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不吃药,易到们到底怎么了?

  近来,有关易到专车的负面消息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先是用户揭露车价昂贵,收费混乱,明明打的是舒适型车付的却是豪华车钱;后是用户反映打车困难,除了去机场和火车站,其他地方基本打不到车;同时用户充值到平台的钱,虽有大量余额,却是干瞪两眼,提现不出,最终引发“易到是否已跑路”猜测。对于易到身上的问题,往小里说,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往大了说,却是整个专车行业甚至网约车行业久已存在的乱象。

  乱象1:充值套牢,想说“不用”很难

  通过各种高额返现活动,诱使用户充值,将自己汇聚到自家大旗之下,是目前国内专车平台最常使用的招术之一,尤其是当年易到、滴滴、快的和优步等几家专车平台血肉乱战的时候,这一伎俩更是被广泛使用,其后滴滴、快的和优步握手言欢,眉来眼去间成就绝世好姻缘,国内有名专车平台就只剩下易到、神州专车和滴滴优步了,为了同对手抗衡,尽可能地壮大自己的用户群体,自2015年11月以来,易到在充值高额返现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返现金额从50%、70%、80%一路飙升到100%、120%甚至150%,这就意味着,用户只需花一块钱,就能享受到两块钱的打车服务。借助这一方式,截止到去年7月,易到专车轻松吸纳到653万用户的60亿元充值。

  对于上述充返活动,易到专车有一条条款规定的很明白:“余额可用于支付易到所有车型服务的行程费用、高速费、停车费,但不能用于支付行程中产生的其他第三方费用。充值后,本金和返现金额均不支持提现、转移、转赠。”从该条款看,专车平台不给用户提供足够的车源可以,用户干瞅着账户里的余额花不出去可以,但如果用户后悔了,想提取余额里的本金,那就违犯条款了,万万不可。

  正是这种只许“老子没车,不许用户退款”的畸形模式,导致了用户对专车平台怨声载道,却轻易不会产生弃它不用的念头。“前段时间易到充100送100,我一口气充了5000元,现在已经被‘套牢’了。想不约?太难了!”一位打车族的话道出了大部分专车用户的心声。

  乱象2:加价爽约成常态,都是降补套现惹的祸?

  如果说充值套牢只是第一步,目前除了被怀疑“资金链断裂”,已很难租到车的易到专车表现的得较为厉害外,国内其他专车平台还没到达“要车没有,有钱没有”的地步,那么,从2014年来日益凸现出的专车平台动辄便要动态加价、及相关司机在载客过程中上演出来的强行加价及任性爽约等戏码,就只能说业内普遍存在现象了。

  2016年2月22月,孝感市民徐女士向《孝感晚报》记者反映,她在出行前使用“滴滴出行”软件约了网络专车,在提前约定费用的情况下,司机在行驶途中强行加价。在不同意加钱的情况下,司机将徐女士赶下了车。

  此外,广州一市民也向《广州日报》爆料:“晚上八九点钟在北京路手机约车屡遭爽约” 记者到此地调查发现,网约车先接单再爽约在这里频频上演……

  网约车司机为何敢于频频爽约、私自加价?一位网约车司机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以前,司机以平台奖励和补贴为主,爽约次数多了评级下降,收入直接受影响。后来随着专车平台恶性竞争加剧,尤其是滴滴优步合并后,与易到之间对于私家车主的拉拢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平台专注于司机招募而疏于管理,车主根本不怕因爽约或加价受罚,乘客往往只能干吃哑巴亏。

  此外,对于司机私自加价和爽约问题,一位专注于研究互联网消费行为的行业人士指出,“尽管对于乘客来说,专车车费不断提高,但对于司机来说,平台涨五块,自己往往只能得一块,扣除车辆磨损、油钱及上交平台费用,所剩的钱几乎没有剩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较远或较堵的路段,专车接的话,往往只能通过私自加费来获得利润。否则,就只能通过爽约来回避。”

  据了解,随着专车类APP长期盈利能力不被资本看好,疯狂烧钱阶段已过,包括滴滴、易道在内各大专车APP目前只能通过降低补贴、提高车费和加速套现来维持公司运营。

  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事后监管难堵风险缺口

  专车安全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常言道,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如果仅有一粒,将汤倒掉即可,如果屎多了,最卫生的做法是连锅一起扔掉。近两年来,不时上演在专车平台的安全悲剧,将专车安全这一问题一再推到风口浪尖。仅以2015年和2016年发生在专车上的几次恶性案件为例。

  2015年7月21日凌晨2时许,冯某某通过“滴滴打车”软件接到A小姐,行驶途中,冯某某将车辆驾驶至偏僻路段后采取暴力、胁迫手段对坐在后座的被害人实施强奸并导致被害人受伤。

  2016年5月2日21时许,深圳市民钟女士通过滴滴平台网约了一辆顺风车,专车司机潘某金接到钟某后,将车辆开至某偏僻路段,持刀逼迫钟某交出身上财物,之后将钟某杀害。

  同年4月20日,重庆市民周女士乘坐Uber专车时,遭遇绕路、随意加价,在周女士提出要投诉时,司机不仅辱骂乘客,还打了周女士几记耳光,并咬了乘客左臂一口。经医院诊断,周女士右脸红肿,右耳鸣,左前臂咬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等……

  诚然,上述案例貌似只是个例,如果我们因此就将专车APP打入“极不安全”行列有失公允,那么来自于相关调查的一些数据,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更客观的答案。

  有关数据显示,在约过专车的乘客中,有35%的曾被索要电话,有26.4%的乘客表示曾经收到过“专车”司机性骚扰类短信。而在媒体发布的一项专门针对“专车”安全问题的调查中,有近60%的受访乘客表示在乘坐专车时曾遇到过发生纠纷后维权困难的问题;84.1%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乘坐“专车”发生事故之后究竟该如何赔偿。

  面对专车平台安全事故频发,甚至屡屡发生匪夷所思的恶性案件现状,201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出呼吁“专车莫成安全洼地”。

  造成专车平台屡次出现恶性事故、暴力和骚扰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远远落后于时代需要的监管机制。

  当《人民日报》记者问一家平台企业:“你们保障安全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时,该企业给出的答案是司机信用体系,也就是乘客评价体系——司机每完成一单所获得的乘客评价,都会被记录在其信用档案中,以供日后其他乘客参考。显然,这种属于事后的监管机制,并不能有效的保证乘客的安全。因为相对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和事中监管来说,事后监管更像是孱弱无力的亡羊补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