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机器人胜任房屋清洁工作至少需要30年

  作者:龚进辉

  自去年以来,人工智能热度在持续升温的同时,也引发外界的各种担忧,除了担心未来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后会毁灭人类,他们还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即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机会将被机器人取代。

  日前,京东掌门人刘强东在2017年集团年会上表示,下一个12年京东将全面转型为技术驱动的公司,机器人可以替代配送员体力劳动,未来可以替代今天70%、80%以上的蓝领工作。

  无独有偶,今天腾讯科技头条《人工智能不断进化,哪些工作会被取代》一文也提到,中层经理、律师、记者、治疗师、教师、演员、烹饪书籍作者、配送员、司机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对于机器人将导致人类失业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携程前CEO、人口学研究专家梁建章高屋建瓴地亮明观点,他认为应称为休闲过剩而不是失业。

  梁建章表示,高度自动化而引起的失业不是经济问题,反而是件好事,因为只需少量高技能创新工作者每周上3天班,即可维持原先商品和服务水准。事实上,所谓的失业是社会问题,因为大多数人感觉自己多余,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因为大多数选民不再是纳税人。

  在他看来,出现休闲过剩的可能行不大,因为很多农业和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被转移到服务业,而短期内服务业将产生大量工作机会。长远来看,即便大部分日常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仍有很多与创新有关的工作机会属于人类,理由有三:

  一、当前机器人技术水平远不到完全替代人类从事服务行业的程度。梁建章预测,

  机器人胜任简单的房屋清洁工作或航空乘务员的工作至少需要30年,由于涉及法律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至少需要10年。

  二、即便电脑可以帮助专业人员做分析,但也只是起到提升后者工作效率的作用,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机器人律师固然可以为被告辩护,但仍需一位有血有弱的律师在道德和价值观上说服人类陪审团。

  三、与创新有关的工作向来主要由人类完成。一方面,允许电脑创新可能为人类带来无法掌控的危险后果;另一方面,创新往往涉及审美和口味的判断,评估一段音乐、一部电影和一道新菜,人类比机器人更了解自身需求。

  “将来会有更多人具备参与某种形式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意愿,其中既包括高技能工作(例如人工智能编程),也包括低技能工作(例如游戏测试和电影评论)。”他表示,创新能力部分归功于电脑帮助他们提升分析能力,创新意愿则是因为参与创新可以享受乐趣和满足感。

  梁建章认为,长远来看,创新不仅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更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如果人类不再有探索欲望,那人类文明将开始衰落,这一问题远比休闲过剩严重得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