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为帅才的名将杜聿明

难为帅才的名将杜聿明

作者 老里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其实大家都熟悉,不用多费笔墨。另外他还有个比他名气大很多的女婿——杨振宁。

在这里绝没有要贬低的意思,只是想从人的性格、思想等方面,说一下统御的能与不能、权变的善与不善。

杜聿明为人低调、勤恳、踏实、好学是难得的将才,尤其在训练士兵方面独树一帜。其带出来的部队纪律严明、技战术素养高、战斗力强,在这方面恐怕只有王耀武、孙立人能与之相媲美。

杜聿明从排长做起,历经大大小小无数场恶仗,一直到最后当上第一支机械化王牌军-----第五军军长,其能力与忠勇自然不必多说。从长城抗战到淞沪会战再到昆仑关血战,其功绩自当赫然于史册,尊其为抗日名将应是实至名归。

然而,纵观其参加或是指挥过的战斗、战役,应该有一个共性的地方,那就是他都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出现的。他需要做的就是执行好上峰的命令、打好仗,而需要他自己在大的方面临机决断的却很少。这其中也包括最后让他名震中外的“昆仑关大捷”,这一次的恶战中他要做的就是“打”、“打好”,而打与不打并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

中国人用人有个习惯,喜欢用听话的人。杜聿明就是这么一个理想的人物,不但听话,而且仗打的也好。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过于听话的人你把他放出去当一方统帅,就难免会出问题。毕竟像王耀武那样即会做人,又能打仗,又是个好统帅的人物太少了。

第一次考验杜聿明的,是远征缅甸回国退路被日军一个师团切断的时候。这时候他面临的有上中下三种选择:最好的选择的直接向西避开日军退到印度去,中策是集中手上的优势兵力打回去,最下策就是遵照蒋介石的命令翻越野人山回国。结果大家都知道,他按照他的习惯和秉性执行了蒋的命令。至于翻越野人山的结果大家也清楚,五六万部队活着回去的不到一半,不但折损了戴安澜,他自己也差点就葬身大山。

与之相对照的就是孙立人的抗命,在保全部队还是盲目地执行上峰命令的抉择上,孙选择了前者,而杜选择了后者。这为日后新一军的诞生创造了可能,同时也为日后二人在东北的将帅不和埋下了伏笔。

需要说一下的是回国后的杜聿明,在后来又做了一次优秀的执行者——干脆、漂亮地解除了龙云的武装,为校长拔除了一个心头大患。

第二次对杜聿明统帅考验能力的考验是在东北,这一次的结果也不必多说,就一个词“一团糟”。当然此次的责任不全在他,对手过于强大也是原因之一。但统御能力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后来虽然搞掉了不听话的孙立人,但除了自损悍将并没有其它什么收获。

等杜聿明坐镇徐州制定下主动出击的作战计划,准备打击粟裕的时候,他又一次面临了抉择:蒋介石要他再次去东北救火。而这一次他又做了错误的选择,不但东北没有救得了,最好的攻击时机也错过了。粟裕兵团已经充分休整完毕,他也要主动出击了。

等碾庄的硝烟散去的时候,老里觉得当时粟裕应该有两个最担心的事情。一个是杜聿明将部队收缩,死守机场、死守徐州;而另一个就是杜聿明什么都不管不顾,玩命跑过长江。蒋和杜联手给粟裕交上了一份他最想要的答卷:守没有信心,跑又瞻前顾后。

有道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有人曾骂黄维书生意气害了三军,而杜聿明又何尝不是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