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水浒】掀开宋朝军队的面纱

  

  如果提到四大名著中有关排兵布阵、行军打仗的精彩描写,相信同学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三国演义》。实际上,《水浒传》中对于战争的谋划和描写也同样生动出彩。特别是在108名好汉齐聚梁山泊之后,虽然这只是一个自发形成、规模不大的武装团体,但其中马军、步军、水军等三军齐备,还设有指挥、参谋、后勤、情报等机构,完全是一支小型化的军事化部队。

  施耐庵笔下的这支由草莽英雄结成的军队几乎所向披靡,打赢了不少硬仗。当时宋朝的正规军队真的那么差劲?还是作者通过文学想象美化梁山好汉?想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或者同学们可以从王曾瑜的《宋朝军制初探》中寻找线索和理据。

  

作者:王曾瑜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宋朝军制初探》结合宋代的史书和其他资料,分别讲解了北宋和南宋前、中、后期的军制,介绍了禁兵、厢兵、厢兵、水军等宋代军种以及募兵、军训等军事制度,还详细阐述了当时的军事装备、后勤物资、军费的来源和开支等内容,涵盖了宋代军政常识的方方面面。

  通过把小说内容与宋代真实的军制历史相对照,我们就可以对禁军教头林冲、步兵都头武松等角色的身份和形象有更全面准确的理解。通过这种对照史实读小说的做法,细心的同学们可能还会发现小说作者的疏漏之处。

  例如,《水浒传》第十三回说郓城县“尉司管下,有两个都头:一个唤做步兵都头,一个唤做马兵都头。这马兵都头管着二十匹坐马弓手,二十个土兵;那步兵都头管着二十个使枪头目,二十个土兵”,这两个都头就是朱仝和雷横。第十八回又说朱仝和雷横“点起马、步弓手并土兵一百余人”,前往抓捕晁盖。第二十四回和二十六回说武松在阳谷县当都头,手下也是土兵。第四十三回都头李云“点起三十个老郎土兵”,捕捉李逵。按照宋金制度,县尉手下有弓手,巡检手下有土兵,都负责地方治安。宋时弓手和土兵有“都”一级编制单位,都头是一都之长。但从金朝开始,弓手又分为马弓手和步弓手。《元史•兵志》载,元世祖时设置马、步弓手,由此可知小说的叙述可能更近于元代的史实。

  本次初中学生深度阅读之旅的“历史+名著”主题,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在阅读古代小说的过程中,结合个人的兴趣点,去探究真正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希望在“历史+名著”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同学们能培养一种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勤于考证的思维。

  内容选摘

  此外,“禁军有退惰者,降为厢军,谓之落厢”。如宋神宗时规定,开封府和京东、京西路禁兵,“马军教习不成,退充步军,又不成,退充厢军”。后又下诏三衙,“凡前后新招拣禁军兵士”,在规定期限武技“不入等”,“马军改充步军,步军改充厢军”。当时因交阯侵略广南,发生战争,麟州飞骑军十将白保自称获交阯太子洪真,后经查明,乃是十将薛德所获,于是白保“坐决杖,降厢军长行(兵士)”。

  宋朝设置厢兵,“大抵以供百役”。厢兵服役范围很广泛,如壮城军用于修筑城池,作院军用于制造武器,桥道军用于修路筑桥,船坊军用于造船,装发军用于运输,河清军用于治理黄河,如此等等。南宋高宗时“浚运河”,一次“用二浙厢军四千馀人,月馀而毕”。宋时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们的侍卫和送往迎来,占用厢兵,“动皆数百人,多者至千人”。南宋孝宗时,陈傅良上奏,说桂阳军是个小郡,厢兵仅一百零二人,而接送官员,“诸司占破”,“率每岁用一百七十八人”,“又有[部押]纲运,赍擎文书之类,差拨不足”,还须“通那禁军应副”。在战争期间,厢兵往往充当运粮队。宋神宗时与西夏交战,下令“诸处役兵并权罢”,“剗刷厢军”运粮,共调拨“京东六千人,京西三千人,河北八千人,河东三千人,淮南六千人”,另加都水监治黄河兵一万三千人。有的厢兵还从事垦荒。在个别场合,厢兵也用于战斗。

(言系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