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少数民族古籍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原标题:保护少数民族古籍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春风骀荡看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不仅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同时对于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繁荣,意义深远。

我国辽阔的北方草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的区域,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其中蒙古文古籍具有丰富、多样、分布广、源远流长的特点。三少民族古籍和口传文献的抢救、保护、整理紧迫性显得更为突出。我区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得到了科学的保护和收藏。

国内现存蒙古文古籍文献17000多种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政策,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分工,内蒙古一直牵头承担着我国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4个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等工作。”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主任苏雅拉图说。

据统计,国内现存蒙古文古籍文献17000多种,文书档案约20万卷、120多万件,还有大量“铭刻类”和“讲唱类”文献资料。元朝孛罗铁木儿译的《孝经》、1720年北京木刻版《大藏经·甘珠尔》、1716年北京木刻版《格斯尔》、清乾隆刻本《米拉日巴传》等89部蒙古文古籍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三少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化。

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上世纪80年代,我区各盟市相继建立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以“救书、救人、救学科”为方针。同时把少数民族古籍抢救和搜集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开展了口传古籍的抢救、搜集和出版工作。出版《鄂尔多斯古籍文献丛书》《科尔沁文化丛书》《包头市寺庙文化丛书》《达斡尔族古籍资料集》等;基本摸清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古籍和口传古籍的分布和收藏情况。1992年,我区启动了编纂出版《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项目,并于2002年出版。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蒙古族卷》《达斡尔族卷》《鄂温克族卷》《鄂伦春族卷》各1卷,其中《蒙古族卷》做到了书籍类、文书类、铭刻类、讲唱类4大类全覆盖,《蒙古族卷》书籍类(综合)部分1卷(汉文版),收录文献4000多部,编纂条目2127种;一批古籍文献得到了科学的保护和收藏,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出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编撰了《蒙古文献丛书》,陆续整理注释出版了《蒙古源流》《黄金史纲》《黄史》《清朝蒙古实录》《成吉思汗祭奠》《阿拉坦汗传》等重要古籍文献约120多种160多部。《鄂尔多斯右翼中旗蒙古文历史档案选编》(1—12册)等重要档案文献也得到整理出版。2012年起,我区进行了《杭锦旗札萨克衙门档案》《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历史档案》等地方档案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

近些年来,珍贵古籍文献的再生出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如原文扫描出版《甘珠尔》《丹珠尔》《准格尔札萨克衙门档案》《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等一批珍贵文献和文书档案。

正在整理编纂的《国外收藏蒙古文古籍联合总目》(共4卷、600万字),将收录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图书馆或收藏机构收藏的蒙古文古籍文献目录25000多条。

当前,我国的蒙古族古籍文献研究在与国际蒙古学接轨的大背景下,蒙古族古籍的不断挖掘整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为蒙古文古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书面文献的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另外,蒙古族古籍专题研究取得成效,出现了一批蒙古族古籍文献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少数民族古籍基础建设工作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它不仅包括古籍普查、搜集整理以及专题研究,还包括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苏雅拉图说。

抢救保护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

近日,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将整理出版的“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系列丛书”,赠予自治区有关高等院校和图书馆收藏,将《格斯尔》研究成果惠及社会。这套彩色影印本共有9册,底本为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经典版本。《格斯尔》用彩色影印本的形式与读者见面,还属首次。

《格斯尔》(藏语称《格萨尔》)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我国一部内容浩瀚、篇幅巨大的活态史诗,它涵盖历史、宗教、民族和文化艺术等诸多学科内容,是学术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格斯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格斯尔》在国内主要传播于内蒙古、青海、新疆、辽宁等省(自治区),在国外主要传播于蒙古国以及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等共和国。

2009年,全国《格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对《格斯尔》研究和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格斯尔》保护与抢救已成为国内外达成共识并高度关注的文化工程。根据全国《格斯尔》研究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区也研究制定了今后5年的《格斯尔》工作规划和目标任务。

2012年,为塑造《格斯尔》文化品牌,争取《格斯尔》文化的主导权,我区启动实施了“抢救保护《格斯尔》工程”;2013年,我区全面启动了为期5年的抢救与保护《格斯尔》工程,《格斯尔》系列丛书就是该工程的子项目之一。

编纂出版《格斯尔》系列丛书是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抢救保护史诗《格斯尔》的重点规划之一,总卷数将达到70余册,内容包括研究专著、校勘注释本、搜集整理本、修订再版本、论文集、辞典、文学读本等诸多种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德国、匈牙利、丹麦、美国等国家的图书馆、科研机构收藏着100余种《格斯尔》版本(或手抄本)和相关资料,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格斯尔》研究论著达1000余篇(种)。

加强史诗《格斯尔》的学术交流与宣传推广,提升《格斯尔》文化的影响力。2016年8月,在清代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刊行300周年之际,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八届《格斯尔》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举办“全国抢救保护《格斯尔》工作成果展”。2011年至2016年,数次召开了国际、国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及时对我区《格斯尔》抢救保护情况做全面了解和总结,深入探讨和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对抢救保护《格斯尔》文化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格斯尔》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扩大《格斯尔》文化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与抢救保护《格斯尔》工作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此外还研发了《格斯尔》内容资源技术支撑平台。目前,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的数据库和网站已全部启用。

苏雅拉图表示,《格斯尔》抢救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建立保护与研究的长效机制。

让每一部古籍“活”出精彩

今年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强调,促进古籍保护与科技融合,有效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整体水平。

让更多的人看到古籍,最重要的手段是古籍数字化和出版物。近年来,数字化工程给蒙古文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整理扫描蒙古文《清实录》8200多卷、4000万字文稿,并以数字化存储。其中,2013年摘录整理出版《清朝蒙古实录》6卷本、约812万字。并重新启动了《蒙古学文献大系》整理编纂工作,利用3年至5年时间数字化整理编纂出版蒙古文经典古籍文献120种。特别是原文扫描出版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400卷)、《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42卷)、《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33册)、《“蒙古秘史”研究丛刊》(1—9卷)、《蒙古语言文字文献荟萃》(1—6卷)等一大批珍贵文献和文书档案。这些巨幅古籍文献的再生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据文献记载,蒙古民族在历史上创制和使用过回鹘文、八思巴文、阿里嘎立文、托忒文、素永布文、瓦根达尔文、基里尔文等多种文字,用这些文字留下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也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数字化进程。

内蒙古大学白音门德教授和那顺乌日图教授在主持研究八思巴文和托忒文古籍数字化项目的最终成果,可使读者在网络上搜集到古籍的诸多相关信息。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建立蒙古学特色数据库的基础上已开始着手进行蒙古文古籍文献的电子版制作,将馆藏的蒙古文古籍文献中的孤本、善本和古画等珍贵资料以数字化处理,通过扫描、照相技术转成数字影像,储存到计算机中,为读者提供网上服务。西北民族大学斯琴孟和教授完成了“世界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并已经录入1万余个蒙古族民间故事。

翻译少数民族古籍,特别是汉译古籍,是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要的一个步骤,虽然翻译过程艰难,可意义重大。多年来,《马可·波罗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中外游记和《西方征服者史》《多桑蒙古史》等巨著陆续被翻译成蒙古文。翻译的古籍文献主要涉及国外学者的蒙古族古籍研究成果、有关蒙古学的多文种古籍的蒙汉文翻译、蒙古文古籍的其他文种翻译,以及将斯拉夫蒙古文的成果转写为回鹘式蒙古文等。这些译著为蒙古族古籍文献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对蒙古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收藏蒙古文古籍文献。18世纪初开始,俄罗斯学者、旅行家们开始搜集并收藏蒙古文古籍文献。其后欧洲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也相继加入了收集蒙古文古籍文献的行列。从此蒙古文古籍文献在世界很多国家图书馆、博物馆里收藏,为研究蒙古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第一,古籍要动起来,走出藏馆方见阳光;第二,要讲好古籍背后的故事,让每一部古籍都‘活’出精彩。”苏雅拉图的话指出了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工作今后发展方向。

来源:内蒙古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