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台湾 | 关于台湾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尽在这里

献给国人的台湾历史课(一):

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对于中日关系影响的历史轨迹

  导语:

  台湾是中国的门户,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从很早开始便被日本所觊觎。

  日本的野心持续了数百年,牡丹社事件,一场发生在台湾恒春北边二十公里处石门山谷的一场小战役,彻底改变了中日数千年来的“华夷秩序”, 也埋下了以后日本侵略瓜分中国、夺取台湾的伏笔。

  日军侵犯台湾事件刺激了清廷积极推动“同治中兴”,建海军、创设北洋舰队、买舰、筑炮台。但二十年后,甲午之战爆发,因台湾事件而建起的北洋舰队被日军舰炮轰得灰飞烟灭,“中兴”的努力全部落空,台湾躲不过被割让的命运。

  这些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历史,这些台湾生死相连的发展细节,也许是你所不知道的。

  

  1

  野心初露

台湾是中国的门户,但日本人对台湾垂涎已久。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10月,一批倭寇被明朝大将戚继光追剿,便逃往台湾,他们劫掠岛上台湾少数民族和汉人,骚扰了三个月,才又被明军赶走。七年以后(1609年),德川家康手下的商人有马晴信正式率兵来台,一方面想招抚台湾少数民族向日本进贡,一方面调查台湾的港湾和物产,但被台湾少数民族赶走。

  

  

▲施琅结束郑氏二十一年的王朝,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此后三百年先民渡海来台时,慈眉善目的妈祖,一向是他们祈求赐福的精神象征。当时,牛车是台湾主要的路上交通工具,鹿皮和鹿肉是早期出口贸易大宗。

又过了七年,德川家康又派长崎官员率十三艘大船来占领台湾,其中十二艘还在琉球海面就被台风吹走,唯一开到台湾的船上士兵也被台湾少数民族杀光。

日本不断显露出对台湾的高度兴趣,但他们和荷兰人一样,是想以台湾为跳板,真正的用心在中国大陆。

  2

  牡丹社事件:中日关系从此易位

1871年的冬天,一群琉球人乘船途中遭遇暴风雨,漂流到台湾东南的八瑶湾港(今屏东佳乐水北边)附近,上岸后他们误闯牡丹社,其中五十四人被排湾族居民杀害。其余十二人获救,由台湾官方协助遣送回琉球。

琉球当时为中、日的共同属国。牡丹社事件给觊觎台湾已久的日本一个生事的借口。

1873年,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以换约为名,乘舰由长崎出发,赴北京向清廷问罪台湾事件。在谈判台湾问题时,清朝掌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大臣答以牡丹社事件肇事者是“生番”,熟番之地清廷“置府县而治之”,而生番“置于化外,甚不理事也”。这种态度不但反映出清政府敷衍怕事的心态,更显露出清朝决策者对世界强权发展趋势的茫然无知。

相对而言,当时日本外务省对台湾问题的认知是:“此番机会乃日本张威于亚细亚之良机。其原因乃台湾可谓亚细亚咽喉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与台湾交战乃为实地锻炼我国兵卒,即此一端,亦应云可。”

▲一八六零年,淡水及安平首次开放外国贸易,淡水河畔的大稻埕成为当时台湾北部最繁华的城市,每天采茶、拣茶的茶叶工人,达一万人以上

日本对台出兵是继三百年前、16世纪丰臣秀吉出征朝鲜之后首次对外发动战争。

18745月,西乡从道率兵三千六百名,分乘八艘军船和运输船开往台湾海峡,由恒春北边的社寮(今射寮)登陆,逆四重溪而上,攻陷石门,围攻牡丹社,烧毁部落,迫降高山族。

这次战役在二十天之内就结束了,山胞和日军战死的都不到二十名。日军开始在今车城扎营,建都督府、设病院,打算屯田久驻。但日本人因水土不服,染疫疠而死的达五六百人,日军有些骑虎难下。

台湾事件对清廷的震撼效应不下于鸦片战争——日本这个向来向中国朝贡称臣的小国竟敢出兵台湾,以武力向堂堂大清帝国的威权挑战。清廷震惊之余,一方面照会日本,说明“生番之地”系属中国版图,指责日本出兵违背两国间之友好条约;另一方面急派以干练著称的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全权处理,先后调派一万名洋枪队渡台,积极备战。

但清廷自知实力不足,海防空虚,且新疆亦有纷争,不欲战事扩大。而明治政府亦因英美等国恐危及其商业利益而对日施压责难,内阁意见分裂,又逢北方朝鲜变局,也想早日结束他们所发动的第一次对外战争。结果,清廷赔款五十万两,承认日本征讨番地为义举,也间接承认琉球改属日本。由登陆到撤兵,日军占领台湾南端的时间,总计为半年。

  3

  春帆楼一纸,五十年心酸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实力略强的中国竟然被打败了。日军既然得胜,就要求中国割地赔款。辽东半岛是血战所得,非割不可。另外就是台湾,“占有台湾,可扼黄海、朝鲜、日本海之航权,而开辟东海之门户焉。况与冲绳及八重山群岛相联络,一臂所伸,以制他人之出入”。在日本人的眼中,台湾势在必得。

1895年,是决定台湾命运的一年。1895320日,马关的春帆楼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这一天,清朝的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这里展开停战谈判。

  

▲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后,清廷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下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开启了台湾五十年的殖民地生涯。图中右一为李鸿章,他的对面是伊藤博文。春帆楼(日清议合馆)现为日本下关市文教古迹

日方故意提出苛刻条件,拖延停战协议,因为当时由十一艘军船编成的“南方派遣舰队”正秘密开向台湾,先赴澎湖南边的将军澳屿。23日开始攻打,24日占领澎湖全岛。24日,第三次会议时,伊藤博文才在谈判桌上告诉李鸿章,日军已占领澎湖。

49日,李鸿章一再力争:“台湾未经日军占领,而阁下坚持要求割取台湾,实非合理。”

“中堂此言差矣,如果和谈一旦破裂,必将再战,一旦兵临北京城下,贵国又将奈何?北京况且不保,何况区区孤岛台湾?割地之后,只视战胜国之便宜如何而决定。”伊藤回答。

李鸿章软硬兼施毫无所获之后,开始拖延签约及履约日期。伊藤仍然抓紧不放。

“贵国何必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李鸿章无奈地说。伊藤则毫不考虑地回答:“尚未下咽!饥甚!”

李鸿章的哀求与努力没有任何效果。1895417日,中、日双方在春帆楼签署《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4

  日军进城:割地前的最后抗争

18954月的台湾,巡抚唐景崧整日在布政使抚衙里愁眉不展,自从甲午战役失败,到今年三月间,已不断听到各种流言,尽管他不断拍电报到京城求证,然而朝廷迟迟不做肯定的答复。

住在板桥林家花园的富绅地主林维源消息比较灵通,他从洋行朋友手中接获外电,得知台湾割日之约业已签订,赶紧乘轿穿过他所捐建的小南门城门,跑进抚衙晋见唐巡抚。

唐景崧一见电文就晕了过去。唐景崧苏醒后,立即打电报去北京核实,两天后才得到回音,叫他以及所有文武官员内渡晋谒朝廷,只需留下行政用品给日本人使用即可。

▲抗日首领莫那鲁道(中)自杀身亡

  

▲抗日宣传图: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被清朝名将刘永福擒获斩首

  

▲一八九五年,清廷因甲午战败而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抗日人士成立“台湾民主国”以求自保

一些居民涌到巡抚衙门,鸣鼓罢市,要求废止条约,死守台湾,如果打败再谈割地;中日甲午战争在远离台湾两千里以外的黄海发生,为何战争结束后,朝廷却要将台湾割给日本?唐景崧向北京汇报民情,却苦无答复;请求援军,也没回音。

既然清廷置之不理,台湾住民便各想办法。不甘为异族统治的抗日人士纷纷组建武装力量。在诸多武装抗日队伍中,以曾经出征越南闻名的黑旗将军刘永福,最受人民推举。他来到台南重整旗鼓,率领将士歃血为盟,以“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官、甘苦相共、戮力同心”相誓,以示决心。黑旗将军虽勇猛,却难于应付无人无钱支应的局面。刘永福见势不可为,也化装逃回厦门,台南城民开门揖日军入城。日本完全占据台湾。

  5

  日据初期:叫花子讨到马匹,养不起又不会骑

在向19世纪告别的时候,日本人自17世纪幕府时代就想要拥有台湾的梦想终于达成。

当时日本全国都认为,殖民台湾必须成功,一则做给西方列强国家看,也为更大的南进企图做铺垫。

知识界如德富苏峰、陆羯南,以及权力界如首相松方正义,都喊出据有台湾、雄图亚洲的言论:“现在台湾落于我手,恰给大日本以扩展的机会,如果统治就绪,则台湾之为日本发展的根据地,那就是必然的形势。南望,则菲律宾已在咫尺之间,南洋群岛有如卵石之相连,香港、安南、新加坡亦不远。皆为邦人可资试其雄飞之地。”

  

  

▲一八九八年,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右)来台,与民政厅长后藤新平(左)锐意经营台湾

但事实上,没有统治殖民地经验的日本,对于如何统治台湾这块新领土,起初尚有点束手无策。

日本据台初期,历经桦山、桂太郎、乃木希典三任总督。他们认为“台湾是军人打下来的战利品”,一切以军事挂帅,不谈建设。加上台湾抗日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日本政府经营殖民地的能力受到质疑,甚至有日本人主张以一亿日元把台湾卖给法国或卖还给中国算了。

乃木希典曾经写信给友人,谈到治理台湾的困境:“台湾施政也真是一大堆令人厌烦的事,难怪人民要谋反。就像叫花子讨到马匹一般,既养不起,又不会骑。这样下去,只有被咬、被踢……”

  6

  日据台湾的三个阶段

1898年,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来台与副手民政长官后藤新平联手,锐意经营台湾,台湾自此由日本政府的“负债”变成“资产”。

整体而言,日本据台的第一阶段(1896-1905),除了对反抗军外,对一般人民是采取安抚的手段,对台湾人民原有的风俗习惯不加干涉。同时,全面展开各种社会基础建设,如土地测量、流通网络包括交通的建设、卫生环境的创建、警察威权制度的建立。

▲当时的总督府就是今天的“总统”府,总督府邸则为台北宾馆

▲日本人将鸦片、樟脑、烟酒列为专卖,使岁收大增,日据时期的专卖局,就是现在的烟酒公卖局

▲后藤新平建下水道,使台北变成清洁宽阔的欧洲式市街

日据第二阶段,日本为了恢复日俄大战后的经济,加紧在台湾殖产,廉价征收土地,全岛种植甘蔗,全台三十九万户农家,几乎都变成糖厂工人。自从进入20世纪,日本企业以巨额资金进入台湾,不久就将台湾人相传已久的家庭式企业完全淘汰。

日据第三阶段,日本人收回自由,教导台湾人自律。除了学校之外,除了学校之外,日本政府对纪律、秩序、整洁的要求也贯彻到整个社会里。例如日本人要求农民栽种蔗苗,必须像军队般整齐排列。

尽管日本据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统治政策,但归根结底,正如教授黄昭堂所言:“日本帝国为了获得更多的鸡蛋,于是拼命养肥这只鸡。”

  7

  《赛德克·巴莱》:雾社事件

对于台湾少数民族,日本殖民政府延续清代留下的防“番”措施——隘勇制度,在全台湾设置约一千九百所隘寮,又埋设地雷、装置电流铁丝网,来限制台湾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

总督府以强制手段要求台湾少数民族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并强行迫使他们认同日本。因此台湾少数民族与殖民政府的冲突一直不断。

193010月爆发的雾社事件,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件。两百名台湾少数民族,冲进雾社公学校运动会场,袭击警察驻所职员宿舍,总共杀死一百二十四名日本人,另外误杀三名穿和服的汉人。

▲1930年雾社林里的“原住民”与日本殖民政府爆发严重冲突,大批军警镇压

总督府立即出动一千两百多名警察、八百名军人与一千五百名脚夫,赶往镇压,并使用飞机投掷毒气弹。最后,一千四百名泰雅族人只剩下二百三十人。

在樱花遍布、温泉淙淙的美丽山林里,竟然发生这样的惨剧,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少数民族长年遭到屠杀而累积了深深的怨恨,另外一个原因是,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日本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日本加快攫取台湾资源,警察受军国思想影响,习惯了采用打、骂、踢的执法方式,又强制台湾少数民族为殖民者开采山林资源,不但工资迟发且微薄,并且强迫人们扛木材走五公里险坡,令台湾少数民族非常痛苦。

文化摩擦也造成社会问题,例如一些当地妇女被日本人侮辱,都使山里的青年无法忍受。

雾社事件前后发生了两次,震惊日本,逼使从石冢英藏总督以下一连串高官引咎辞职,也促使殖民政府修改“理番政策”,从经济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医药措施,予以怀柔同化,造成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大量渗入日本文化。

  8

  对日抗战,摆脱殖民:台湾回家的一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同盟国并肩抗日。既为同盟并肩作战,美、英两国便首先在19431月与中国订定平等条约,其他国家也相继声明放弃在中国的特权,使中国备感屈辱达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终于解除。

同年十二月,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共同发表《开罗宣言》,决定将日本所占取的中国领土——台湾、澎湖列岛、东北等地都归还中国。

1945810日,日本天皇面对废墟般的国土与节节败退的日军,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96日,长期抵抗日本的林献堂以及其他五个人的功绩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于是代表全岛六百万人,参加了国民政府在99日由何应钦将军主持、在南京举行的受降典礼。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台籍领袖林献堂等人代表全台湾六百万人,参加南京举行的受降典礼

  结语:

  读懂台湾的今天,离不开对台湾历史的了解。而台湾近现代三百年的历史,是以近现代三百年中日关系的互动为大背景的。梳理近现代历史中台湾对于中日关系影响的历史轨迹,能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实。

  

  书名:

  发现台湾

  作者:

  天下杂志记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简介:

  殷允芃

  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硕士、麦格塞塞新闻奖得主,著有《中国人的光辉及其他》《等待英雄》《点灯的人》《敬天爱人》《素直的心》等,现任天下杂志群创办人、董事长兼总编集长。

  尹萍

  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著有《堤河邑冒险学校》《海洋台湾》《出走纽西兰》等,译有《乐在工作》《偶然生为亚裔人》等。

  周慧菁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译有《10个与孩子的重要对话》,现为天下杂志编辑顾问。

  李瑟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著有《制度追赶成长》《女中医才知道的青春秘方》等,现为《康健》杂志总编辑。

  林昭武

  台大经济研究所硕士,编写过《走上现代化之路:王作荣的建国蓝图》,曾任天下杂志资深编辑。

  

  戳原文直接购买《发现台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