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夜谈SJ2-118: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

▲少数远见者在关注大都督!

  

  *大都督网,史藏级创业实录访谈巨献

『 原生态视觉,上猛料

最大程度保护与再现创圈最真实的声音

向创业英雄们致敬!夜深心静

长阅读,共谋大计 』

| 拓扑社记者 海洋

摄影| 来源网络

编辑| 风上 红上

档案| NO.CYXF2-118

出土时间| 2016年5月

秉灯夜读| 约3000字,4分钟阅读完毕

  到2016年5月21日为止,IT桔子就已经在互联网创业圈存在了三年。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个至今已经收录了近3万家创投公司的数据库,总共只有30多人在建设,而这家进行到B轮融资的公司,已经分化出了数据、FA、媒体和众创空间四条业务线。

这家公司很“慢”,可能受创始人文飞翔的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节奏很金牛座,在2014年创业最疯狂的时候,选择远离风口,谨慎扩张,到现在也只有60人左右;而在资本寒冬来临之际,却又早早储备好了粮草,秋收冬藏。一家生存三年的创业公司可能是什么样的?本文为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在今年5月的内部分享,由拓扑社进行口述整理。

1

2013年:从前车马都很慢,只做两件事

大概从2010年下半年2011年初开始,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推动一波创业高峰,到2013年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新公司,我们就想提供一个地方,让大家集中去发现新公司和产品。其实在这之前我在盛大研究院孵化同类产品17startup有两年多的时间,对于数据行业的创业怎样从1到3是很清楚的,但是后来独立出来的时候和盛大没有达成一致,就出来自己单干。

开始只有两个人,我负责发现内容和沟通,联合创始人SS负责技术。他之前在天使汇做过数据内容UGC的产品,对数据的抓取和采集也很了解,其实这两块就是IT桔子一直以来的核心。我们独立出来以后,之前一个想跟投17startup的投资人给了我们一笔启动资金,两个人在厚德创新谷租了两个工位,一个月以后的5月21号发布了IT桔子第一个版本,根据我之前做编辑的经验,当时的第一版是以CMS系统的形式存在。我们自己的投资人和创投圈的一些朋友转发了一下以后,我们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种子用户最重要的贡献是两个,一个是源源不断地提供项目源;第二点是,有些人会想到IT桔子上交流一些东西,比如说他希望对新产品或者行业做一些评论等等,这就给了我们做行业沙龙的契机。回过头来看2013年,其实可以称得上很多行业的转折点,比如什么“互联网金融元年”,什么“在线教育的新起点”,什么“企业服务的风口”等等,所以围绕着这些行业的交流,是我们做IT桔子线上社区维护和组织线下沙龙的初衷。

其实到2013年年底的时候,整个公司就4个人,这4个人做了2件事情,一是让数据内容快速地增长,到2013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是实现了从0到7000多家公司;二是我们从2013年的8月份开始做IT桔子沙龙。

2013年其实是IT桔子这3年以来最纯粹的一年,人很少,大家的目标非常聚焦,也没有进行商业化。但是公司要向前发展,如果说我们2013年在做产品的话,那么2014年我们更像是在做项目。我觉得做公司就相当于这样一个过程:先做一个产品,然后把产品升级为项目,接下来以项目为基础升级成一个公司或者一个组织。

2

2014:是保守还是坚守初心?

2014年的发展上我们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产品升级,一条是业务试水。那个时候主要想在产品上做两方面的升级,一是在数据的获取方式上,我们想让研发贡献更多的数据(结果第五个和第六个员工都是程序员);二是数据的实现方面,我们用什么样的产品来实现这些数据,是不是要加快我们App的上线?所以我们在2014年开始规划App。

做App的时候有两个坑,一个是最开始App没有清晰的定位,第一版只希望先把web端的数据放在App上,让App和Web版同步,没有想过把用户留下来,这样App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发展都是受影响的;另一个坑是我们当时找的外包公司,比预想的时间延期了半个月左右完成,而且安卓端的产品质量很差,我们又没有安卓工程师,只能说发布了iOS版。但刚开始App的用户增长还是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因为那些人已经看了大半年的IT桔子web端,对于App端有些期待,另一方面是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什么同类的产品,而且在app上看数据比较方便。

我们的数据获取方式上也产生一些变化,2013年的时候我们是CMS,那么2014年的时候就是CMS加上数据系统。我们做了第一批数据采集的系统,去抓新闻网站、招聘网站,去抓收录很多App的地方,把数据抓来。其次是我们把UGC做了完善,但是我们在平衡这两方面权重的时候,更倾向于程序,这样APP的时候也没有去做UGC,到了2015年,才慢慢补课,去做UGC的模块。2014这一年我们的公司数据是从7000多增长到了14000多,一年增长近8000个。

2014年我们的业务策略其实非常保守,那时候还没有很明确的商业化的规划。数据上我们开始和一些客户达成协议,我记得我们签的第一个客户是三星,他们就是想知道每个月中国产生多少家创业公司,都是哪些行业的什么公司,当时交付的方式就是Excel。我们相信大家是更看重数据本身,而不是交付的形式,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在2014年才坚决不做其他方向的业务扩容,唯一扩容的桔子空间是为了把行业沙龙在更多的城市落地。

其实在2014年,第一批股权众筹网站已经出现了,FA行业也开始出现很多新公司,但我们没有在那时候去做股权众筹或者FA,因为2014年初公司的基调定得非常清楚,这一年里面,哪怕外面风云变幻,我们只做数据这一件事,我们扩张团队的步调也很谨慎,从4人增长到18人,但其他公司在这个时间点甚至可以做到10人到1000人,所以我也会去想,在那种时间点,一家公司到底应该去坚持自己的初心,还是应该顺势而为地发展?当时的保守是正确还是错误其实没有定论。

3

2015-16:从项目到公司的变现之路

2015年比较大的一件事情是我们把桔子空间拆分出来独立运营。当时桔子空间已经运营了一年多,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沙龙场地的问题,后来就慢慢变成可出租工位的众创空间,在上海、武汉、深圳都有场地和注册公司,而且在2015年国家开始有针对“双创”的政策,所以我们把桔子空间这块业务拆分出来独立运营。

虽然公司结构变化比较大,但是2015年其实是我们比较不满意的一年,虽然这一年我们把团队扩张到了30人左右,把桔子空间拆分出去独立发展,也确立了FA这一块业务,行业沙龙赞助也有流水,数据上我们增长到了26000多家公司,也进行了数百万美元的B轮融资,但是在产品上没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其实有点不进则退的感觉。

我觉得2015年IT桔子是趟过了几个坑的:

第一是新业务的开拓。直到2015年9月份,我们才定下来做FA,这才有了猎桔这个品牌。其实猎桔有两件使命,一是我们在尝试了将近5个月以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尝试的变现方法,想去帮创始人解决核心的找钱问题,这是它最根本的初衷;二是开辟一个地方专门放想融资的公司的信息,但是我们是在尝试了5个月以后才确定下来我们的方向和品牌,这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很慢。

第二是中层的补全。在2015年我们的人数增加到30人,已经管不过来了,所以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填补公司的中层。在创业团队小的时候,创始人其实是中层,我和SS带着员工们来做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当人数增长以后,有组织有结构是必然的,在2015年我们对中层干涉了很多,我们后来也反思,这是不是我们2015年没有里程碑产品的原因,所以在2016年会给中层更多发挥能力的余地。

最重要的是关于数据的商业化。在2015年的下半年,有些客户开始觉得我们不应该用EXCEL的方式去交付,而应该用在线化的产品,当时我们做了定制的产品交付了,但到了今年,我觉得我们应该自己去定义IT桔子应该做什么样的数据商业化产品,因为我永远觉得数据能力是我们特别不想丢失的东西,我们可以开玩笑说不做融资业务了,或者干脆把所有的业务线都做减法去掉,最后剩下的就是数据,所以在2016年我们就开始正式尝试数据的变现和商业化。

2015年我们做了很多加法,在2016年我们将更为专注。我们曾经做了很多事:沙龙、公开课、数据库、媒体……但是我们希望在创投圈里提起IT桔子的时候,都会说IT桔子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最想做的还是数据的生意,这是我们永远的初心。

不过瘾,再来读一篇↓↓↓

| 文飞翔

摄影| 来源网络

编辑| 风上 红上

档案| NO.CYXF2-119

出土时间| 2016年11月

秉灯夜读| 约5000字,7分钟阅读完毕

  11月14日,在上海科技馆的4楼,大观资本举办了一场以“出海”为主题的活动。虽然话题小众,但每一位嘉宾的分享都干货满满。以下为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的分享内容: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次分享,我们和大观资本的几位都是老朋友,一路走过来相互见证。这次分享也是IT桔子在今年第一次对“出海”进行梳理和盘点。

  到了2016年,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创投寒冬、VR、AI、出海等,于是有了今天分享的标题“创投冬天的那抹新绿”……与创投冬天相关联,不过我觉得是结构化的“创投冬天”,“新绿”用来描述“出海”领域,毕竟“出海”才刚刚开始。

A

国家、公司、人才

刚才韦老师讲了时空观,我会在时间线上给大家讲历史:我们分成国家、公司、人才。

从国家而言,我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丝绸之路,这是陆路的交通,那时候中国文明和物品向海外输出;第二个是郑和下西洋,这是海路,那时候中国需要向海外学习;现在我们提到最多的就是第三个“一带一路”,海陆融合到一起了。

说到公司,这可谓中国最活跃的经济组织了。我们主要会讲创业公司这一块,国企央企的“出海”其实规模更大。对创业公司而言,首先是“外贸”,那时候外贸这一块在中国是有人口红利的,再加上中国制造业的红利让中国占领全球。再到后面关健词是“海淘“,中国人购买力更强,要买国外的商品,不过后来海淘被跨境电商取代了,因为反过来国外也要购买中国有品质的商品。

最后面就是“出海”了,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公司本地化”,不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做为“国外人而生”的全新产品与服务。

第三块就是人才。先是留学、后是海归,到了现在就是“跨境”,“出海”公司里尤其明显,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国外的当地人,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团队。

B

互联网出海的三个阶段

回溯这种历史后,让我们回到中国的互联网。我们把整个互联网 “出海”也分成三阶段,其实前两步都是历史的回溯,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教训。

2000年到2002年是第一波中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那时候风头正旺的比如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是出海的典型,阿里巴巴刚融了2000万美元,马云就想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杀过去,从欧洲开始、到美国,然后再杀到南美,杀到非洲……后面的结果呢?大家都知道,更多的是失败和教训。

后面阿里也暂停了全球化、更多做国内的消费经济。到现在十多年之后、阿里巴巴的出海并不顺利,再加上美国大选刚刚落幕,大家对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就更加担忧了,但这是阿里成为世界级公司必然要走的路。

第二阶段是2006年到2012年,那时中国互联网公司是“新贵”,他们的野心就是“划洋而治”,这里有很多公司都进行出海了,比如:百度的日文搜索,2007年上线,2015年已经关闭了;还包括腾讯的Wechat,微信在2011年发布,第2年就发布了国际版,目前进展也不太顺利;还有盛大,08年盛大游戏美国上市,国外投资、收购也很火热,比如Mochi、 Actoz等,到现在也没落。同样是一段失败经验。

这个图是一张很有历史感的图片,它代表了当时搜索引擎的市场,大家可以看当时搜索引擎公司有那么多,但现在已经非常少了,“划洋而治”的野心也没有达到预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的,也是我们现在经历的阶段。整个互联网浪潮在2013年达到了高峰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是在2013年进入互联网创业。这个时候出海的公司所覆盖的领域非常多,此前可能是copy to china,现在则是在工具、游戏、电商、直播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差,将国内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方式输出到全球,我这里列了一些典型公司的logo,相信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当然出海公司远远多于这个。

正是基于这些越来越多的出海公司,IT桔子接下里有一些观察、总结到的小数据和大家分享。

C

出海的创业公司

首先是出海公司的行业分布,目前主要覆盖饼图中的这9个领域,其中的比例数字可以看出来一些趋势,从这个比例出发,我们可以来看中国公司的全球的竞争力,一般占比高的行业、也是中国有竞争力的,但问题就在于大家都扎堆了。比如工具、游戏、电商,是占比最高的这几个行业,其实放眼全球,中国公司、团队都是一流的,这个时候可能很多公司都在和国人竞争。

再看一些竞争力中性的领域,它会跟文化差异、人才竞争有不同的差别,在文化娱乐、广告、硬件这样的领域,中国公司有一定的竞争力和特色,但又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毕竟世界级的中国文娱公司、广告公司、硬件公司还是很少的,这波出海领域成长了一批公司,但还不够,可能这些领域反而机会更大。

比如我们谈一下广告。广告是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些公司对比Google的收入,会发现中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此外是硬件,这个领域在国外、硅谷目前都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境,这时候中国制造业怎么样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硬件公司是有机会突破的。

最后一块是比较薄弱的,这些薄弱是我们一定要承认的,这些领域的探索我们并不顺利,即使是放到现在,这些领域我们也没有突破。首先一个大块就是企业服务,在美国互联网公司2B和2C的公司是一半对一半,不管是收入还是上市差不多,国内to B还没有发展成形,就还谈不上出海去做服务海外公司的企业服务了。

其次在社交领域,这是和文化、习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领域,这一块的突破目前看也很有难度。因为大到微信这样的公司,都还没有突出的成绩。当然现在通过直播、切入社交的探索正在进行中,再加上不管中国还是国外,都面临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崛起,新一代的年轻人会选择使用什么样的社交、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有创业机会的。

最后一个大块是金融,国外金融也比较成熟的,甚至谈不上互联网金融,就是综合的金融服务。但在互联网浪潮之下,中国互联网金融比国外得发展更快,这些金融机构也有可能实现“出海”,比如移动支付这些,其实国内玩法比国外更好,而且金融和钱结合比较紧密,也方便大家做离钱更近的事情。

接下来是和地域相关联的数据,这个是“出海”公司选择目标用户的地域分布。从数据来看,中国出海公司最有竞争力的还是在亚洲的地方,这里也聚集了最多的公司;中性的在美洲市场,也就是北美和南美,包括美国本身,我们要渗透进去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南美;比较薄弱的环节可能在非洲、欧洲,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问题,另外是因为基础设施。

如果说把这里的地图对比前面和大家分享的第二张地图来看的话,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边,如果中国的“出海”公司能成体系、成系统,每一个地域都能插遍中国的五星红旗。

第三块是一个投融资状况的分布,和今天的标题紧密结合。我们2016年跟踪了出海领域的262起投资事件,这个领域占到今年所跟踪的所有投资事件的10%-15%(估算),投资总额在40亿~50亿人民币之间。再把200多起投资事件的轮次进行分布,可以看到大多数公司还处于早期,如天使轮、A轮(A轮之前)。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出海公司的成长非常不容易,这里的成长是讲B轮到上市之间的公司,大概占了13%左右,也就是只有七分之一的公司可以进入到成长期。

最后是退出,这个领域不仅仅是创业公司在关注,对于非常大的公司,甚至我们看到A股上市公司里面有很多公司想实现转型,所以他们对于出海公司也有非常大的期待; 同时比较多的公司,尤其是今年“出海”里广告营销做得比较好的公司选择的都是新三板,这一块如果没有做大,会成为非常好的收购标的。

D

资本的出海

在前面所有公司和投资事件背后,其实离不开投资机构。我们可以发现投资机构的“出海”比我们想象得会更快,而且这些机构针对性比较明显,包括本土机构出现了一批“出海”机构,如我们今天的主办方大观资本,还有五六个基金也是今年成立的、专注于“出海”的天使基金。

第二类基金是标准的或成长期的VC,他们也把出海公司提上了日程,如IDG、红杉这种综合型的基金,当然也有DST、老虎这种全球化基金。此外,公司投资者(CVC)不管是战略投资还是财务投资,他们也会在在出海和全球化方面进行非常多的投资。

“出海”的另外一面,是资本的出海。当然中国创业者的“出海”是我们当中最关注的,他们占了80%到90%的程权重,此外放眼至整个创投领域的“出海”,中国的资本也在“出海”,我们把中国资本的“出海”分为三个阶段,其实这个“出海”比起创业公司的“出海”相对晚了几年。

首先是2008年的“出海”,那时我们去梳理中国的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盛大在投海外公司是投最多的;后面2006年到2012年,2008年金融危机往后缓了两年,中国公司也面临着困境,那时都是大轮的投资,收购为主;到了2012年之后,就是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们会发现中国资本的“出海”已经非常激进了,甚至有些大跃进,他们覆盖了初期、成长期,也有后期的IPO、并购重组等。

这里摆了一些2016年的数据,主要是BAT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数据,他们在海外进行的投资比我们想象得会更多,里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腾讯,因为阿里和百度更集中于中后期、金额偏大的投资,腾讯在早期海外的投资比我们要多很多。

这里面对于大家来既有机会又有挑战,机会是指大家融资时、有更多的中国资本可以支持出海项目,竞争时中国本土机构、公司都在直接投资国外的公司,在给他们钱的同时,免不了也会给他们介绍中国的玩法、导入一些资源,这样其实是在帮助国外公司与中国出海公司竞争。

E

出海的掘金机会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IT桔子关于出海公司的一些掘金机会,用了一个常见的四要素模型。首先是中国团队很有优势的,获取海量的用户和流量。目前中国的流量越来越贵,大家会把此前我们获取用户、流量的经验向外输出,所以对于中国公司去海外市场来说,或者最基础的门槛也就是大家竞争用户和流量,其实这也是以前我们最为擅长的。

第二个方面是人才。大家要做好本地化的人才,大多数公司选择了去海外当地开公司,并且对当地的人才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一方面中国人相比海外人才,国内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人才的红利在互联网行业比较微弱了,而且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本土公司的互联网人才成本,相比全球的成本可能还会更高;另一方面是和当地人弄好关系、解决部分就业的问题,记得有一些国家法律规定外国人在当地开公司、外资的话要求本地人才和本地从业者占的比例,甚至要求中国注册资本占比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这时候应该会出现不少合资公司,更方便聘用当地人了。

第三块是资本的杠杆,也就是大家在做融资时,既然选择“出海”、选择全球化,在公司的股东结构里,国际和国内资本都是需要的。

最后一块是投入产出比ROI和商业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做“出海”,大家想怎么样输出去,回到一家公司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价值,价值最简单可以等同于利润,利润算出来就是投入和产出比,大家一开始要做好对商业模式的思考,甚至对成本的控制,因为最坏的就是融到非常多的中国资本,然后大家在海外烧钱。其实中国过去2~3年,事实已经告诉大家,烧钱不是商业的本质,这种“泡沫”终究会破灭,我们把创造价值和追求利润放在最高位置也是最重要的。

F

出海的风险

讲完出海掘金的机会之后,让我们回到一些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点:一点就是为自己的公司去打造核心的竞争力,也就是创造壁垒;第二块就是我们要全球化的话,最重要的就是把本地化做好。

相信在核心竞争力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家会比我更懂一些,比如说第一个是同质化,其实同质化和前面讲“出海”公司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是一致的。我们看当前国内创业投资、同质化是个问题,放到出海上,也有相同的问题:大家选择的方向和地域是一样的,那么大家在公司操作的模式和习惯,甚至思维上也会一样的,所以就会有第二点,就是防老乡竞争。

第三块就是我们有非常好的获取用户和获取流量的数据,所以商业化是核心竞争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第四块是诚信、不作假,大家在中国来进行竞争的时候,会想中国的公司为什么竞争这么残酷?一点是数据的造假,另一个是不尊重知识产权相互抄袭,有恶意竞争在中间。但可能国外部分国家在诚信、信用和数据真实性上会比国内更加严格,所以这里怎么突破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块是做“重”避“轻”,我们看中国这几年公司,尤其是在很激烈的电商、O2O如外卖领域脱颖而出的,不管是饿了么、还是京东,他们早期都是从物流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开始,他们都是做得最“重”的部分,所以“出海”的时候一定要打下很“重”的基础,这一块会成为我们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就是本地化困局:本地化是非常难的,第一个就是人才困境,中国有很多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但是中国在商业人才上面、BD甚至管理人才上面,可能是非常缺乏的,所以要“出海”,我们有很多的研发、产品可以先行,但是在商业化的人才上面就需要花费心思培养,除了商业外,法律及人力资源也比较重要。

另外就是政策风险,目前很多国家正在进行的大选、还有他们的政策调整,对大家在“出海”的时候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电子商务、金融、社交等领域。

总之,我们觉得出海是很值得探索的领域,也是蓝海、新绿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扬帆启航,去一个个的国家和大洲插上了我们的标志(国旗),谢谢大家。

PS:文飞翔,IT桔子创始人,互联网创业投资圈女汉子一枚,持续关注并追踪国内外创业创新公司的发展及投资动态,致力于搭建更好的创业生态圈环境。业余时间会旅游、看小说与码字。此前曾创办17Startup.com,先后在网易、盛大创新院工作。产品经理,Blogger。2013年5月创业,2011-2013年,盛大创新院产品经理,内部创业做17Startup.com;2009-2011年,网易科技频道,编辑&记者,网易五道口沙龙发起人、每日一站栏目及图书系列负责人;2008-2009年,和大学同学创业做武汉地网科技,担任COO,工程技术领域的B2B网站;2001-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硕士,学企业管理。

IT桔子,成立于2013年5月,一家关注国内外TMT创业公司与投资的数据库开发公司,基于数据,一方面为大公司及投资机构提供SaaS方式的数据服务,包括跟踪、监控、提醒、挖掘等;另一方面则为创业者提供融资、加速成长的服务,尤其关注公司的第一笔融资及后期的股权交易、退出等服务。目前IT桔子是国内最好的创业投资数据库,公司也先后完成了天使及A轮融资,股东包括IDG资本、华兴资本、北极光创投等,即将完成B轮融资。

感谢阅读

感恩作者分享的智慧与观点

创夜谈,择优300+媒体,精心推荐史藏级创业实录访谈,以原生态的视觉关注创新创业和投融资,最大程度保护与再现创圈最真实的声音。截止2016.6,已收录18大分类、20+维度细分实录访谈内容600W+,供君陆续取享。

[ 附1 ] 史藏级创业实录访谈巨献

To found ,Be leader !

  大都督网,创业先锋人物访谈传播平台,核心聚焦创始人、创业领袖、决策者,核心提供访谈式梳理支持,致力创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分享创业精英文化、云集有志之士。大都督网所传播的创业精神:勇创始,精领袖。To found,Be leader(勇于创始、不甘平庸;出精品,做领袖。)

[ 附2 ] 大都督网部分历程

Immortal Creating Fight !

  2011年发起“创业光”志愿者团队

  2011年11月开辟创业访谈式梳理新模式

  2012年国家级孵化器去创吧最早联合创始单位

  2012年10月大都督网“百名创始人访谈行动”

  2013年最具发展价值创业网品牌之一

  2013年6月创业网联盟“中国梦正青春”励志行

  2014年创业网“创业梳理百家行

  2014年“在路上”最受用创业网导航评选特等奖

  2014年“YTCYZ思路格局工具”独家首创

  2014年创业网联盟《创业梳理手册》发起单位

  2015年最受关注创业先锋人物平台

  2015年3月发起“先锋+”

  2015国内50个对年轻人最有创业价值的自媒体

  2015年1月,筹备大都督梳理神器研发

  2015年5月官方发布《创业观察报告》

  2015年6月联合发起创立同行者品牌

  2015年8月战略性入股小镇的诗

  2016年3月实录访谈史藏级战略定位

  2016年5月“创业指数”初步模型理论

  2016年7月创业视频战略布局规划

  2016年7月推出每晚创业心声1.0

  2016年10月推出创夜谈2.0

  2016年10月明确大都督使命

  2016年12月大都督品牌首款手拿包诞生

尊重阅读,表达您的启发或反思

留言区已开放 ↓↓↓ 坐等大神写留言(^o^)/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