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墩古村落

  陶 墩

  陶墩古村落,位于桃源镇青云社区西侧。清康熙时,这里“村民数百家,自成井市”。关于村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个传说。

▲陶墩古村落

  

  传 说 一

  一个说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而不能共享富贵,遂偕西施驾舟浪迹五湖。他俩在南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上住了下来。小村中有一水,水中有墩(又名麻和墩),他俩在水旁墩上遍植桃树,并向村民传授栽桑、看蚕、养鱼之术。几年后,范蠡与西施离开这里又往别处去了。村里人很是想念他们,后来,闻知范蠡在齐国经商致富,改名陶朱公,于是就将村子唤作“陶墩”。又因水旁种满了桃树,也称作为“桃溪”。

  

  传 说 二

  另一个传说说村名的由来与附近的沈庄漾有关。传说明初时,沈庄漾尚是一块平地,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府第就建在这里,名为沈庄。沈庄围墙上塑有两条银龙,沈万三的幼子经常玩弄它们。一天,沈府里的丫环见这两条银龙的眼睛红赤,正欲清洗,突然窜出一条狗来,将厨房里的一把金铲叼走了,于是起身去追。丫环追得快,狗逃得也快,丫环停下来,狗也停下。追出了数里,狗蹲在了地上,丫环正欲夺回金铲,忽听得身后一声巨响,原来是沈庄墙上的两条银龙飞至,喷出大水,一会儿,附近成了一片汪洋,沈庄也渺无踪影。从此,沈庄一带就成了沈庄漾,而漾畔狗蹲下的地方被称作了“陶墩”(逃蹲)。

  

  陶墩的传说很是浪漫,尤其是第二个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里在历史上也确曾出过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

  

  吴 简

  吴简,元末明初陶墩人,诗文温雅古厚,但他科举之路不畅,元末时数次参加乡试均不中,他遂杜门谢客治理学问。经人推荐,授郡学训导,后升绍兴路学录(为元代路、州、县学学官,协助教授、学正教育所属生员)。明洪武四年(1371年),他应召至京城,试“富民论”。对于他的“请令疏渠,以通溉,课粟多者”之论,皇上“甚善之”,授其为昆山主簿。吴简以疾辞归,优游林泉之间,号“月潭居士”,年八十二岁而卒。著有《论语提要》、《诗义史学提纲》、《守约斋集》各若干卷。他的两个儿子也皆有文名。长子吴复,字孟修,洪武年间以人才授湖广佥事,著有《雪区稿》、《霞外集》。幼子吴颐,字希程,以明习经学授本学训导,著有《桃溪集》。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吴简及二子

  徐一夔

  徐一夔,元末明初文学家,浙江天台人氏,元末时,他曾官建宁教授,明洪武初年,徵修礼书,后起为杭州教授,又召修大明日历。书成后,特授为翰林官,他以足疾辞归。徐一夔著有《始丰集》十四卷、《艺圃搜奇》十八卷等,流传于世。徐一夔虽不是陶墩人,但他对陶墩却情有独钟,清乾隆《震泽县志》上刊有他写陶墩的《桃花溪》一文,颇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韵。全文为:“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自乐,思得幽迥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客或进曰:‘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耳。太湖之南,三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籀,郡志言,越大夫蠡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思范,以志。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颒雨蒸为旦气,灿若晴霞,居人因字溪曰桃。茅屋三四楹,在桃花间,则吾家也,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饘粥。聚落相凑,皆务农业。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候征迫,终岁无胥吏叩门。时虽征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其地若此,可以言幽迥矣,顾先生未之即也。’噫!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所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县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耳。客吴姓,姿朴茂,间至城府,从士大夫游。以予志幽迥,招予卜筑其处,因记之云。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桃花溪》

  徐一夔为陶墩撰文也作诗,其《早春过桃溪望弁山诗》曰道:“昨日病痿痹,今日幸少瘳。偶遇林居子,招邀过西畴。进步尤跛侧,取途避塍 。维时属开岁,天气稍和柔。郊原春尚浅,荠麦绿已稠。微风忽东来,两鬓寒飕飕。良友念我疲,使我憩道周。连山起西南,迎目意自幽。借问是何处?答云是湖州。俨若栖突弁,青云郁相缪。宁非古灵仙,遗蜕在上头?秀色揽不及,欲去仍迟留。我怀郁已久,欲写念无由。不有此一适,焉能消百忧?但愿长强健,时时出来游。”

  吴简、吴复父子和徐衍、徐崧等诗人也为陶墩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陶墩在历史上,名胜古迹也不少。佑圣道院,宋建炎元年(1127年),里人吴思贤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真人张宇初题额,宣德七年(1432年),里人陆钊、道士钮永如重建。圆明宝阁,宋乾道年间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里人倪震重建,正统十一年(1446年),里人钱仲明增建文昌阁。澄心庵,建在麻和墩上,“明正统时,唐居士依寿藏结庵,有金陵某石碣”。清康熙《百城烟水》撰者之一的徐崧作有一诗:“犹忆唐居士,焚香小结庵。水中尘事断,圹侧死心甘。子女俱崇佛,夫妻肯共参。至今留藏碣,清磐礼瞿 。”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圆明宝阁

  据清代钮琇《觚剩》载,桃墩尚是北宋大臣吴充墓的所在地。吴充(1021—1080),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景祐五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枢密使,曾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与王珪并相,卒年六十,赠司空兼侍中,谥正宪。吴充颇工诗文,《全宋诗》录其诗八首,与韩绛同编有《枢密院时政记》15卷,《全宋文》收其文二卷。吴充之墓为何葬于陶墩,看来,这与他钟情于吴江有关,他曾作有一诗,题为《送张君宰吴江》,对吴江的景物赞美之至,诗云道:“全吴风景好,之子去弦歌。夜犬惊胥少,秋鲈饷客多。县楼疑海蜃,衙鼓答江鼍。遥想晨凫下,长桥正绿波。”此诗的艺术水平也颇高,北宋著名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赞其“平易条畅,推为诸送行诗之工者”。

  

▲春

  

▲做木梳

  如今,走进陶墩,只见港水清澈见底,港岸上弯弯窄窄的街道与玉带似的跨街楼贴着斑驳的驳岸连绵逶迤着,少妇们在河埠上捣衣洗菜,老人们在石凳上谈笑风生,弄堂深处,粉墙黛瓦的老屋里,不少人在专心致志地制作着木梳,东西两座小桥躺卧着,将倒影投映在如镜的碧波上……西侧的那座为一古石桥,名叫安富桥,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虽已历百余年,但桥上镌刻的对联颇为清晰,是为:“笠泽东来,诸家迪吉;苕溪西接,万户咸宁”和“困易农庄,丰衣足食;假作工商,利益盈增”。从联中可看出那时陶墩的一些工商业境况。东侧的那座叫尊荣桥,也为梁式三孔,初建无考,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此桥虽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建,但通过查阅资料,原镌刻在桥上的对联仍历历在目,一副为:“道安清静,四方恭行晋祝;尊荣高矗,数处俱赖平安”,另一副为:“物景雅秀,其间田肥地沃;陶泽清澄,于斯波恬浪静”联语重现了桃溪水明风软的美景。

▲陶墩安富桥

  陶墩在当今也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原沈阳军区司令员钱国樑将军是与陶墩相邻的梵香村人,他的小学生涯就是在陶墩小学度过的。

(图片由潘福官陈志强提供

  【征稿启事】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