘夫人之前,就耐不住寂寞了。吕布袭取下邳后,甘夫人被俘虏,糜竺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刘备,刘备高高兴兴地娶她为妻,她就是糜夫人。

  

  相比较而言,甘夫人的地位只是妾,糜夫人才是正妻,这是《三国志》里写的。在历史上,长坂坡陷于乱军中的只有甘夫人,没有糜夫人,小说写到糜夫人,写她抱着孩子交给赵云以后,跳井自杀,死得轰轰烈烈,可歌可泣,这是小说的创造。所以京剧《长坂坡》里的女主角是糜夫人,而不是甘夫人。其实在历史上,糜夫人在长坂坡事件之前就死了,阿斗跟糜夫人也没有血缘关系。

  甘、糜两位夫人都死了的时候,刘备快50岁了,后来他先后娶孙夫人和吴夫人,同样都不是他主动提出来的,而是别人献的策。

  第一次是周瑜设下“美人计”,想把刘备诓过江来,让他老死东吴,用他来换取荆州。这个计谋中的“美人”就是刘备的第三位夫人——孙夫人。可能因为她只是孙权的同父异母妹妹,才会成为孙权政治棋盘上的一粒无足轻重的棋子儿。

  

  结果这个计谋被诸葛亮识破,刘备设法取得乔国老和吴国太的同情和帮助,弄假成真,和孙夫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又双双逃回荆州。这个故事流传广泛,京剧《龙凤呈祥》就是以此为题材。

  在娶孙夫人时,孙夫人在新房里插满刀枪剑戟,“侍婢皆佩剑悬刀立于两旁”(卷十一《刘玄德娶孙夫人》)。刘备吓得“失色”,但他还是以“甜言蜜语”哄得孙夫人心里欢喜。

  后来,刘备贪恋“温柔乡”,“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卷十一《锦囊计赵云救主》)。好歹混到50多岁了,娶了一个好老婆,生活也过得挺好,再回去受苦受难干什么?这时候刘备没有了英雄斗志,没有了远大理想。戎马生涯20多年,最后放弃了自己的政治追求。毛本《三国演义》中有两句诗很有意思:“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第五十五回)。没想到孙夫人这么厉害,能把刘备三分天下的雄心大志都改变了。

  连老实的赵子龙都知道刘备“贪恋美色”(卷十一《锦囊计赵云救主》),幸亏诸葛亮看透了他的这个毛病,谋算在胸,才使得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个故事表现出刘备贪恋女色已到了“乐不思蜀”的地步,他的这种性格还遗传到儿子阿斗身上。

  刘备这种“贪恋美色”的性格,使我们想起春秋时的晋国太子重耳。据《左传》记载,重耳出亡,本来是要发愤图强的。没想到他逃难到齐国以后,跟齐姜结婚,一味迷恋女色,不思归国报仇,只愿老死他乡。后来他的舅舅与齐姜设谋,先把重耳灌醉了,再把他装到车上运走。运到郊外,重耳醒来一看,我怎么跑到郊外来了?我的夫人在哪里?他拿起戈矛,绕着车好几圈,追着要杀他的舅舅。幸亏手下人制止了他,他才幡然大悟。

  相比较地,刘备毕竟年长几岁,比重耳明白事理,还不至于要杀赵子龙。更何况孙夫人还能陪着他一起回蜀,这不两全其美吗?

  后来,孙权假称吴国太病重,把孙夫人骗回江东去,把她扣下了,刘备又成了孤家寡人。于是在小说中,刘备娶了第四个夫人,这就是吴夫人(卷十六《汉中王痛哭关公》)。吴夫人是原来蜀国大将吴懿的妹妹,嫁给刘瑁,刘瑁死了,守寡在家。

  

  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诸葛亮很体贴刘备,对刘备说:“孙夫人南归,必难再来。人伦之道,不可废也,必纳王妃以正其内。”诸葛亮给刘备介绍对象,介绍谁都行,偏偏介绍了一位同宗兄弟的遗孀,说吴夫人“美而且贤”,可以纳为王妃,甚为奇怪。

  刘备一开始不同意,说:“刘瑁与吾同宗,于理不可。”真要纳王妃的话,就纳其他人,别找这么一个兄弟之妻,不合人伦之道。

  这时法正说了一番大道理,说是古代已有先例,刘备听了觉得有理,就高高兴兴地娶了吴夫人。可见刘备不是不想娶吴夫人,而是想用正当的理由来娶,在没有正当理由时得让人帮他找出正当理由来——瞧他做人有多累!

  到了民间,这故事有了新的变异。吴夫人一开始并不愿意嫁给刘备,还当面责备刘备:“玷人清德非人义,不是贤明有道君。”(《三国志玉玺传》卷十八)你不是讲仁义吗,怎么能做这种不齿于人的事情呢?这话说得刘备满脸通红。这时吴懿劝说妹妹:“如今世界反反复,山河多少未安宁,男儿尚且难存志,女人名节值何能?”最后,吴夫人回心转意,同意嫁给刘备,她安慰自己:“莫恨妾身今失节,姻缘分定不由人。”(《三国志玉玺传》卷十九)同是嫁娶之事,吴懿的视角不同于吴夫人,男女看待问题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三国志演义》小说写刘备四次娶妻子。如上所述,他有一句名言,说是“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旧了,换一件就是了;手足如果废了,断了手,瘸了腿,那可不行。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特别不能容忍这种说法,怎么能不把妻子当人看呢?但是刘备不只这么说了,他还真的这么做了。对他来说,妻子死了一个再换一个,还不是“司空见惯浑常事”!

  (三)表象和本质

  在阅读《三国志演义》时,我常常有这种感觉:刘备确实是君子,在阅读整部小说的过程中,虽然感觉到刘备令人钦佩之处,但在钦佩之余,会慢慢地生出一种厌恶感。对曹操则完全相反。你在欣赏曹操的时候,首先会很厌恶他,他一出场就会很厌恶他,但是在厌恶之余,慢慢地会生出一种钦佩感来。对曹操,你会既厌恶他的奸诈残忍,又佩服他的强悍刚毅;对刘备,你会既欣赏他的仁义宽厚,又厌恶他的伪善柔弱。

  刘备的确是君子,这没有问题,但是在仔细审视这位“君子”的时候,会发现这位“君子”具有某种小人的性格,与他“君子”的称号总是不太吻合。曹操是小人,这也没有问题,但是你在阅读这位“小人”的时候,会觉得这位“小人”的所作所为,怎么也有一些君子的大度呢?

  

  于是你明白了,人的性格其实是很复杂的。刘备和曹操都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都以玩弄权术见长,我们既不能用“好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也不能用“坏人”的标准去谴责他们。你说他是个好人,但这好人里头有坏人的某些因素;你说他是个坏人,但这坏人里头也有好人的某些因素。

  所以,阅读小说,可以培养咱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能够透过“君子”的表象和本质去看“小人”的表象和本质,同时也能够透过“小人”的表象和本质去看“君子”的表象和本质。

  过去有句老话,叫“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我觉得这句话还没有说到点子上。“小人”不一定就是一个人的本质,“君子”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应该透过“君子”的一系列表象甚至某些本质的东西,去透视其中“小人”的一系列表象甚至本质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透过“小人”的一系列表象甚至某些本质的东西,去透视其中“君子”的一系列表象甚至本质的东西。这样你对人就能看得更透,对人的理解就不会是简单的黑或者白,“非此即彼”,你会明白很多人是属于黑白之间的。这是咱们阅读刘备以后可以获得的一种深刻的感受。

  -全文完-

  往 期 文 章

  ⬆上划浏览更多

  作者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 说英雄》等。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转载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顾问

  郭英德

  主编

  图文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