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 王国斌教授四川大学短期课程

课程名称

Making Chinese History Count

主讲教师

王国斌(R. Bin Wong)教授

辅助教师

王果、周琳

王国斌教授简介

早年就读于密西根大学,获得哈佛大学硕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为历史学界“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进行中欧历史比较研究,是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史学者之一。

课程形式

系列讲座

课程简介

2000年,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发表了《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a and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一书,提出了一个对于理解近代世界经济史至关重要的概念——“大分流”。即在公元18世纪末19世纪初,原本有着诸多相似性的中国和欧洲却最终在经济发展轨道上分道扬镳。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而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此书一经出版,即在国际汉学界和大陆学界形成极大的反响,引发了一股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和重新评价东方在16-18世纪的经济成就的思潮。其交互比较的方法,也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典范。

王国斌教授此次开设的课程,正是接续了国内外学界十几年来对于“大分流”问题的关切和比较史学的观察路径,但是他要讲述的故事却完全不同:

1、 彭慕兰的视野更多在集中在公元18至19世纪,也就是中欧经济大分流正在上演的那个时段,而王国斌教授则更深地潜入“大分流”发生前的几个世纪,探讨促成“大分流”的深层逻辑;

2、 彭慕兰更强调新大陆和煤铁资源对于“大分流”的影响,而王国斌教授则提出,政治制度和地理幅员是促成“大分流”最根本的原因;

3、 彭慕兰反对“西方内生优势论”,认为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大分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一些偶然的、时代性的因素,王国斌教授则承认,中欧经济的“大分流”有着长久以来的制度逻辑,但是其解释却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这门课程能够以宏大的视野、借助前沿的社会科学理论,引导同学们重新认识欧亚大陆两端近千年来的历史进程,对于学界长期聚讼不已的诸多问题,如近代经济转型问题、中西历史比较问题、中国历史重新评估问题、制度史研究的视野和路径问题,都能提供足以更新认知框架的理论和实证指引。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来自于王国斌先生倍受瞩目的新著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and Europe

课程大纲及授课时间、地点

第一讲

中国的人口和空间规模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地点:江安校区文科楼负一楼报告厅

时间:4月23日下午2:30-4:30

主持人:周琳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副教授

第二讲

中国的历史对于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

地点:江安校区文科楼负一楼报告厅

时间:4月24日下午2:30-4:30

主持人:霍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院长

第三讲

中国历史对于历史学科的意义

地点:江安校区文科楼负一楼报告厅

时间:4月25日上午9:30-11:30

主持人:王果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副院长

关于讲座安排变更的说明:

1、 关于讲座安排变更:上周贴出王国斌教授讲座信息后,我们发现希望来听的老师和同学特别多,所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将讲座地点调换到能够容纳更多人的江安文科楼报告厅。特别提醒听讲座的老师和同学注意讲座地点的变更。

2、此系列讲座中的第二讲属于“四川大学徐中舒纪念讲座”,同时这三次讲座也属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校外专家课程,课程名“中国历史的度量”,课程号106673005,计0.5个学分。同学听讲座时签到,讲座后提交2500字以上的报告即可视为选课,听课报告提交给周琳老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