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书院走出的山左第一藏书家

  原标题:南方之循吏,北方之朴学——松林书院走出的山左第一藏书家李文藻

  

  松林书院作为山东最早的书院之一,近千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蜚声全国的优秀人才,清代李文藻就是松林书院走出的蜚声艺林的大藏书家。

  一、李文藻事略

  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一字茝畹,晚号南涧,世居益都东关春牛街。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第二人举乡荐。明年,会试中式,又明年成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谒选广东恩平知县,又奉檄署新安县,后奏调潮阳县。期间分校广东庚寅、辛卯两科乡试。后擢桂林府同知,据刘序勤先生《青州碑刻文化》,青州云门山存李文藻题刻两种,其一曰:“乾隆丁酉八月十二日,东郭李文藻登山拓唐宋石刻二十余种,信宿乃去。时假传将之桂林府。”当是李氏由粤东潮阳县升桂林府同知之前归家省亲时所刻。未及一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八月四日卒于桂林官舍。

  

  清李文藻画像(青州市博物馆藏)

  李文藻自幼聪慧,年十三从父李远游曹家亭子,作一记,仿《赤壁赋》,见者以为神童。李文藻居官以精明强干著称。岭南俗多窃牛,牛皮色相似,获盗多部肯承认,地方官也没有办法。李文藻到任后,令有牛之家,各于牛角印烙私记。凡卖牛者,牙侩以印烙登记,以印交买主。如果牛被盗,先以印呈官,派隶役持印与此前登记之印记相对,一目了然。知府知道这个方法后,在全府推行。阳江百姓刘维邦以母病延道士作法,借邻居刀十柄,把刀绑在长剃上作法驱祟。下乡隶役科索钱财不遂,于是取刀送县,诬陷刘图谋不轨。阳江县令听信一面之词,刘之家属上告,上司派李文藻查验,不听信一面之词,查明真相,将隶役法办。不久,阳江知县因为别的是被参劾,他以为是李文藻作梗,于是派遣亲信到恩平搜罗李文藻的罪过,来报复他。潜伏两月,一无所得。潮阳民俗好械斗,往往杀伤多人。李文藻到潮阳后,悬钟堂上,有将斗者,令地保火速往县,敲钟报告,立即派人去逮捕械斗之人。从此潮阳械斗之风稍息。广东之潮阳与海阳、揭阳俗称“三阳”,在三地为官多能致富。李文藻离开广东时,囊橐萧然,至番禺(今广州市),命人摹拓光孝寺贯休罗汉像四轴带回家乡,说:“此吾广南官橐也。”

  李文藻磊落淡泊,与人交有始终,当时巨公硕儒如纪昀、钱大昕、翁方纲、戴震多与之交游。钱大昕典试山东,李文藻以第二人举乡荐,为文藻座主,称文藻为“天下才”,“在京师,日相过从;其归里也,每越月逾时,手书必至,得古书碑刻或访奇士,必以告”。纪昀为文藻会试房师,亦多有书信往来。

  二、李文藻的金石研究

  李文藻的金石研究成就主要在于摩崖碑刻。文藻在粤东“尝乘舟出迎总督,小憩南海庙,命仆拓碑,秉烛竟夜,比晓,问总督舟,已过矣”。其耽于金石如此。“所过学宫、寺观、岩洞、崖壁,必停骖周览”,见有古碑必拓之。曾寄翁方纲“拓本数十百种”,疾革时遗言寄翁方纲编次者又百种(翁方纲《李南涧墓表》)。病危之时,还在诗中叮嘱家人:“归帆还驻三吾驿,好遣游魂读古碑。”在此时,手不能握笔,由自己口述,外甥蒋器笔录成《李南涧先生易箦记》一卷。可见文藻对金石考证的钟情至死不渝。翁方纲在《李南涧墓表》中称:“其余金石则专以所见为主,盖君意欲依曝书亭著录八门之目以编经籍,又欲以朱氏《经义考》存、阙、佚、未见之例以编金石。”李文藻借鉴朱彝尊《经义考》的编写体例,对金石著作编写体例的规范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李文藻的藏书、刻书、著书

  李文藻藏书之痴笃为历代藏书家所传诵。清代藏书家叶昌炽咏先生咏先生藏书诗曰:

  所见所闻所藏弆,发凡真有著书才。安知散帙非全帙,赶庙驱车日又来。

  民国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咏山左藏书家李文藻、周书昌诗曰:

  大云文献近如何,一例水西感慨多。拼却芒鞋三十緉,冷摊僻市几回过。

  自注:吾东藏书,清乾嘉时,以历下周林汲、益都李南涧为最。年来搜求两家藏书,仅得十数种。大云山房、水西书屋,其藏书处也。

  李文藻藏书数万卷,皆亲自校雠,其藏书处为“竹西书屋”。每于市肆见古籍秘本,甚至典质衣服借债购买,又经常从朋友处借抄善本。李文藻曾于纪晓岚处借抄《易汉学》等书,夏日酷暑,汗沾衣襟,不以为苦。任官岭南期间,车载书籍几千卷自随。李文藻不仅藏书,他最为藏书家更大的贡献在于搜集、刻印名贤珍本。明代章丘李开先、清代新城王士祯等,身后书籍散失,李文藻慨然以裒辑为己任。把所藏、所见、所闻珍本编为《所藏书目》《所见书目》《所闻书目》,都记录详实。

  李文藻所刻书籍,多见济南周永年《贷园丛书》,周永年在序中说:

  《贷园丛书》初集十三种,其版皆取诸青州李南涧家……余交南涧三十年,凡相聚及简尺往来,无不言传抄书籍之事。及其官恩平、潮阳,甫得刻兹十余种,其原本则多得之于余。今君之没已十一年。去年冬,始由济南至青州慰其诸孤,因携以来。忆君有言曰:“藏书不借与藏书之意背矣,刻书不印其与不刻奚异?”尝叹息以为名言。使果由此多为流布,君之志庶几可以少慰矣!

  这十二种图书包括:惠栋著《九经古义》十六卷、《易例》二卷、《左传补注》六卷,李文渊著《左传评》三卷,江永著《古韵标准》四卷、《四声切韵表》不分卷,戴震著《声韵考》四卷,曾宏父《石刻补叙》二卷,钱大昕著《凤墅残帖释文》二卷,张养浩《三事忠告》三卷,张尔岐《蒿庵闲话》二卷,赵执信《谈龙录》一卷。

  

  李文藻刻李文渊《左传评》书影

  另外,清代德州宋弼纂辑《山左明诗钞》三十五卷,也是李文藻于乾隆辛卯刻于恩平。

  李文藻著述丰富,在方志、金石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所修纂之乾隆《诸城县志》、《历城县志》皆体例精洽,考订严谨,为清代全国名志。其金石著作主要有《泰山金石考》12卷、《益都金石考》4卷、《金石书录》4卷、《尧陵考》4卷、《山东元碑录》1册、《云门碑录》1册、《粤东金石略》、《粤西金石刻纪》。另还有古迹考证、碑跋多种,“益都、诸城、历城、潮州、泰山、灵岩、浯溪、南海庙、光孝寺零散所录金石文字,皆可自为一书”(李文藻《疡厄自祷文》)。为山东碑刻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另外,李文藻还著有《毛诗本义》、《岭南诗集》、《律诗合谱》、《全唐五言八韵诗》四卷(与益都张希贤合辑)、《南涧文集》、《绿荫轩雅集录》等。

  四、李文藻之身后

  李文藻去世后,其藏书散出,一部分归潍县宋书升,一部分归一名曰寿字慢亭者。两人之藏书后都归章丘高淑性,民国时高氏后人图书管理不善,因匪患损失颇多,将余书托济南敬古斋代售,当时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收进一批。包括李文藻手抄、邵晋涵手校《新唐书纠缪》二十卷六册,明刻《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一卷十册,明刻《吕公实证录》七卷,《冯舍人遗诗》六卷三册,抄本《古文尚书考》二卷二册,《潜斋先生遗稿》五卷四册,《南涧底稿》不分卷四册,明本《类选笺释草堂诗余》四卷、《国朝诗余》三卷六册,《杜工部集》残本四册,《南涧文稿》不分卷二册,《绿荫轩雅集录》不分卷一册,《隶释》残本等。另年前,笔者于序勤先生处见明代青州曹珖著《大树堂说经》抄本一册,亦李文藻所藏。

  李文藻藏书印较多,经王献唐先生搜集,得二十印,分录于下:

  朱文方印“大云山房”、白文方印“李文藻印”、朱文小方印“李文藻印”、朱文方印“南涧居士”、朱文双虬方印“李氏珍藏”、白文方印“左经右史”、朱文方印“素伯”、白文方印“李生”、朱文方印“字曰芳草”、朱文方印“辛巳进士”、白文长方印“繁露山长”、白文小长方印“竹西书屋”、朱文方印“李南涧藏书”、朱文方印“敦修堂”、白文横方印“青州东郭李氏藏书”、朱文横方印“拙斋先生伯子”、白文方印“李伯子”、白文方印“李静叔之伯兄”、白文方印“管窥轩藏书印”、白文方印“训厚堂藏书记”。

  李文藻去世后,葬于青州东关东阁外之李氏祖茔。“文革”时,李氏祖茔遭到严重破坏,据知情者说,当时李文藻之父李远、其弟李文渊、李文濬墓室都被轻易打开,只有李文藻墓室坚固异常,最后用炸药炸开,棺木中有铜剑一把、书籍一宗,当时棺中珍本秘籍被视为不祥之物,随风飘散,村中小儿见之大惊失色,最后被集中付之一炬,令人唏嘘!

  李文藻对青州周围文人影响深远,故周边学者对其著作广为抄录,视若珠璧。如其私淑昌乐阎湘蕙曾辑《南涧文集》3卷、《李南涧先生文集补》1卷、《南涧遗文补编》1卷,潍县高翰生据阎本重辑《南涧文集》,潍县刘鸿翱抄《李文藻四种》3册(此抄本为刘氏送日照王献唐抄本,上海古籍书店1980年影印本即以此本为底本),由此亦可见李文藻对青州周边学界山高水长、筚路蓝缕之功。至1929年,王献唐先生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曾专意搜集李文藻旧藏。闻潍县陈氏藏有李文藻画像,告贷辗转购得,并题诗以志。诗曰:

  压装石墨倾南国,庋架琅书艳东城。

  曾是人天摇落日,伶俜吞泪拜先生。

  王献唐以省图书馆馆长之尊聚书尚如此之难,文藻以州县小官聚书之艰辛更可知。因此王献唐诗中除对乡贤的崇敬外,还有与文藻同为嗜书、嗜古之人的夫子自道,如果没有对文藻的感同身受,也不致见像吞泪,伶俜下拜。鉴于民国时李文藻藏书散失殆尽,无人网罗之惨淡,王献唐在《李南涧之藏书及其他》一文中感叹“鲁人之负南涧深矣!”

  注:此文多有参考王献唐先生《李南涧之藏书及其他》一文。

  作者:崔永胜,潍坊市寒亭区文物保管所。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